家長朋友們:
你們好!
近日季節變換,天氣轉冷,很多孩子在早晨不願起床,造成孩子入園遲到現象逐漸增多。
老師,孩子起不來,要晚點到
老師,孩子有點鬧情緒,要遲一點到
老師,孩子有點咳嗽,先帶他去買藥
老師,幫我留一份早餐,我們一會兒到
大多數家長都知道,上小學以後,是不能遲到的,可對還在上幼兒園的孩子,就寬容了許多,認為孩子還小,早上時間緊張,晚到班級一會兒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
但是,請家長注意:偶爾遲到一兩次確實在所難免,但最怕的是沒引起重視,讓遲到成為習慣。
對於孩子入園遲到這件事,真的沒有那麼簡單!
遲到對自己孩子的影響
No.1
不利於孩子養成自律的好習慣
幼兒園又不一大早就上課,遲到一會兒沒關係?
並不是,準確的說,在幼兒園期間,習慣了遲到,對孩子的影響是最大的。
幼兒園是孩子們進入的第一所學校。
雖然比起小學每日的課程,幼兒園的一日活動顯得非常生活化。
但生活化並不代表隨意。
試想一個孩子在幼兒園期間經常隨意請假、遲到,沒有形成良好的時間觀念,做不到守時守則,做事拖拉依賴性強,那麼在他進入小學後,少了大人的監督,缺乏自律的他當然會對小學紀律的約束難以適應,漸漸感到挫折。
可很多家長,要到這時才會終於發現以前習慣沒培養好的後果,往往為時已晚。
他們想讓孩子改正。然而已經紮根那麼久的壞習慣,怎會輕易改掉。
不利於孩子自信心的建立
許多低年齡段的孩子,尤其是那些性格較為內向的孩子,在遲到以後會不好意思進入教室。因此她會將自己天然地排除在教室內正在進行的集體活動之外。
這樣的心態會導致他們難以快速適應活動氛圍,久而久之可能會難以融入集體,長此以往,越來越嚴重的疏離感會打擊孩子的自信心,這也是老師和家長都不願意看到的後果。
關係到自己孩子的身體健康
家長送孩子晚了,孩子既得不到晨間的鍛鍊,又不能按時吃早餐,有的家長便匆忙在街上買包子或其他小食品給孩子吃。
衛生問題不說,由於早餐過晚,離幼兒園午飯的時間較近,必然會影響孩子午餐的食慾。時間長了,幼兒的消化系統會受到影響。
有規律的作息習慣,才能更好的促進孩子身體的成長,早睡早起,定時定點的三餐,對孩子的成長才是最好的。
遲到對班集體的影響
No.2
影響教學活動開展
早餐前,老師往往會組織一些安靜遊戲。這時候,班裡其他老師都去打飯,剩下一名老師要顧全所有人。若遲到的孩子正巧這時出現,會直接打斷老師和其他沒有遲到的大多數孩子正在進行的遊戲。
影響其他孩子情緒
託班和小班,孩子的情緒最容易波動,也是遲到現象最為頻繁的時期。
事實上,孩子情緒越是波動,哭鬧,越應該早早的來幼兒園,方便老師先行安撫。事實卻是,這些哭鬧的孩子,總是被遲遲送來。
這個時候,可能老師剛安撫好了孩子們的情緒,大家一起吃著早餐。可能老師剛穩住了局面,讓孩子們能夠靜下來聽自己講故事。可能班裡只剩下一個老師帶孩子們洗手,其他老師去打飯。
那個哭鬧的孩子像一道驚雷,猛地劈在好不容易平和下來的班級裡。影響班裡所有孩子的情緒,班級一下子又開始炸鍋,讓老師的辛苦毀於一旦。
儘量不遲到
讓我們一起遵守美好約定
No.3
班級是個集體,是個組織。我們身在其中必須遵守規則。
作為老師,我們希望家長理解,一個班裡沒有哪個孩子是特殊的,因為每個孩子都是最特別的。
天冷了,下雨了,颳風了,對班級裡的每個家庭都一樣,每個孩子也都會起床困難。所以讓我們跟孩子一起努力,不要讓這些其他人都能克服的困難,成為我們自己遲到的理由哦。
有事需要遲到,應該怎麼做?
如果真的有特殊情況,必須要來遲一些,那家長需要在第一時間和孩子說明為什麼今天可以遲到。
然後儘量提前向老師請假說明原因,與老師約定去的時間。
1、請避開那些會給集體帶來太大影響的時間段(比如吃飯中,集體教學中)。在一位老師能抽身出來,班內孩子情緒不容易干擾的時間段來(比如區域活動時,散步時)。
2、在晚來後,有什麼要跟老師交代的,寫到紙上,儘量不佔用正在帶班的老師們的時間。
3、如果錯過了早點時間,請帶孩子吃過早點再來幼兒園,適量即可。
如何與孩子一起克服遲到?
1、明確要求,不給遲到找理由
家長要告訴孩子,去幼兒園是你的責任,要做到準時入園,不遲到不早退,讓孩子明白按時入園是必須遵守的規則,不能隨便請假。
2、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
多和孩子進行一些和時間有關的小遊戲或者故事,加深孩子對於時間的認識與理解。
3、提前叫醒,給孩子適當賴床的時間
小小滿足孩子早上賴床幾分鐘的願望,也可消除孩子起床的牴觸情緒。
4、培養孩子早睡早起的好習慣
幫助孩子培養良好的作息時間,讓孩子在家庭的睡眠時間調整到合理狀態,孩子睡眠充足了,起床也會變得順利起來。
孩子走進幼兒園,就是走進集體生活,走進人生第一個小社會。
能夠按時上學,來晚了會感到不好意思,這是他們應該學會的。
家長們請不要因為心疼孩子,而做了孩子成長道路上的障礙。其實孩子比你想象得要堅強、勇敢!從小培養好的生活習慣和品格才是對孩子最大的呵護!
部分圖文源自網際網路 · 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