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1.

90後媽媽早餐不重樣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在家吃早飯已經成為了一種奢侈,很多人的早餐,往往是在公交地鐵趕路中解決的。但是,在河南鄭州有這樣一位寶媽,每天早上六點起床,花一個半小時給女兒做愛心早餐,葷素搭配不重樣。

美食家蔡瀾說:“熱愛生命的人,一定早起,像小鳥一樣,他們得到的報酬,是一頓又好吃又豐富的早餐。”看著孩子一臉滿足大口大口吃著早餐的樣子,滿屏都是溢位的幸福感。這位媽媽,用早餐營造了別樣的儀式感,消除了昨日的疲乏,為孩子又開啟了美好生活的一天。這人間暖心的第一味,是多少孩子幸福感的開始。

2.

富養,從儀式感開始

關於金錢與幸福關係的討論,一直都是亙古不休的話題。到底要多少錢,才能給孩子幸福?我想下面這段話是最好的回答:富養孩子,不是一定要給她包裝上公主王子的身份、豪門的背景、華麗的服飾和貴族的教育,只是希望有一天孩子獨自走入這繁華社會時,不至於迷失了方向。

從精神富養上孩子,從給孩子充滿儀式感的生活開始。

一對來自遼寧瀋陽的父子,用一件事深情詮釋了儀式感三個字:兩父子從1985年開始,每年國慶都會去中山廣場拍一張合影,這個儀式,一堅持就是35年。

在這個過程中,兒子曾經出國讀書7年,但父親依然要求孩子,每年國慶期間都要回來拍照,只有兒子畢業那年,因為需要答辯回不來,所以在那年聖誕節補照了一張。王先生說,他和兒子約定,要帶著兒子的孩子繼續照下去,照個一百年。兒子也說,平時生活裡,爸爸就很重視這些細節和堅持,比如一定要他在每次看書前,整理好書桌。

于丹曾經說過“中國人說的琴棋書畫詩酒花,包括柴米油鹽醬醋茶,這裡面都是尋常小事,但是這裡面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儀式感。”

當日常的儀式感被不斷強化,持之以恆地注重細節成了生活的常態,堅持的樹苗,就會在孩子心裡悄悄發芽。儀式感,讓孩子從中獲得了堅持的力量。

3.

如何用儀式感養孩子?

心理學家認為,安全感、存在感、認同感,是孩子內心最重要的三個需求。而儀式感演化出來的正是存在感、安全感和認同感,要想養育好孩子,用儀式感裝點生活就是最好的方式。

01. 用時光儀式打造未來

2016年美國國家地理頻道《挖掘者》欄目,曾經挖掘了一次現代產品,這樣東西,就是30年前蘋果公司創始人史蒂夫·喬布斯,埋下的“時間膠囊”。喬布斯在這個時間膠囊裡,埋了當時最新的蘋果滑鼠、筆記本、識別證,以及Moody八軌道磁帶、日記和相片等物品。

當膠囊被挖出來,翻看起自己三十年前的日記,喬布斯不禁開懷大笑,在眾人面前,回憶起他自己這些年來,作為技術狂所做的點點滴滴。當初隨手埋下的東西,幾十年後再回頭看,真的會熱淚盈眶。

所以不妨做一個家庭時光機,在孩子每年生日的時候,一起往裡面放下一個小物件,可以是一個筆盒,也可以是一張畫……用這種帶有歲月的儀式,給孩子留下一個充滿回憶的童年。除了家庭時光機,我們還可以和孩子去旅行,每到一個地方,就去當地的時光郵局,給未來的自己寫一張明信片。

在心理學上,有一種叫“自我實現的預言”的說法:當你為未來許下一個預言,因為你相信事情會朝著預期的方向發展,所以你採取了加強的措施,從而推動這個預言的實現,最後的結果,會如同你的預言一樣呈現在你眼前。

所以,當孩子寫下對未來的期許時,就真的會朝著這個方向去努力,最後也會成為他想成為的樣子。我們也可以用時光的儀式,給孩子一個努力的方向。

02.注重生活中的小細節

美國亞特蘭大日報社,做過這樣一個研究調查,發現在家裡“gathering stories and memories”(收集故事和回憶),所帶來的幸福感,遠勝於物質的滿足,甚至學業事業上的成就。尤其是家庭傳統,它給所有家庭成員留下的回憶,和帶來的幸福感是源源不斷的,不會因生活的變化而改變。

《紐約時報》曾經評選出美國十大經典家庭傳統:

這些生活中的小細節,看似簡單,卻能給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寶媽日記上有個媽媽分享了一個故事:她的兒子一直很乖,每晚九點半都會準時入睡,不哭不鬧。結果有一次,晚上她有活動外出,當她十點多回到家時,兒子還沒有入睡。一看見媽媽,他一臉委屈地抱著早已喝空的奶瓶說:“還沒洗澡,還沒講故事,么么怎麼睡覺覺?”

原來,她兒子每天乖乖睡覺的原因是,他們有一套完整的睡前儀式:8點半喝奶,9點刷牙洗澡,然後一起看個繪本故事,抱抱彼此,再用一個晚安吻結束一天,最後關燈睡覺。

這套儀式,給了孩子生活的安全感和存在感,明確地告訴了孩子應該睡覺了,而一旦儀式缺失,孩子就覺得心裡少了點什麼。從分離擁抱到晚安吻,每一個生活中的小細節,都可以成為充滿儀式感的習慣,這樣的親子互動,是孩子幸福感的源泉。

03.過好生命每一個節日

在一期節目中,劉嘉玲這樣說道,“我挺喜歡儀式感的,就我很注重節假日,我覺得這才會給我帶來一種意義。”所以在每個節日,尤其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中,劉嘉玲總會邀請老公梁朝偉一起,買花布置房間、準備一餐盛宴,像春節前夕,還會一起去親自置辦年貨、灑掃庭院。

這個家庭之間的甜蜜回憶,是靠儀式感來創造的。

反觀身邊很多朋友,都會有這樣一種感覺:現在的節日氣息越來越淡,就拿春節來說,經常感覺沒有了年味,一年到頭也沒了個盼頭。

紀錄片《舌尖上的新年》有這麼一段話:“年味越來越淡,只因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年夜飯失去了吸引力……母親每到過年就抱怨:吃什麼呢?你們想吃什麼呢?兒女們都說隨便,您隨便做。只好年年依舊。”

當生活越來越隨便,我們不再精心準備年夜飯,不再一起期待春晚,生活中的幸福也就越來越少。過好每一個節日,是生活除了柴米油鹽外,給我們最直接的美好。

所謂回憶,就是那些用心生活的過往;所謂幸福,就是精心準備的儀式。一個有儀式感的家庭,會給孩子成長路上佈滿閃亮的燈光,孩子的生活也就熠熠生輝起來。

村上春樹先生曾說:“如果沒有這種小確幸,人生只不過像乾巴巴的沙漠而已。”願你也可以給孩子一個有儀式感的童年,願孩子一生幸福美滿。

想起《小王子》裡有這樣一段對話,小王子問:“儀式究竟是什麼?”狐狸告訴他:“它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

時光匆匆流逝,我們特別需要一些儀式感,來裝點平淡如水的生活,給孩子的童年時光,留下一些不一樣的東西。讓孩子感受到生活中的小美好、小確幸,然後帶著這些美好的回憶和習慣,幸福地長大。儀式感是一種力量,讓你,也讓孩子,對明天充滿期待和希望。

最新評論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寶寶每晚睡前都要圍廁所轉三圈,媽媽罵他神經,媽得知真相後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