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位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大多數都希望孩子懂事、成熟並且理解自己,然而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孩子會經歷許多叛逆,這時候父母就會很焦急,用嘮叨的心態和孩子溝通,反而增加了孩子的不良行為,最終與父母的期望背道而馳。作為父母,我們曾經對孩子百般疼愛,可是隨著孩子的成長卻漸漸的吼罵孩子,甚至說出一些傷害孩子的語言,也並沒有真正的理解孩子的真實心理,而是單純的為孩子的行為而表現出擔憂和憤怒,其實在親子關係中,父母要經常保持一種平靜的心態去對待孩子,和孩子進行深度的溝通,聽聽孩子的心聲,引導孩子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並給與孩子充盈的愛。
然而,有3句話是父母的大忌,儘量不要對孩子說出來。一、破壞孩子歸屬感的語言。經常聽到一些家長在管理孩子的過程中,說出這樣的話語,比如,“我不要你了”、“你滾的遠遠的”、“你愛上哪裡上哪裡”、“我不是你媽”等等諸如這樣的話語,其實這是破壞孩子歸屬感的語言,並且是切斷和孩子情感關係的傷害性言語。也許,作為父母,處在當時一個生氣的場景,根本無法平復內心的怒火,也同時認為自己說出這樣的話只是為了嚇唬孩子,讓孩子變得更加懂事。從而不會承認自己這樣的行為是錯誤的。我們明知道我們是孩子唯一的至親,他根本無處可去,所以就把這一做法作為和孩子交換的籌碼。其實,這些都是父母情緒失控後的糟糕表現,本來以為自己只是用來嚇唬孩子,也就是和孩子發洩以下情緒,展示自己的“威風”,但是在孩子眼裡並不這麼認為。
一大早起來,三歲的孩子執意要吃雪糕,媽媽不允許,但是孩子就一個勁的哭鬧,媽媽一開始平和的和孩子講早晨吃雪糕的危害,但是孩子就是不聽,頓時怒氣上來,大吼大叫,孩子不敢吱聲。等到一會,媽媽的情緒頓時平靜下來,現在卻後悔之前的行為,便問孩子:“剛才媽媽那樣對你說話,你是不是很害怕?”
孩子點點頭:“媽媽剛才的樣子我很害怕,就像女巫一樣。”
可見,孩子清楚自己的感受,他很明白媽媽的話很讓他難受,在孩子的眼裡,媽媽生氣的樣子等同於女巫一樣。
可見孩子對媽媽生氣時吼叫的樣子是難以接受的。其實,我們可以用以下的言語來代替。
其實,媽媽在孩子不聽從自己的意見或者是沒按照自己預期的願望做事,都不應該充滿怒氣,而是先處理好自己的情緒,吼叫和恐嚇以及威脅在孩子心裡就全是否定,也是負面的語言,如果孩子長時間接收這樣的不良資訊,就會變得失去自信,要不就是優柔寡斷,要不就是變得無所謂和叛逆。
其實,聰明媽媽都會冷靜地看待孩子的各種變化,看到孩子的優點大於缺點,這樣就意味著孩子可以全身心的成長,並且在孩子冷靜後和孩子分析事情的經過,並傾聽孩子,且給出建議和意見,這樣孩子才會從中受益。
二、嫌棄孩子的語言。
很多家長在氣急敗壞的時候就會對孩子說:“你個豬腦子”、“腦子被驢踢了”、“蠢貨、無能”等,雖然再說這些話的時候家長覺得就是為了刺激孩子,讓孩子更加奮發,同樣也帶有很鐵不成鋼的意思。其實,這樣在孩子看來,就是家長在否定孩子,因為孩子是首先從家長眼中確立自己的身份,會對孩子造成潛在傷害。
三、否認孩子的努力。常常聽到這樣一些語言:“你寫字怎麼這麼慢”、“你寫作業真慢”、“你穿衣服真慢”等,當孩子辯解的時候,並說自己已經很努力了,但是我們就覺得孩子給自己找藉口,這樣孩子前進的動力就會受阻,認為父母看不到自己的努力,乾脆就更加洩氣。
而當我們冷靜下來,反觀孩子,其實從他們的年齡和自制力來說,他們就是努力了。這時候我們可以用正確的方式和孩子溝通,問問孩子你是怎麼努力的,讓孩子把自己的具體表現說出來,比如孩子說:“我剛才上廁所心想耽誤太多時間,就想的趕緊回來寫作業。”類似這樣的具體心理活動,這樣媽媽是不是覺得孩子確實努力了呢?
其實,每一位媽媽都想成為一個好媽媽,而作為一個好媽媽的標準就是控制自己的情緒,對孩子溫柔相待,不吼叫,不打罵。這樣媽媽的良好教育不僅對孩子的未來影響極大,而且也是建立孩子的未來家庭,把媽媽的模範形象傳承下去。
所以,請停止吼叫吧!如果你想變得更好,想成為影響孩子的人,我推薦兩本書《養育男孩》和《養育女孩》,這兩本書分析了孩子成長的不同階段呈現的性格特點,而且讓你戒掉吼叫,選擇適合孩子特點的教育方式,長期堅持下去,你真的會發覺孩子比之前更優秀,別讓你的吼叫成為孩子童年難以忘記的陰影。
雖然吼叫已經成為很多家長的習慣,當事情一旦不是自己掌控或者偏離自己的預期,首先最先上去的不是理智冷靜,而是怒氣衝衝,似乎吼叫已經成了每天必須發生,並且是不經頭腦的一種直接表現。總之,孩子自己的教育方法有問題,吼叫只是一種情緒的宣洩,對於孩子淶水就是一種惡性迴圈的負面情緒,根本起不到實質性解決問題的作用。
因此,教育孩子並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所以,如何引導孩子健康成長,值得每一位父母認真思考,怎樣提升自己的智慧,學會先讓自己改變,才是首要任務,並且明白今天的改變是未來最早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