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裡的寶寶吃飯慢吞吞,會不會是父母習慣給孩子精緻、柔軟的食物,弱化了孩子的咀嚼能力呢?咀嚼是需要練習的,當寶寶三歲乳牙長完後,便能開始慢慢訓練孩子咬碎堅果類等硬食物,循序漸進找回咀嚼力。
當孩子吃飯總是慢吞吞時,家長應該反思,孩子是否因為過度保護而喪失了咀嚼的本能?只要家長認識到這一點還不晚,還是有機會重新訓練孩子的咀嚼能力。從給予堅果類開始嘗試,或是像核桃、開心果、番石榴等較硬的食物,切成丁狀後,一顆、兩顆,讓孩子慢慢練習咀嚼(不建議吃瓜子,果仁太小容易卡住!)。從每一、兩顆咀嚼三十次,慢慢提升到五十次,最後到一百次,一方面讓孩子體會將食物嚼成食糜的變化,二方面讓孩子已經弱化的咀嚼肌群適應逐漸增強的咀嚼力量。
四歲前培養咬碎堅果的能力不要過度保護孩子,總將食物剪碎或磨碎,這樣只是讓孩子最重要的頭顱顏面生長髮育受限。直到三歲前所有乳牙長好後,就要有能力嚼食各種食物;最晚四歲時,要有能力咬碎堅果類食物,未來才會有健全的口顎顏面系統。尤其四歲時的食物必須是較堅硬且纖維較豐富的,每天攝取二份水果和五份蔬菜,要能撕裂與嚼食任何一種肉類,甚至可以加入堅果和穀物,這些對於頭顱顏面系統的生長髮育是至關重要的。
啃咬硬的水果,促進前顎骨發育孩子有正確咀嚼食物的能力時,左右嚼食較硬的食物,可以促進左右兩個上顎骨塊往臉頰側生長髮育。同時,多用門牙進行切斷食物的進食動作,則有助於促進上門牙所在前顎骨的往前發育。前顎骨發育愈理想,下顎骨就愈有足夠的發育空間,牙齒也比較容易排列整齊。所以,不需過度保護孩子,將食物切丁或是切碎。
咀嚼與吞嚥練習建議在餐前五到十分鐘稍微練習五到十口食物,同時多注意咀嚼的動作,提醒自己要耐心咀嚼。練習是為了讓大腦重新適應新的咀嚼形態,所以每個動作都要提醒與確認。由於吃飯嚼食是下意識的動作,如果在正常吃飯的時候練習,在下意識進食的時間卻要進行練習,每個動作都被迫拉高到意識層面,往往會吃得不知所措,這樣咬也不對,那樣吞也不對,結果弄得無心吃飯,反而弄巧成拙了。
如同棒球選手上場比賽,原本要靠下意識的反射動作擊球,請他認真一點的結果,反而變成需要拉高到意識層面思考,造成額外思考時間的浪費,自然表現不好。所以吃飯時開心地吃,只要注意選擇較硬、較粗糙的食物,加上多咀嚼,這樣就可以了。
咀嚼練習時,千萬不要著急不要為了急著訓練,就突然間大量而長時間的訓練,這樣反而會導致孩子咀嚼肌過度運動,出現痠痛而無法進食的窘境。寧可慢慢來,即使到了成年也是一樣—曾經有醫學院為了做咀嚼研究,女學生在一天內大量咀嚼口香糖,結果後面幾天臉頰肌肉痙攣,導致好幾天嘴巴張不開而就診。
其實不只我們的下一代,現代人已經習慣食物精緻化,誇張如早餐店的三明治都要切邊,就表示咀嚼弱化的問題其實已經十分嚴重。過度精緻化的食物讓口腔周圍顎骨的發育變差,也使需要牙齒矯正的病人日漸增加。除了產生美觀問題,政府應該也要重視這種文明病。弱化的顎骨除了讓牙齒排列不整齊,更重要的是食物沒有確實咀嚼,會讓消化道功能受影響;顎骨狹窄,導致鼻道與咽喉氣道狹窄,也讓呼吸道功能受影響。其他還有身體姿勢、小腦平衡,甚至大腦功能弱化等問題。
所有的動物都如此,除了親餵母乳時需要母親的照顧,其他的進食動作都是孩子要獨立完成。文明的進步卻導致孩子生存能力的低落,應該是每位家長需要多加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