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寶寶和媽媽,大多數人們的第一印象就是“抱著寶寶的媽媽”,小寶寶在學會走路之前,甚至是學會走路幾年後,一直是被抱著的一個狀態,不管是吃奶還是哭鬧,好像只要抱著哄,寶寶情緒就會穩定很多。
寶寶哭鬧,雖然抱起來好,但是也要狠下心等一會兒再抱?曉雪寶寶出生兩個月了,小女兒白白嫩嫩的非常可愛,但是一哭起來,就像換了個孩子似的,哭得撕心裂肺,小臉通紅,所以每次小學發現寶寶哭了,馬上就著急的去抱著孩子哄。
大多數時候哄一會就好了,但是也有怎麼哄也不好使,寶寶一直哭的時候。其實生完寶寶曉雪身體挺虛的,抱孩子時間長了自己也累,但是沒辦法,孩子哭當媽的哪有不心疼的。
有朋友來探望娘倆,看曉雪哄孩子一圈一圈地走,就提出一個建議:“你聽過哭聲免疫法沒?好像是訓練寶寶獨立的,說是孩子哭的時候等一會再抱,有時候寶寶求抱也是耍心機呢,孩子慢慢不被抱就不哭了。”
曉雪也是新手媽媽,以前接觸到的育兒知識都是孩子哭了就抱著哄,哪聽說過放孩子在一邊哭的。在朋友走之後,曉雪查了一下,確實是有這麼個東西,但是當自己寶寶哭起來的時候,她就心疼得又什麼都顧不得了,這個辦法也從來沒用過。
她其實也觀察過,寶寶有時候的舉動,就是為了讓自己抱抱才做的,比如躺在床上不睡覺會哭、陪玩的時候也總是等著媽媽抱,希望呆在媽媽懷裡,這種感覺其實還是挺神奇的,還真像是“耍心機”求抱抱呢。
寶寶總是“想辦法”讓媽媽抱著自己,到底是怎麼回事寶寶在3歲之前,其實還不能實現完全的自理,而且3歲以內,寶寶每隔15分鐘,就需要從父母身上獲得安全感。
走路可能會累,會要求媽媽抱;在外面玩的時候,也可能會找媽媽抱;晚上睡覺的時候,也會往媽媽懷裡鑽,其實是有原因的。
小月齡的寶寶需要抱抱,是貪戀媽媽的溫暖,是對自身安全感的一種補充,也是一種本能。
日本《育兒百科》中寫道,寶寶眼睛沒發育到能看清媽媽之前,擁抱是能感知溫暖的一種方式。
從溫暖的羊水中脫離出來,小寶寶面對這個“冰冷”的世界,總是會感覺很“冷”,這個時候媽媽的擁抱,會給寶寶一種回到媽媽肚子裡的安全感和溫暖。
隨著寶寶慢慢長大,安全感也會越來越稀缺,媽媽的抱抱就是補給。媽媽的身體是寶寶最熟悉的,透過擁抱這個動作,貼近媽媽的胸口,寶寶能感受到媽媽的心跳和體溫。
總是要抱抱,並不會“慣壞”孩子,所以別再吝嗇你的擁抱了擁抱是最直接的、能表達自己愛意的動作,透過面板的接觸,能夠給孩子傳達足夠多的感情和安全感。
有一項研究表明,被調查的父母中,只有6%的爸爸媽媽會經常擁抱自己的孩子,有85%的父母,只是偶爾擁抱一下孩子,還有10%的父母,很少擁抱自己的孩子。
而在這些孩子成年之後,那些被經常擁抱的孩子,幸福感和安全感更高,情緒相比兒時很少被擁抱的孩子更加穩定,可以得出,擁抱對於孩子來說,確實是一種有利無害的動作。
尤其是在2歲以前這個寶寶的依戀期,媽媽更要及時迴應寶寶的需求,多抱抱寶寶,抽時間和寶寶在一起玩,在依戀期給寶寶足夠的溫暖,寶寶將來情緒才會更穩定,心理發育更健康。
寶寶的依戀關係建立分為3個時期:
0-6周是寶寶的依戀前期,寶寶會透過啼哭的方式“提醒”媽媽應該抱自己了。
6周-8個月的寶寶正在和媽媽建立依戀關係,這個階段的寶寶會使用“微笑技能”來回應媽媽的擁抱,讓媽媽更願意擁抱寶寶。
8個月-兩歲,寶寶的依戀關係逐漸建立,寶寶能明確的表達出,只想要媽媽陪著自己,面對陌生人會抗拒,也就是寶寶“認生”了。
在寶寶還小的時候,媽媽多給寶寶一些“愛的抱抱”,等寶寶長大之後,想抱都有可能不給抱了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