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傍晚散步遇到鄰居小麗,遠遠地看到我,她就過來和我說:“杜老師,你說氣不氣,我那兒子前幾天去秋遊,我給他買了一堆零食,結果他揹出去多少,揹回來還是多少,我打老師電話一問,老師說他吃同學的零食吃的可歡呢。”
我說:“那是什麼原因,問你兒子了嗎”
她說:“問了啊,問他為啥不吃自己的零食,我兒子說我買的零食都不是他喜歡吃的。我問他為什麼不說呢,他竟然反問我給機會他說了嗎。”
在中國,父母就是這樣,對自己孩子的關愛特別深,害怕孩子什麼都做不好,擔心孩子受到傷害,憂心孩子吃不好穿不暖。因此自動把自己代入孩子的需求中去,幫孩子把所有事情都做好,替孩子做任何決定,反而無意中阻擋了孩子正常的身心成長。
想起前些日子上熱搜的黃磊十四歲的女兒多多,曾經上過某綜藝節目因此也被大眾所熟知,因為打耳洞和染髮被網友狠狠地抨擊,都覺得才十四歲就搞這些,不合適。多多的媽媽孫莉採訪時被問到這個事,她迴應:愛美是女兒的天性,我們尊重她,決定慢慢放手,不在替她做決定。簡直就是教科書樣的教育方式。
如果留意過往,多多不是第一次因為穿著打扮引來爭議了,之前因為穿低領衣服,打扮成熟也被網友噴。但很明顯多多的父母黃磊和孫莉並沒有當回事,堅持女兒自己的事由女兒自己做主。
巧的是,昨天歌手林依輪甚至曬出自己17歲的兒子與外國女朋友的照片。並且鼓勵自己兒子好好珍視戀愛,相信兒子已經做好準備,同時還說:“早戀晚戀我們不給孩子做決定,幸運的是孩子不隨便,不隱瞞,雙方父母也尊重祝福,那就過好當下吧。”
前蘇聯著名的教育理論和實踐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孩子成長過程中所嘗試做的事情,就應該讓他們去做,給孩子一個自由發展的環境,以幫助孩子更好地成長。”
這段話看著簡單,但是實際操作中真的很難。要讓中國的父母放手讓孩子自己做決定,自己去安排,簡直要了命。在父母眼中,孩子永遠長不大,永遠需要父母操心。所以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父母管這麼嚴,總是替孩子做決定了。
這最後導致的結果就是,孩子什麼都不會自己拿主意,什麼都不太會做,甚至連基礎的自己照顧自己也不會。父母越擔心孩子沒能力去為自己的事情負責,擔心孩子犯錯,結果孩子畏畏縮縮,輕易不敢嘗試,成了我們常說的“巨嬰”。
之前有個很火的影片,一個留學生想自己給自己炒個雞蛋吃,結果不知道怎麼做,打影片電話給遠在大洋彼岸的父母,結果父母只能半夜三更的起來在影片中知道自己兒子如何炒雞蛋。這聽起來是不是很悲哀。
那麼父母在擔心孩子做不好和擔心孩子失去自己處理事情能力的這兩種憂慮中應該如何把握呢?有沒有既能讓自己有所掌控,讓孩子不至於出大錯,又讓孩子有更多的自主權,得到成長。聰明的父母應該試試。
多給指導意見,少給執行的命令。
我們很多父母喜歡孩子聽話,按自己的要求去執行就行。久而久之,要麼孩子變得像“牽線木偶”,只會隨時聽父母行事。要麼厭煩父母這一套,越來越站在父母對立面。所以多試試在孩子處理自己事情時,父母只提指導意見和看法,讓孩子自己做最後的判斷,這樣的效果可能會更好一點。
多給孩子選擇題,少給判斷題。
很多時候我們的父母都喜歡命令式的指揮孩子,和孩子說話時只問孩子一句“你聽還是不聽”就完事了,你說讓孩子怎麼做,最終肯定只能聽父母的。所以不妨在處理孩子的事情時,給出幾個處理方向讓孩子做選擇,既不會讓事情失控,又能讓孩子比較容易接受。
家庭教育專家李玫瑾教授說:“家長千萬不能替孩子做決定,孩子的人生需要自己做主。”
我想說的是,作為家長,你現在替孩子做的決定越多,那麼你的孩子被毀掉的機率就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