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講到,我們家長為孩子買學區是為孩子搭建一個更高平臺,希望靠外界的力量來影響孩子。但是如果孩子的內在沒有建設好,就被家長放在競爭激烈的環境,會讓孩子難以適應,甚至出現嚴重的心理問題。況且,外部環境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並不屬於家長可控的範圍,而家庭才是。
箭射不中,要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培養孩子,是家長自己的責任,怎麼能輕易交到別人手上?
培養孩子是對孩子的整體塑造。只從單方面去培養,家長去學習提高孩子的情商、培養孩子的好性格、管理孩子的情緒……諸如此類的課程,並不能如家長所願,把孩子培養成材。
一個國家最重要的是國家文化,一個企業最重要的是企業文化,一個家庭最重要的是家庭文化。
唯有文化能做到對一個人、一國國民的整體塑造,而且遵循自然規律的國家文化、家庭文化能夠起到防患於未然,化矛盾於無形的效果。
為什麼這麼說?
我們先從熟悉的大文化說起。
大多數中國人崇尚和平就是文化塑造的結果。崇尚和平並不代表不動用武力,武力是我們底線。我們的文化是如何在不發生衝突、不直接控制的情況下,把目標達成,這就需要更高的智慧。
熟讀歷史的人知道,中華上下五千年,什麼樣的事情都發生過。違反自然規律去做事,結果害人害己的案例數不勝數,皇帝昏庸無道,被推翻,靠武力征服和管理,被推翻。有那麼多的前車之鑑,我們中國人做事講謀略,能不動手就能解決問題的,堅決不動手。
這對一言不合就開打的西方人來說就難以理解了,難道我被打,我被別人威脅,或者確認過眼神之後,看那人就是不順眼,我不打回去,或者別人家裡有礦,我不去搶,怎麼能得到呢?
芒克採訪中,主持人與張維為的對話很能反映出西方思維與中國思維的特點。
主持人引用基辛格的的警告,說現在的世界就像一戰前,我們處於中美的競爭之中,螺旋式升級的競爭與真正的利益脫節,導致潛在的衝突,可能是軍事衝突。主持人問道,這可能嗎?中國會把這種結局納入考慮中嗎?
這就是典型的西方人思維,有競爭就會有衝突,有衝突很可能上升為軍事衝突。
張維為不直接回答,他引用的是西方人羅素的話,羅素非常欣賞中國文化中對和平的熱愛。張維為說,即使中國有能力保護自己,也是站在尋求和平的一邊。
美國建國兩百多年來,一直在動用武力,侵略其他國家,紛爭不斷。用兵一定如老子所講,其事好還,通俗講就是遭報應。我們中國近幾十年來一直致力於發展經濟,國家強盛起來,才有了更多的話語權。
中國人遵循自然規律,以和平為主,中國人即使是打仗,也致力於統一,西方人違反自然規律,以武力為主,生靈塗炭,國家四分五裂,這就是國家文化的差異,或者說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必然導致中國與西方走向不同的命運。
為什麼花這麼大的篇幅講國家之間的文化?
因為家庭雖小,道理相通,而且大文化一定對小文化起深遠的影響。
有些人只知道國家有國家文化,企業有企業文化,卻不知道家庭有家庭文化。可以這樣說,有人的地方就有文化。文化建立初期,有沒有遵循自然規律,非常重要。
西方文化有其先天缺陷,其文化體量過於龐大,難以改變,而且文化是無形的影響力,身在其中的人們只會認同,很難想到去改變。
對於家庭來說,有些家庭雖然也有先天缺陷,但是一個家庭只有三四口人,改變起來相對容易。
現在很多中國網友開始嘲笑美國人,但是你環顧四周,再看自己的家庭,你可能會有驚人的發現。我們很多中國家庭也已經退化到美國這種崇尚武力、恣意妄為的蠻荒文化,父親缺位,母不慈,子不孝,一出現問題就互相指責。當然,也有崇尚和平,依靠方法來建設家庭文化的父母。
所以,我們會看到兩種父母。家庭文化建設的好的無為的父母與家庭文化存在缺陷的妄為的父母。
無為的父母看上去沒啥事,工作有條不紊,家庭其樂融融,人際關係融洽,孩子不僅很會為人處世,而且熱愛學習和成長。
做不到無為的父母一直都很忙,忙工作,忙孩子,孩子小的時候陪寫作業,上輔導班,跟孩子衝突不斷。孩子長大之後,忙著為孩子買房,為孩子找工作,物色物件,調解孩子的婚姻矛盾老了帶孩子的孩子。操勞一輩子放不開。
為什麼會形成這些文化呢?
有人向無為的家長取經,你們家孩子性格好,學習成績又好,你們是怎麼教的?
