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騫說
我很喜歡《窗邊的小豆豆》這本書,作者是日本著名的女主持人黑柳徹子。
黑柳徹子的乳名叫小豆豆。這本書中回憶了她小時候在巴學園的童年時光。
巴學園的小林校長令她印象深刻,所以著書紀念。
看書之前,我有一個疑問,究竟什麼樣的老師會讓孩子記一輩子,甚至要為這位老師寫一本書?
讀完,我找到了答案,而且對小林校長欽佩不已!如果我有這樣的老師,一定也會對他感念終身。
如果我有這樣的父母,那就一定是上帝曾撫摸過我的腦袋。
這位小林校長為人稱道的例子非常多,在這裡我分享幾個片段給大家,看看他是如何影響小豆豆和其他孩子們的。
認真傾聽
小林校長可以連續聽6歲的小豆豆說話4小時,認認真真地聽,有來言有去語,絕不敷衍。
6歲孩子的語言對成年人來說,應該是語無倫次、幼稚可笑的吧?
可是,小林校長懂孩子,他能看見孩子、接納孩子、尊重孩子……小豆豆一下子就喜歡上了這位個子不高、長相普通的老師。
在小豆豆的眼裡,他那麼高大,那麼值得信任!
孩子越喜歡誰,誰就擁有對他越強大的影響力。
孩子連喜歡都不喜歡,又怎麼會在意那個人說了什麼?
這就是孩子的樸素哲學,小林校長深諳此道。
看到巴學園的小朋友,小林校長總是會笑眯眯地說:
“你可真是個好孩子啊。”
他不吝惜對孩子的肯定和讚賞。
聽到這句話的孩子,眼睛裡閃爍著光芒,為了這句“好孩子”,還真的不好意思那麼淘氣了。
孩子被真誠地認可和讚賞,他們心裡就會生出一股勁兒,想要得到更多的認可、讚賞,會變得越來越“好”。
看見孩子
孩子身上的“光明力量”被看見,“光明力量”就會生長;“黑暗力量”被看見,“黑暗力量”就會生長。
小林校長的眼睛總是向光而看,嘴巴總是不吝讚美。
他用教科書般的溝通方法,引導著孩子們的優秀品質不斷萌芽。
他把一粒粒自律、自信、為自己人生負責的種子深深埋進孩子的內心,讓它們蓬勃生長……
孩子遇到什麼樣的老師,我們無法決定。
但是,孩子遇到怎樣的父母,我們可以決定,因為,那就是我們自己!
您是否注意過嬰兒的眼睛?
那眼神裡是散發著光芒的。
在嬰幼兒期,我們看不出來每個孩子之間的明顯區別。
但是,等孩子長到10歲,我們會發現每個孩子都有巨大的差異。
最初每一個在襁褓裡眼睛發光的嬰兒,隨著年齡的增長,眼神中光芒的明亮程度也會逐漸變得不同。
我經常給學生講公開課,站在講臺上,學生的狀態一目瞭然。
那些眼裡有光的學生,他們思路敏捷,反應迅速;還有一部分學生,一副懶洋洋的樣子,眼神遊離,腦子不轉,眼睛裡的光已經熄滅了大半,整個人是那樣黯淡無光。
每到課堂結束,眼裡有光的學生,透過積極思考和提問,都能有獲得感,效率比其他學生高很多。
而眼裡沒光的學生,損失了思考的機會、大腦轉動的快感、獲取新知的成就感。
一堂課、兩堂課、一百堂課……學生們開始明顯分層。
請看一下上面的兩個等式。
孩子哪怕每天只進步一點點,堅持一年365天,都會超越別人一大截。
那麼,對學習有著自主驅動、眼睛裡有光的孩子,每天都積極接受新知識、提升思考方式、和外界互動,他們一年下來又會比其他孩子成長多少呢?
這個答案恐怕會令人非常震驚。
其實,這個對比恰好印證了社會心理學中一個叫作“馬太效應”的理論。
簡單來講,就是好得更好,差得更差。
如果我們經常鼓勵孩子,幫助他認清自己的長項和優勢,他就可以獲得更多積極向上的正能量,變得越來越優秀。
而如果我們經常批評、指責孩子,他會逐漸自我懷疑,變得越來越差。
恰當鼓勵
在日常的生活中,作為父母,我們要做的很簡單,其實就是發掘孩子的閃光點。
孩子像一根蠟燭,每根蠟燭上都有一根燈捻,如果我們想讓蠟燭的火苗更旺,可以拿一根小棍挑一下燈捻。
這根小棍就是恰當的鼓勵。
而且,我們的肯定,一定是基於真實行動以及這個行動所代表的優秀品質所做出的肯定,而非籠統的歸納。
比如,我們可以誇獎孩子:
做事認真是行動,努力是優秀品質。
而不是“這次演出大家都給你鼓掌,我閨女真棒!”
就像《窗邊的小豆豆》中,小林校長的做法一樣,當我們持續給予孩子恰當的鼓勵,就會不斷放大他的優點,孩子很難不走入一個積極正向的成長軌跡,眼睛裡的光也會越來越亮。
反之,我們要澆滅孩子眼中的光芒同樣容易。
如果我們把孩子比作酒精燈。只需要把酒精燈的燈罩簡單扣在燃燒的酒精燈上,隔絕外界的氧氣,火苗就燃不起來了。
這個扣的動作,指的就是父母生活中對於孩子的否定、批評和打擊。
如果我們經常批評、指責孩子,總盯著孩子身上的缺點不放,這些惡劣的態度和語言就會對孩子形成毀滅性的打擊。
孩子眼睛裡的光,也會逐漸熄滅。
所以,父母是想當挑燈捻的小棍,還是當熄滅酒精燈的燈罩,這是一道選擇題,您選A還是選B,請選擇。
王小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