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末和閨蜜聚會的時候,閨蜜吐槽:現在的孩子都是“小人精”,連問問題都問得千奇百怪的。閨蜜說,有一天晚上她給孩子講故事,講到白雪公主的故事,孩子聽完後仍然興趣不減,開啟了十連問模式。
“媽媽,毒蘋果是怎麼長出來的啊?”“毒蘋果是怎麼中毒的呢?”“小矮人為什麼長得矮?”“他們不用上學嗎?”一大串問題下來把閨蜜弄得雲山霧罩的。
好在孩子問的都是一些可以自由發揮的題目,閨蜜表示,如果是一些自然科學方面的問題,自己真的是回答不出來了!閨蜜皺著眉喝了口咖啡,繼續說道:“現在的孩子怎麼這麼多問題,想要糊弄過去還真不容易。”
孩子們身上總是有旺盛的好奇心,隨著孩子思考能力的增長,孩子們好奇的事物越來越多。但是這種狀態不是一直持續的,從長期的成長來看,孩子的好奇心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減少的,這難免有些遺憾。
一、為什麼孩子越長大,好奇心越遞減?大人們總是感慨孩子們對周圍的環境總是有著較高的敏感度,一些大人們習以為常的現象,孩子們卻能夠因為好奇而問出來很多的問題。
但是隨著孩子接受的教育越多,孩子們提問的行為反而減少了。教育的本意是幫助孩子獲取知識,但是這個過程中,孩子的好奇心卻受到了一定的影響。
愛因斯坦曾經有過這樣一番言論,他說自己在上學的某一年,為力應付大學的考試,他不得不往腦子裡塞進一些“垃圾內容”,這使得他對科學的思考發生了厭煩,失去了對科學探索的好奇。
隨後他感慨:時下的教育沒有把人們“神聖的好奇心”給全部抹殺了真的是奇蹟。
孩子們所接受的教育越多對自然的敏感度越低,孩子們的思維定式在這個過程中也逐漸形成。孩子們變得不愛提問,更加願意接受眼前的既定事實,放在對事物好奇上的時間越來越少。因此,孩子們的好奇心不可避免地在衰減。
孩子們接受的知識是先輩們的經驗積累,所以當孩子對這些支援抱有懷疑的態度時,很容易受到挫敗。
因為這些經驗之談似乎已經成為公認的真理,孩子們會因此而受到一些打擊,漸漸地孩子接受的打擊多了,就會放棄對這些經驗之談的質疑,漸漸地傾向於去相信而不是去探索。
二、父母的鼓勵有助於孩子的好奇心發展。
雖然孩子的好奇心是在不斷地衰減,但是父母的鼓勵會令孩子的好奇心得到更好的發展。
這裡不得不提到一個關於愛因斯坦的小故事:
小時候的愛因斯坦常常是獨來獨往,不喜歡和小夥伴們一起玩,上課的時候也常常屬於發呆的狀態。這使得他看起來和環境格格不入,對此老師甚至建議他的媽媽去帶他做智力方面的檢查。
不過這被愛因斯坦的媽媽直接拒絕了:“他不是在發呆,他是在思考!”並堅信這是孩子的好奇心引得他不得不花費大量的時間來想問題。並且他的媽媽相信自己的孩子最後會成為一個大科學家!可見,愛因斯坦的媽媽是對的,她守護住了孩子的好奇心,這是一種支援也是一種鼓勵。
愛因斯坦說:“我沒有特殊的天賦,我只是極度的好奇。”
可見好奇心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當孩子在問問題的時候,父母的態度決定了孩子是否願意繼續發問。
▶當父母的態度是厭煩的、敷衍的或者是諷刺的、嘲笑的,那麼孩子很有可能會認為自己提問的行為是愚蠢的,孩子會漸漸地掩藏自己的好奇心,直至自己最後也“想不起”好奇心這回事。
▶而當父母是支援的、讚許的態度,孩子會更加願意積極去思考,保持對事物的好奇,想到更多“有意思”的問題。這個過程中,孩子對生活抱有熱愛,思維能力也得到了巨大的發展。守護孩子的好奇心遠比盲目的給孩子灌輸知識理念更加重要。
三、父母怎樣保護孩子的好奇心,善待孩子的“為什麼”。教育家陳鶴琴表示,好奇心是需要保護的,每個孩子都有好奇心,只是這種好奇心能否堅持到成年還要取決於早期生活中所受到的鼓勵。
☆比起大道理,接地氣的回答會讓孩子更容易接受。
很多家長在回答孩子的問題時,很容易掉入“把問題回答的高大上來彰顯自己的才華”的誤區。這些高大上的答案滿足了父母在孩子面前的表現欲,但是孩子卻聽不懂,孩子內心的困惑沒有得到解答,孩子提問的熱情會有所損耗。
☆鼓勵孩子多發問,給予孩子啟發式回答。
“寶寶,你這個問題真棒!”鼓勵孩子去發問,會讓孩子更加積極地區提出問題,並且對於提問這件事很感興趣,大腦的靈活性得到鍛鍊。同時,家長也要給予一些啟發性回答,會讓孩子的問題更加深入,孩子想象的空間更大。
☆培養孩子的觀察力
孩子對生活有一定的觀察力,就會發現生活中很多有趣的瞬間,孩子的問題也更加豐富,思維更發散。觀察力是孩子提出問題的基礎,孩子對事物有所觀察了解才能夠發現其中的奧祕。培養孩子的觀察力需要家長給予孩子一定的發現空間,適當地讓孩子放手去做。
清華大學教授認為,好奇心和想象力是創造力的基礎。
父母對孩子的好奇心有所保護會讓孩子感知到更多探索的樂趣。培養孩子的好奇心,對孩子的創造力發展也是大有裨益的。家長們急於讓孩子接收到更多的知識理念,卻忽視孩子好奇心的發展,這難免有些得不償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