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一、幼兒園裡的秩序扼制了多少天性

最近,常有自媒體播報幼兒園對孩子的管制現象,還有看不見的冷暴力:推搡、冷眼、偷掐、惡語。當然,這不代表幼兒園都不好。

只是因為整個社會包括教師隊伍道德文化的缺失,故家校互相不信任,老師又沒啥情懷,且一個班二三十人,這些短時間無法解決的社會矛盾,幼兒園最懶最省事最安全的教育方式就是管理管制了,所謂的愛心,大聲說說即可;最要的是秩序,不是創造;要禁錮,不是自由,不許說話,不許走動,玩玩具都要獨立玩;要絕對安全和省事,不要探索和運動,甚至不能讓出汗,操場上要麼整天空空蕩蕩,要麼嚴森排隊走過場,也沒有自由遊戲,連大型玩具都是擺設。

可憐的幼兒,活在嘈雜又孤獨的分裂世界。在自家小區,一天到晚關在大人的視線牢籠內,不能摔不能打鬧;上幼兒園,又是無形的秩序牢籠。兒時的天性如何綻放?我問了大量孩子,居然沒有一個孩子玩過我們天天玩的“老鷹抓小雞”,理由是孩子會太興奮,易碰撞。那麼,我要問問現在的教育,您天天喊的口號何在:釋放天性何在?自由何在?探索精神何在?體魄何在?團隊精神何在?責任心何在?抗挫折能力何在?同學感情何在?溝通交際能力何在?解決問題能力何在?相幫相助何在?為什麼孩子多有體力差、體質差、易生病?

昨天,一個有識的家長對我說,學堂不像他孩子以前的學校,這裡有道心。孩子時刻在綻放天性,看得見他們之間兄弟姐妹一樣的真情,那是我們小時候村裡玩伴間無憂無慮打鬧的純真,是現在小區裡已經看不到的,而在幼兒園裡,孩子間還是有很強的陌生感。

萬物有秩序,所以孩子心中也有秩序感,秩序確實是孩子的天性之一,故該有序時(比如軍訓時),就要釋放孩子這方面的天性。但不是時時事事為了管理方便強制要秩序,讓秩序來籠罩一切天性。孩子更有鳥飛魚躍的自由個性,更有探索、冒險的天性,更有揮灑運動的天性,更有愛和付出的天性,還有克服困難、勇氣勃發的天性。不能一天到晚只有秩序,該探索冒險的時候你怕他受傷,該團隊遊戲的時候你怕有衝突,該爭論的時候你怕太喧譁,一切只想有序、省心、不出問題。“釋放天性,在幼兒園裡就是好好玩,”口號震天響,然而到底誰在扼制孩子的天性。如果只有安全港,只有春暖花開,還要教育來幹什麼?

二、佛系快樂教育

更有甚者,還有一類所謂快樂天性教育理念教育出來的家長,認為“戲乎水,風乎舞兮,詠而歸”(原文簡化)就是幸福,就是釋放天性。孩子努力的時候他們怕他累著;他們說孩子嚮往大自然,卻又怕驕陽、怕嚴寒、怕風怕雨;他們說身體要好要多運動,卻又怕摔跤,所以小幅運動就好,更有甚者說孩子容易感冒,所以不讓孩子出汗(這個焦慮的邏輯也是醉了);他們說要創造要探索,卻又要輕鬆沒有風險的創造和探索(搞笑);他們說要孩子自由獨立釋放,卻比誰都盯孩子盯得緊保護得多。他們要沒有嚴寒酷暑的快樂,沒有陰晴圓缺的快樂,沒有喜怒哀樂的快樂。這真是一個美好的世界,但只怕這不是孩子的天性需求,而是父母的佛性需求吧。佛性的常樂當然是人的天性,但如果把這個天性籠罩其它一切天性,未來怕是要出很多問題吧?這種假借孩子的天性實則更是疲憊的成年人自己心中的佛性追求。於是高明的教育機構抓住這個痛點賣點,針對社會的諸多問題和家長需求(不是針對孩子,家長才是買單的客戶)調研設計出一套教育模式,我把這種教育模式定義為“佛系快樂教育”。

在今天的現實生活中,很多成年人佛系的天性異常活躍,他們迫切需要安全、信任、和平、寧靜、不爭,有些厭世、避世、恐懼。社會的不確定性讓他們追求確定性,不安穩性讓他們追求安穩,現實的嚴酷讓他們追求溫室的呵護;疲憊讓他們追求佛系的快樂(快樂遠不止如此,尤其對於孩子);競爭讓他們追求世外桃源;身心環境的不和諧讓他們恐懼個性的衝突。即使想到衝突、創造、冒險、拼搏也是天性,他們也要在世外桃源內快樂的模式下開展,認為這才是教育的好模式,認為這就是自然之道,高明的教育機構當然就投其所好。他們把成人的佛性修為加給孩子,認為孩子也本該如此,佛性的快樂就是涵養一切的天性,把孩子其它的天性“一一抹平”,把人生的樂章只調成昇平的梵音。就說佛系教育選用的音樂,如某國際知名快樂教育機構,他們挑選教唱的音樂都是代表愛及和平的兒童歌曲,真的很好,但是,這個機構總要把音樂中作曲家原本譜寫的那幾個代表希望、突破、勇氣而揚起的微高音,錄成呢喃的低音,真是輕歌曼舞、愛心氾濫,如教堂在父母心中,似佛堂給父母港灣,父母真的很享受。

有另一種教育模式,看似相反,實則和佛系快樂教育異曲同工,那就是衡水中學模式,衡水中學教育模式是對人的另外一種天性——意志力的極度開發。這兩個不是相反相成的極端嗎?他們又不都把自己的極端當全面嗎?他們不過都是一種運營模式,一種模板,營造一種道場,而且是以家長和老師為中心開發的模式和道場,不是以孩子為中心。到底是誰在限制孩子的天性?

三、教育的道法自然和天性釋放

教育必須是自然的,“自然”是多元的,遇風教風,遇雨教雨,遇跌倒教跌倒,遇風險教風險,遇秩序教秩序,遇自由教自由,遇愛教愛,遇恨教恨,這才是自然。自然不是特意選擇陽光、沙灘下的小貝殼,有意無意拋棄陰雲密佈、驚濤駭浪下的小貝殼,不是隻有“風乎舞雩”,還有“不憤不啟,不悱不發……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不是隻有離苦得樂,清靜無為,還有內聖與外王;不是隻有佛系快樂教育,還有衡水中學;這些都是天性不可缺失的,自然不可缺少的,自然有陰陽吉凶,天性有無限可能,教育上的偏執選擇,怕是會適得其反,若干年後,怕是要落入司馬光的詞:相見爭如不見,多情何似無情。笙歌散後酒初醒,深院月斜人靜。

人之性不過是天之性、自然之性。離開天地自然,即離開天時地氣人事,何談釋放天性?把人還諸天地自然,還他生命本該有的樣子,然後授之以天地人文之教化,讓其天性更加激發,更接近天心人性,生命力更加旺盛,生長成他自然生命綻放的樣子。正如那群山中綻放的那朵鮮花,它不屬於山,不屬於你,它屬於他自己。他的天性要釋放,人性要綻放,唯此,唯能盡其性,能盡其性,方能贊天地之化育。

9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孩子眼中的“媽媽睡姿”,每張畫都太真實,網友:又是三天沒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