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爸媽有過這樣的經歷?為了讓自家寶寶吃口蔬菜,可謂是“鬥智鬥勇”:
要麼連哄帶罵,要麼變著花樣將蔬菜做得看起來美味可口,要麼將菜混到肉裡,神不知鬼不覺讓孩子吃下......
總之,能得到的做得到的,都被我們試過了。為了這口菜,用心良苦的粑粑麻麻們也是拼了。
其實,回憶一下我們自己小時候,是不是也有過類似的經歷?不對蔬菜怎麼也愛不起來,總覺得吃起來味如嚼蠟。
同樣也是為了一口菜,自己也跟爸媽開始了各種“拉鋸戰”,想著各種法子逃過他們的“蔬菜炸彈”。
『孩子不愛吃蔬菜』幾乎是所有家長都會面臨的難題,不管在哪年代,在國內還是國外。
我們總會習慣性地將其解釋為“挑食”,但是全國各地,甚至世界各處的孩子都在“挑食”?會不會存在更深層的原因?
01
先天基因決定
這要追溯到幾百萬年以前,當人類祖先還過著採集-狩獵的生活時,大部分時間是不能保證溫飽的,食物來源主要是捕回來的動物,還有采集來的野果,挖出來的根莖等等。
這讓人類養成了一種生存本能,即得到或者吃到高營養密度或者高熱量的蛋白質或肉類,才可能更好得活下去。
而蔬菜作為熱量並不豐富的食物,最開始並不為人類所重視,沒肉吃的時候,才會選擇吃蔬菜。尤其對孩子(成長期比大人需要更多能量)來說,如果僅靠吃蔬菜,連存活都無法保障。
這種本能,持續到今天,對孩子們選擇食物,多少會產生一些影響,你會發現,他們更偏愛富含脂肪和蛋白質的肉類,和含有大量葡萄糖的糖類。
所以,當脫離母乳(含有近一半的飽和脂肪),開始逐漸正常進食的過程中,孩子們基於天性,就會排斥纖維高(不消化),熱量不高的蔬菜。
02
自我保護的本能
導致孩子不喜歡蔬菜另一個生物因素,是它們的味道,以及這種味道所暗示的含義:
孩子會覺得蔬菜會發“苦”
苦味意味著“有毒”
很多蔬菜,比如菠菜、青菜等等,是有一種淡淡的苦味的,你可能覺得奇怪,想說蔬菜明明很美味呀,哪裡來的苦味?
問題就來了,我們明明吃不出來苦味,為什麼孩子吃出來了?
原因是孩子的味蕾會比成年人更加敏感,一般孩子有大約10000個味蕾,它們每2周更新一次,但是隨著成長,一些味蕾就不再更新,很多成年人通常有大約5000個味蕾能正常工作,一些年長者甚至只有3000多個。
這就是為什麼即使是略微的苦味,也能被孩子靈敏地覺察到,而往往我們認為不苦的蔬菜,實際上孩子覺得很苦,避之不及。
賓大營養科學系教授Barbara Rolls說,這種排斥實際上是為了保護自我,避免吃到有毒的東西。
畢竟許多有毒的植物確實是苦的,所以,為了安全,年齡幼小的他們還是會選擇少嚐鮮……此種現象被科學家稱為,新奇食物恐懼症 (food-neophobia)。
這一抵抗或說自我保護機制大致是從18個月開始,在2-6歲達到峰值。
03
口感和心理作用
蔬菜的新口味和質地讓孩子不喜歡
從乳汁,到斷奶,再到逐漸新增各種其他食物,孩子會基於本能,選擇自己喜歡的溫和或者甜膩口味,當給他們的飲食中增加蔬菜的時候,新的口味(尤其是苦味)可能讓他們排斥。
另外,蔬菜富含纖維素,質地並不招孩子們喜歡,吃起來要花掉更多時間咀嚼,而且很難順利吞下。
心理作用導致不喜歡蔬菜
孩子一般會將富含脂肪,還有糖的食物和開心、慶祝或者獎勵聯絡起來,加上本能使然,對這些食物往往充滿嚮往。
但是面對蔬菜,一般都抱著負面敵對情緒,因為每次吃蔬菜,都有父母的嘮叨和強迫,不愉快的就餐時光。
這種負面的進餐體驗怎麼能讓孩子喜歡上蔬菜呢?
04
尊重孩子的本能,合理優化
很多家長會因為孩子不愛吃蔬菜而十分焦慮,嘗試各種方法“逼著”孩子多吃菜,甚至打罵。實際上,這是一種費力不討好的做法。
如前所述,孩子在選擇食物的偏向上,更多的是天性使然,他們會更傾向相信自己的身體和本能。
而“逼著”孩子吃蔬菜這種行為,其實是在與人類本能做抗衡的一個過程,你可能在給孩子傳輸一個想法:不要相信你的身體,要相信我們,我們知道什麼是對的。
面對這樣的“洗腦”,有些孩子可能會迫於壓力而做出讓步,選擇忽略本性,強制自己吃蔬菜;而有些孩子反而更加討厭吃蔬菜,甚至一看到蔬菜就會產生排斥情緒。
無論哪一種反應,孩子都不是心甘情願的吃下蔬菜的,更加不會明白蔬菜對於他們的健康是有益處的。因為本能被壓抑以及不好的進食體驗已經摧毀了他們對蔬菜的好感。
吃蔬菜必將會無限次發起家長與孩子之間的“拉鋸戰”。
所以,對待孩子不愛吃蔬菜這件事,家長們不必硬來,我們真的很需要理解孩子,尊重他們的本能。
慢慢地,你會發現或許孩子只是不喜歡某些綠葉蔬菜,但是卻非常喜歡番茄,南瓜,黃瓜等甜味較多的果實類蔬菜。
這時,我們就可以多選擇孩子喜歡的種類進行烹煮。
或者可以採用不同的烹飪方式進行加工,比如做成蔬菜泥,蔬菜饅頭......讓孩子適量攝入一些,或許,就餐的過程會變得更加平和溫馨,孩子也會漸漸地不排斥吃青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