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姐經常和我說:我家孩子就是三分鐘熱度,玩啥都是不到 5 分鐘就要幹別的去。要不是就是說:我兒子就沒有閒下來的時候,家裡買的繪本他一本也看不進去。
相信有這樣感受的家長不在少數,好好的孩子,怎麼就坐不住呢?
其實,孩子能不能沉浸在手上的事物,主要是由專注力決定的。
孩子的專注力和什麼有關係?要怎麼培養孩子的專注力呢 ?
孩子不專注其實很正常。很多家長覺得,孩子經常被無關緊要的事吸引,就是專注力不足的表現。其實,這樣的判斷略顯武斷,對於 1~4 歲的寶Bora說,不專注才是正常的。孩子在戶外玩,一會兒被小花吸引,一會兒又跑去看小螞蟻。這樣的狀態叫做隨意注意,孩子看似一點也不專注,但其實正是這樣的狀態,激發他對世界探索,這對孩子來說是非常必要的。與隨意注意相對的,是有意注意,指的是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狀態,也就是我們平常說的專注力。這種專注力的產生是緩慢的,主要跟孩子的大腦發育水平有關。我們的大腦中,主要負責理性、反思、自我調節的功能區叫額葉。比如我們都有不想上班的願望,但我們依然服從上班的規則,這就是額葉在發揮作用。
但不幸的是,大概要到 25 歲左右,額葉才會發育完全。在這之前,額葉揮發的作用大多數情況下還不能和人的本能抗衡。
家長總覺得 3、4 歲的孩子不專注,這可真是冤枉他們了,人家只是還沒發育到可以特別專注的階段啊。
孩子專注力不如同齡人,原因可能在家長
看到這裡,有的家長會問,雖然專注力與大腦發育的狀態有關,那為什麼跟同齡人比起來,我家孩子專注力還是要差一截?
其實,孩子專注力的好壞主要與家庭環境相關。很多爸媽,一邊埋怨孩子專注力不好,一邊好心辦壞事,無意中破壞了孩子專注力的養成。
① 孩子獨處環境雜亂
當爸媽的總想給孩子更好的,於是把孩子的遊戲環境佈置的豐富又溫馨,玩具、繪本等全都堆在裡面。孩子的專注力本來就有限,一旦被這些事物吸引,就更難專注於手上的事情了。
②時常打斷孩子
孩子本來在專心搭積木,媽媽做好了飯,就馬上大喊:「寶寶,來吃飯啦!」如果孩子不來,就反覆叫喊,直到孩子丟下積木,跑過來吃飯。孩子正在專心看繪本,家中來了客人,爸爸大喊:「寶寶,快過來說叔叔好。」如果孩子不來,就反覆叫喊,直到孩子放下書去打招呼。這些場景相信在我們家庭生活中很常見,爸媽的這些無意識的打斷,破壞了孩子注意力的連續性,時間久了,孩子自然專注力差。
還有些時候,比如孩子在專心地畫畫,家長為了更好地陪伴孩子,就走到身後看看,一看不要緊,就忙著指導:「應該這樣畫、應該那樣畫」,孩子不得不放下筆聽家長的指導。
孩子專心做事時,其實就是專注力提升的過程。
父母的強行切入指導,不僅干擾了孩子的思路,還造成了注意力的不穩定,也就難怪孩子做事經常分心了。
保護孩子專注力,家長要做到這三點
1. 尊重孩子的節奏,找準接入時機
我們說家長不要打擾孩子,並不是說完全聽之任之,關鍵時給與正確的引導,才能有助於孩子專注力的連續。
具體什麼時候介入,其實還是要根據孩子狀態要決定。
如果孩子明顯遇到了困難,我一般會觀察一段時間。如果他能自己解決困難,我就沒有介入的必要。
要是他不能解決困難,但情緒穩定,那我會多讓他自己摸索一會兒,畢竟孩子經歷了解決困難的過程,才能獲得進步。
當明顯感覺到孩子的煩躁時,我才會安撫他的情緒,從旁給與啟發,讓他不至於感到無助。
2. 合理期望,準備符合孩子水平的玩具
孩子坐不住,有些家長憑主觀感覺,就下了孩子專注力差的結論。
其實,大部分孩子的專注力都是達標的。由於個體差異,孩子之間確實有微弱差異。
但只要孩子能較快地進入專注狀態,而且能在分心後較快地回到原任務,專注力就是良好的。
大部分家長不了解孩子的發展規律,高估了孩子的能力,以致於為孩子準備的玩具和活動都大大地超過孩子年齡範圍。
為孩子準備符合他能力的物品和活動,孩子才有完成任務的希望,這是培養孩子專注力的基礎。
3. 放棄指導,參與其中
孩子的注意力也集中在活動本身,你的加入給了他多信心和啟發,他更有信心,所以也願意花更多時間在任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