他們有可能是這樣的反應,我沒怎麼管孩子,他自己就很愛學習。
取經的家長可能會覺得這樣的家長在藏著掖著,而事實上,他們有可能真的不知道。
我在之前的文章講過學習知識有四個階段,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知道,不知道自己知道。不知道自己知道的知識已經形成自動思維,儲存在我們的潛意識之海中。
就拿我們每天都用筷子夾菜來說,我們中國人認為這事情最平常不過。我們不會計算手和筷子距離有多遠,拿到筷子也不會再去想如何去握筷子,五根手指怎麼放,筷子如何夾菜。總之,我就是會拿筷子夾菜!我不知道怎麼做的,我也不會去想我是怎麼做的。想當初,我們可是費了很大勁才學會的,形成自動思維之後,才做到一氣呵成。
我們說話、走路、寫字、學知識等等,所有學習都經歷這四個階段形成自動思維,進入到我們的潛意識深處,隨取隨用。從這一點來講,我們大腦中儲存的是我們過去所有經驗的總和。
而文化就很特殊,區別於被迫學習,是一種相互模仿、相影響的被動學習,大部分思想和行為的學習,是從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直接到不知道自己知道,中間兩個階段學習的時間很短,而且處於無意識狀態。我們已經學會了,但是不知道自己已經學會,就是會用。
我們中國人走路是中國人的走路方式,說話是中國人的說話方式,用的東西是中國人的東西,當然,帶有家庭文化的印記。
彷彿我生來就應該如此。
就拿我們中國人看起來奇葩的印度來說,很多中國人對印度賤民的生活感到震驚,人怎麼可以活的如此悲慘還這麼理所當然?看到印度人吃飯用手不用筷子,有些中國網友調侃道,印度人是怎麼吃火鍋的?
因為印度人覺得自己生下來就該如此。
文化像空氣一樣,無處不在,影響人們於無形,誰都逃脫不了文化,也不會想著去逃脫這樣的文化。
這就是文化的力量。
直到我們遇到其他文化。
有些文化差異大到讓我們認識到自己是生活在自己的文化當中,但是我們仍然有可能認識不到文化的影響力。
就拿語言學習來說,很多人歸結於語言天賦,但是沒有哪個中國人說學漢語困難的,也沒有哪個美國人說學美語困難的。外國人說漢語,我們總覺得哪兒不對勁,但是很多在中國留學、生活的外國人說的很不錯。中國人學英語更是災難,有些人學了十幾二十年,流利表達都很困難,但是你再看華裔,口音、行事風格完全與當地人融為一體。
很多人沒有意識到的是,我們人與人的交流是文化的交流,不管是交朋友,談戀愛,與領導、同事相處,與客戶談合同,都一樣。需要認識到文化差異的同時,快速形成共同文化。
結婚其實也是兩個不同家庭文化的人結合到一起,兩個人的衝突,其實是文化的衝突,如何融合形成統一的文化,這是夫妻二人共同要做的事。
夫妻兩個人形成的家庭文化深刻的影響著孩子。
孔子說的生而知之,一方面是受大文化影響,另一方面是受家庭影響。從前面我們得知,孩子從小就被文化塑造著,很多東西不用刻意去學,父母也不用刻意去教,孩子自己就會了。
作為家庭的管理者,父母是什麼風格,孩子就是什麼風格。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兒會打洞,講的就是家庭文化的影響力。
所以儒家尤其強調家庭的重要性,治國必先齊其家。
在家庭中,如果父母覺得跟人打交道麻煩,儘量避免跟外人打交道,那麼孩子從家庭中很難習得人際關係方面的知識,潛意識裡儲存人際關係方面的知識就相應較少。成年後走上社會,由於不擅長與人打交道,遭人排擠,孩子可能會出現兩種想法,一種是觀察學習別人是怎麼打交道的,一種是和父母一樣,避免與人打交道,這兩種思考方向造就了兩種不同的人生道路。
如果父母思考問題是負向的,比如說,這事辦不成,而不是想著這事如何辦成,或者認為領導就喜歡拍馬屁的,而不是想著我如何成為領導的得力干將,爭取事業更上一層樓,那麼孩子也跟著父母學會這種負向的思維方式。
如果一個家庭的基調大體上是和諧的,正向積極的,父母是有方法的,是幫助孩子成長的,那麼,孩子自然會成長的很好。
這樣的基調與我們中華文化相一致,是遵循自然規律的。
在這樣的基調之下,父母要做的工作就是如何建設家庭文化,利用文化無形的影響力來影響孩子,也就是不發生直接衝突,不直接控制的情況下,把孩子培養好。
這樣的父母,就是無為的父母。
那麼,我們如何建設家庭文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