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憾,又一個孩子失手致媽媽於死地!這個家裡的爸爸去哪了?
2020年12月,江蘇阜寧又發生了一起惡性家庭案例,一個高三孩子和媽媽發生爭執,推推搡搡中媽媽心臟病復發,從此離開了這個世界。
可以想象,這個家裡的親子關係竟然惡化到喪失性命的程度,一定是有一段漫長而痛苦的歲月伴隨至今了!
看到網上有兩個方面的輿論導向:
一方面是批評媽媽。認為這個媽媽太過強勢,經常辱罵孩子,對於孩子來說,實在是一種虐待……
一方面是針對孩子。感覺現在的孩子很多喪心病狂,忘恩負義,矯情,沒有一點耐挫能力……
可是,事實上,這幾個家庭裡的媽媽和孩子確實造成了不可逆轉、並且讓人不寒而慄的血腥事件。
筆者認為,當今社會現狀下,家庭教育最需要注意的是以下三個關鍵點:
關鍵一 靈活機智的教育策略
案例中的媽媽並不是不愛自己的孩子。她只是望子成龍心切,可是她缺乏正確的教育策略,而採取簡單粗暴的辱罵,以為這樣是對孩子好,殊不知在孩子心裡買下了壓抑仇恨的種子。
教育是一門極其重要且複雜的藝術,例如,有一個孩子飯前想喝牛奶,媽媽沒有同意。孩子因這樣一個小小的需求沒有滿足而大哭大鬧。這時候,大多數家長會採取說教的方式,飯前喝奶會減輕食慾,馬上就會不想吃飯等等,當說教無效時又會採取恐嚇的手段,你再這樣媽媽就要走了喲等方式。其實這樣的說教孩子一句都不會聽進去,恐嚇只能讓孩子沒有了安全感而哭鬧的變本加厲,甚至因緊張而尿褲子等。這個時候,媽媽只需要擁孩子在懷裡,然後堅定地跟她說:“媽媽知道你很難受!”就夠了。孩子看到你堅定的態度會自己找個臺階妥協的。
可是這樣的教育策略從哪來?幽蘭認為,為人父母,再一次的成長學習是勢在必行!縱使有不完美,但仍保持一顆努力學習育兒知識的心,唯有這樣,才能滿足孩子成長過程中有效陪伴的需求。
關鍵二 非暴力溝通方式
筆者曾經讀過一本《非暴力溝通》,著名的馬歌爾・盧森堡博士發現了一種溝通方式,依照它來談話和聆聽,能使人們情意相通,和諧相處,這就是“非暴力溝通”。
作為一個遵紀守法的好人,也許我們從來沒有想過和“暴力”扯上關係。
不過如果稍微留意一下現實生活中的談話方式,並且用心體會各種談話方式給我們的不同感受,我們一定會發現,有些話確實傷人:言語上的指責、嘲諷、否定、說教以及任意打斷、拒不迴應、隨意出口的評價和結論等,給我們帶來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創傷,甚至比肉體的傷害更加令人痛苦。這些無心或有意的語言暴力讓人與人變得冷漠、隔膜、敵視。
而透過非暴力溝通,世界各地無數的人們獲得了愛、和諧和幸福。當我們褪去隱蔽的精神暴力,愛將自然流露。
非暴力溝通有哪些妙處呢?
1、療愈內心深處的隱秘傷痛;
2、超越個人心智和情感的侷限性;
3、突破那些引發憤怒、沮喪、焦慮等負面情緒的思維方式;
4、用不帶傷害的方式化解人際間的衝突
5、學會建立和諧的生命體驗。
為人父母,始終保持學習的常態也是愛孩子的最好方式!
關鍵三 爸爸角色的歸位
古人曾經稱呼自己的父母親為“家嚴”和“家慈”。
“嚴”和“慈”的含義相信大家都明白,“嚴”象徵著威信、規範、秩序和榜樣等意;而“慈”則意味著和睦、婉轉、協調和溫柔等意。
幽蘭認為,嚴而不嚴必將導致慈而不慈。
幽蘭我有一次在教育小女“提筆就是練字”的時候,就遭到了小女的還擊。她拿起我自修大學英語的複習資料,指著上面我寫的註釋,藐視地說:“你們還讓我 提筆就是練字 呢,可是你自己呢?你這裡寫的什麼字,我可是一個也認不出來啊?”
我跟她爭辯道:“媽媽現在的主要任務是工作,而你現在的主要任務是學習。我們要分清主次。”
小女不甘示弱:“什麼呀?這跟 提筆就是練字有矛盾嗎?”
我當時確實啞口無言了。
就在這關鍵時刻,孩子爸爸走過來,溫和地抱起孩子坐在自己腿上,像講故事的樣兒回憶起往事:“寶貝,你媽媽那會兒寫的字兒可是班上所有人羨慕不已的喲……”
一觸即發的一場糾紛就這樣煙消雲散了。
可是,這次經驗告訴我,孩子爸爸參與到生活中來,教育將會事半功倍,而爸爸這個角色一旦缺失,則容易導致家庭教育事倍功半,甚至一事無成。
我們將視線拉回到文章開頭一幕,如果這個家裡的爸爸能在母子正常教育和交流遇到障礙時,及時參與其中,或想方設法改善他們的關係,自己不行,可以去求助專業人士,結果一定不至於家破人亡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