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男孩還是女孩?”當一個新生兒來到這世界,迎接Ta的第一個問題,總是性別,為什麼呢?

答案很簡單:性別的確是個大事兒。

身為男孩還是身為女孩,對一個人的影響是真實存在的:成年後的人際關係,個性,技能,職業,愛好,健康……

我們很難否認當知道孩子性別時,身為父母心態上的那種微妙的不同:男孩的父母會想,自家這個精力旺盛的boy,能很好地適應學校生活嗎,他長大後還會像小時候一樣愛跟爸爸媽媽說貼心話嗎?

女孩的父母,擔憂的點可能是完全相反的,女兒中學後還會喜歡探索星空的奧秘嗎,長大後的她還能保持小時候那樣的自信嗎。更遠的問題是,等到她成家立業時,女性身份帶來的糾結——如何平衡事業和家庭,會不會比媽媽所處的時代好上一點呢?

所以,我們不能假裝性別不重要,這也是為什麼當很多父母被問起“想要男孩還是女孩”時,儘管嘴上說著“無所謂啦,只要健康就好”,其實內心還是會湧起一絲難以名狀的感覺。這倒不見得是重男輕女,或者重女輕男,而是性別問題很難忽視。

那麼,直面性別重要性的我們,對性別差異的認識有多少呢?

的確,男孩和女孩是不同的。他們有不同的興趣,活躍度,體能優勢,情感反應,關係型別,注意力時長,甚至是智力優勢等等。但是,這些差異其實並不大。

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埃莉諾·麥考比(Eleanor Maccoby)是著名的性別差異學者,她和同伴研究發現:男女只在很少的領域表現出明確的兩性行為差異。

這些領域包括語言、視覺、空間、攻擊性等等,基本是不同的生理特徵決定的差異。而在其他領域,兩性發展並沒有太大的差異。

比如說:

語言能力。女孩比男孩擁有更出色的語言能力,表現為女孩比男孩說話早。

視覺、空間能力。男孩的表現要優於女孩,他們更善於對圖畫資訊進行心理操作。

性別差異來自性別偏見

幾乎大部分家長都會這樣的刻板印象,認為女孩就應該喜歡玩洋娃娃;男孩就應該愛玩汽車。

而對他們認為不符合性別的行為——女孩追逐打鬧,男孩哭哭啼啼等,則加以阻攔和制止。

其實男孩和女孩的先天能力差異並不大,但因為接觸的玩具和遊戲不同,長期下來,卻會對孩子的大腦結構和學術能力產生重要的影響。

BBC曾拍攝了一個短片,名叫《男女不再有別》,片中醫生Javid Abdelmoneim做了一個小實驗,以此來測試“性別差異在多大程度上是由我們從小對待男孩女孩的方式造成的”!

工作人員把兩個嬰兒的衣服互換了一下,男孩穿了女孩的衣服,女孩穿了男孩的衣服,然後在他們前面擺上不同類別的玩具,讓志願者替嬰兒挑選玩具並與其互動。

面對穿著女孩衣服的“Sophie”(實際上為男孩Edward),第一名志願者陸陸續續給“她”拿來了娃娃玩偶、毛絨搖鈴等等。

即使男孩自己拿起機器人玩具,志願者仍嘗試用毛絨搖鈴吸引“她”的注意,並換走了小機器人。

整個過程中,志願者沒給“Sophie”任何可以鍛鍊空間認知或肢體運動的玩具,直到陪玩結束後志願者依舊告訴實驗人員:“我覺得‘她’特別喜歡那個粉色娃娃呢!”

當被工作人員告知真相時,志願者十分驚訝,回憶自己當時的心態時說道:“我可能想著她是個小女孩,我得給她女孩子玩的東西。”

其他幾組實驗結果也是如此,所有志願者在面對嬰兒時,都會習慣性地給穿女裝的男孩挑選娃娃、毛絨玩偶之類的玩具;給穿男裝的女孩挑選機器人、汽車、拼圖等玩具。

這個實驗反映的真相就是大人在替孩子進行選擇,他們應該玩什麼、怎麼玩、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正是因為我們一直以來的性別偏見,導致我們正在用差異化的方式養育男孩女孩,而我們自己可能都沒有察覺到。

