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每個媽媽都彷彿一夜之間化身超人,為了保護孩子總能奮不顧身。
但是很少會有媽媽意識到,在孩子面前,自己也要保護好自己。
一位寶媽曾在網上自述自己的經歷:
一天早晨,寶寶比寶媽先醒來,一屁股坐到了老母親的頭髮上。
寶媽被嚇了一跳,想把孩子挪開,沒想到孩子為了保持平衡,一手撐到了媽媽臉上,手指頭戳進了媽媽眼睛裡。
頓時一陣劇痛傳來,寶媽的眼睛已經睜不開了,她只好鎮靜下來用另一隻眼睛找到了手機,打電話讓家人送她就醫。
寶寶看似柔柔弱弱,其實力氣還是很大的,而且新陳代謝很快,指甲也長得快。寶媽的眼睛被孩子這麼一戳,不僅眼球劃傷,角膜也損傷了,要包紮起來恢復很長一段時間。
寶媽拍下了自己的樣子發到網上,配上文案說:“我為你剖腹七層,你卻讓我變成了‘獨眼’,渣男!但我依然愛你。”
沒辦法,畢竟寶寶還不懂事,也不是故意的,老母親只好忍耐著疼痛繼續帶娃了,並且善意地提醒了各位寶媽,在帶娃的時候也要分出一點精力,用來保護好自己。
寶寶傷媽媽,不是稀奇事了
寶媽分享了自己的事例後,有不少家長也紛紛表示自己也遭過孩子的“毒手”。
尤其是一兩歲的孩子,活潑好動卻不知輕重,整天呆在媽媽的懷裡,最容易傷害到的就是母親。
盒子總結了網路上最常見的“帶娃易受傷事件”,當媽的在看好寶寶的安全同時,也應該注意好這些隱患,保護好自己。
①眼睛
帶過孩子的都知道,孩子1到3歲,對各種小的、圓形的東西總有一種非常強烈的好奇心。
每年都有不少孩子因為把手伸進椅子、牆壁、旋轉門等小窟窿裡被夾住,最後只能呼叫消防員。
而在家裡,對於孩子來說,最親暱的媽媽臉上也有兩個這樣吸引他們好奇心的部位——眼睛。
孩子還小,不明白自己的舉動會給他人帶來疼痛,凡事憑著自己的心情去做。有些寶寶醒來,看見媽媽平時睜開的眼睛怎麼閉起來了,於是直接用手去摳。
輕一點的只是疼痛和異常流淚,嚴重的就會像上文這位寶媽一樣角膜受損,一不留神就會影響今後的視力。
②鼻孔
跟上一點相同,鼻子也是很容易被孩子弄傷的器官。
在孩子眼裡,人的臉上正常情況下只有鼻子是比較突出的,如果孩子正在遭遇什麼不願意的事情,比如大人在給孩子喂藥,那麼他們就會想方設法讓大人遠離自己。
而很多孩子的第一反應就是把手摳進鼻子裡,因為這會讓大人感到疼痛, 瞬間停下正在做的事情。
孩子的指甲長得很快,而且手指也比較纖細,很容易造成鼻粘膜損傷,寶媽要注意這一點。
孩子看起來力氣是不大,但有時候一巴掌呼上來的威力也是不可小覷。
曾經在網上就有寶媽說自己被兒子一巴掌打聾了耳朵,至今都只能聽到一側的聲音。
聽起來也是有些不可思議,但在某些條件下,確實力氣不大的一耳光也能導致耳膜損傷。
當手掌跟耳朵幾乎密封著瞬間貼近時,產生的氣壓是很大的,很容易導致聽力下降,當手掌部分接觸耳朵時,這個機率會比用手指更大一些。
讓孩子不小心打到媽媽時,媽媽一定要及時保護好自己,制止孩子的行動,有任何不適要立即就醫。
④脖頸
孩子從小就在媽媽的懷裡長大,對他們來說,媽媽的脖頸也是觸手可及的地方,尤其是一兩歲的孩子,被抱起來的時候手會本能抱住媽媽的脖子。
有時候孩子亂抓,或者對媽媽的首飾感興趣,很可能就會伸手去扯。脖頸部位面板本身就比較嬌嫩,一不小心就容易抓破。
當媽的都知道,大多數情況下孩子都是無心的,畢竟他們還小,不懂道理,但如果孩子經常出現類似的舉動,家長該不該打罵?怎樣才能引導孩子不做出傷害父母的行為呢?
✔勤剪指甲
孩子的指甲長得很快,而且比成年人的更薄,指甲稍微一長,很容易會劃傷面板。平時經常給孩子剪指甲,一定程度上能防止孩子因指甲傷到父母或者自己。
✔採取有效的自我保護措施
有些寶寶總是喜歡伸手去摸媽媽的眼睛,尤其是媽媽睡著的時候,萬一掌控不好力道,傷害還是很大的。寶媽平時睡覺時可以使用眼罩,或者準備一張嬰兒床放在大人的床邊,隔出一定距離。
✔該動手時要動手
一歲以後的孩子,漸漸學會說話了,也能聽懂一些簡單的句子。這時候如果孩子還總是有喜歡戳人、打人的行為,家長可以適當進行教育。
如果孩子總喜歡故意打人,他們多半隻是覺得好玩,或者當成發洩情緒的一種途徑,並不知道打在別人身上也是會痛的,是缺乏同理心的常見表現。
這時候家長也可以用合適的力度打一打孩子,讓孩子親身體會一下自己的行為會帶來怎樣的疼痛。
打完之後更重要的是教育,可以用簡單的句子來告誡孩子:
“媽媽打你,你痛不痛?”
“你這樣打媽媽,媽媽也會痛!”
“以後還這樣打人嗎?”
當然,孩子有時候不一定會記住教訓,當家長進行一兩次教育後,假如孩子還有這樣的行為,那麼可以繼續使用“以牙還牙”的方式來引導孩子,當孩子發現自己打人的行為會換來自己的疼痛後,慢慢就會改掉這樣的壞習慣。
當然,如果孩子的行為是無意識的,那麼就沒有必要這麼嚴厲,耐心引導就好了。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心理學教授高普尼克認為,18個月大的孩子已經有了明確的同理心。他們已經開始學會體諒他人,理解他人,甚至揣測他人的喜好。
但他們的同理心還不能運用在各個方面,在人際相處上,更多的還需要我們去耐心引導,去教育。
有些孩子上了小學,還是很喜歡捉弄同學,以他人的痛苦為樂,或者喜歡使用暴力,這些都是早期家庭同理心教育缺失的後果。
李玫瑾教授直言:“孩子的問題往往都是成年人造成的,孩子的每種心理或行為問題,一定和父母的行為有關,和父母的教育有關。”
當爹媽的,可要多一點耐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