家長在各方面不同的要求和教養方式,促進了孩子性別定向和性別角色行為的形成,使他們漸漸地具有了特定的活動傾向性。

而這種差異化的選擇,會進一步對孩子成長髮育產生重大影響,讓男孩女孩變得更為不同。

不要強行貼上性別標籤

家長會從小讓孩子瞭解性別群體的不同,但這並不意味著要強行給孩子貼上性別的標籤。

貼上性別的標籤意味著給孩子劃定了很多界限,在某種程度限制了他們的行為,甚至也可能壓抑了他們的某種天賦。

比如,誰說女性不能成為一流的廚師?誰說男性不能愛上舞蹈?誰說女性應該更顧家?誰說男性不能全職帶娃?

“雙性化”人物更易獲得成功

斯坦福大學的桑德拉·貝母提出了“雙性化”的概念:同時擁有傳統思維中男性或女性的某些特質。

研究者透過“貝姆性別角色量表”(BSRI)的測量發現:大多數的成功人士都是雙性化人物,他們往往既堅強又溫柔,同時擁有“工具性特質”與“表達性特質”。他們往往比傳統男女更快樂,心理適應能力也更強。

也就是說,當一個孩子既具有符合本身性別角色的認同,又發展了異性的性別角色特點時,會更加容易適應社會。

如何基於差異因材施教?

語言能力

研究發現,18個月左右月齡的女孩接收到的語言數量和質量都要遠遠高於同齡男孩。通常來說,女孩比男孩開口說話的時間更早。

但進一步的研究表明,語言數量及質量的輸入對孩子語言發展產生的影響佔50%以上,而性別造成的差異產生的影響則佔不到3%。

也就是說,養育男孩,父母要更加註意幼兒時期的語言輸入,不要惜字如金,要多和男孩溝通互動,允許男孩像女孩一樣碎碎念,而不是為了讓男孩像“爺們兒”,而忽略了高質量的語言輸入。

空間能力

不少研究表明,從5個月開始,男孩對於方位名詞的反應要比女孩更敏感,而且已經可以想象出來某個東西在腦海裡翻轉的樣子(空間轉化能力)。這是男女大腦構造差異導致的。

因而很多教育學家建議,不要限制孩子選擇玩具的型別,並且可以從孩子幼兒時期開始,有意識地提供給他們“不那麼擅長”的玩具。

比如多引導女孩玩積木等搭建類的玩具;多引導男孩玩角色扮演、情緒表達類的玩具或遊戲。

普及多元化的性別印象

家長應該努力發現和挖掘孩子的個性天賦,而不是以孩子的性別作為依據,不拘泥於和TA相處、玩耍的方式。

家長可以多鼓勵混合性別的玩耍,最大化擴充套件孩子們玩耍的種類,讓男孩有機會去體驗一些看似比較“柔”的遊戲,去體驗照顧他人、表達情感、展現自己脆弱的一面。

讓女孩也有機會去體驗一些更“野”的遊戲,在這樣的遊戲裡去體驗競爭、掌控、展現自己力量的一面。

同時,減少干預,讓孩子自己決定玩什麼遊戲,和誰玩。如果女孩子愛玩具汽車,家長可以滿足孩子的這一願望或偏好,這並不會妨礙她性別角色的發展,相反,她可以有機會體驗力量、控制等傳統男性特質,而不是被限制。

平時生活中也可以多和孩子普及多元化的性別印象:職場媽媽、在家帶娃的爸爸、男護士、女警察等。

動畫片裡經常出現的類似“男醫生、女護士”的刻板印象,也可以問問孩子,“是不是隻有男生才能做醫生呢?你見過女醫生嗎?”

男孩女孩是有不同,但這不是固化性別的理由,男孩可以做的女孩也可以,女孩喜歡的男孩也可以。

讓女兒在充滿愛與教育的環境下成長,長大了面對物慾橫流的社會誘惑能不為所動。兒子則要多經歷些生活的磨礪,磨鍊意志,這樣以後才能擔得起對社會和家庭的責任。

如今,這種“窮養兒,富養女”的觀念在許多家長心中已根深蒂固,而這樣的觀點其實是片面的。如何科學養娃,家長們還需根據孩子的能力特徵來做出選擇,而不是遵從某些固化的性別印象。

//END//

5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9種寶寶輔食要謹慎新增!魚吃多了更聰明?超全輔食攻略請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