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局這事,說大也大,說小也小。可是在育兒之中,一件日常瑣事就能引人深思。
前幾天目睹一場爭吵,小區花園裡有兩個鞦韆,小朋友們都很喜歡盪來盪去,可有的時候“僧多粥少”,就只能靠先來後到來排隊玩了。一般而言家長和小朋友都會預設遵守這個規則,而那天的紛爭也起的有些沒有道理。
先來的小朋友a貌似是好不容易排到了,在上邊蕩著,挺開心的,沒兩分鐘另外一個家長帶著小朋友b過來了。小朋友b情緒有些不對頭,一走到鞦韆跟前看到兩個都有人,就大聲衝他媽媽嚷嚷:我要盪鞦韆!她媽媽看了看兩個鞦韆上的人,選擇跟看起來稍微大點的小朋友a商量:你能讓給小弟弟玩嗎?a猶豫了一下,搖了搖頭。在一旁的a媽媽只是看著a,也沒有表態。
這時候小朋友b一看沒得玩,就開始大吵大鬧,b的媽媽一邊哄著一邊夾槍帶棒的說:怎麼回事,說讓給小弟弟玩玩都不可以,這麼小氣!你們這都蕩了老半天了。
似乎是被媽媽話語中的意思所鼓勵,還在哭鬧的b直接衝過去,抓住鞦韆的鐵鏈,衝著a喊道:你應該讓給我玩!小朋友a差點被晃下來,也怕會撞到b,在媽媽的幫助下,a下了鞦韆。b趕緊坐了上去得意洋洋的開始玩,b的媽媽也沒有做出任何對a的道歉表示,言辭之間還為自己家孩子搶到了鞦韆感到高興。
其實事情發生到這會,孰是孰非一目了然,我以為一場小糾紛就要起了,但是a和他媽媽的反應卻出乎意料,a有些委屈,a媽媽蹲下來問他:你還想玩嗎?a點頭說想。a媽媽告訴他:你去旁邊那個單車那邊踩踩,我在這邊幫你排隊,一會你過來玩。a開開心心的過去了。
在一旁看到了整個事情過程的我頗為驚訝,這位媽媽衣著利索,看形象氣質至少是公司管理層,神情果敢卻又淡然。小小爭吵中她卻並沒有和b的家長針尖對麥芒,看的出來不是不敢,而是不屑。事後的處理方法也得體,安慰到了孩子,卻依舊懂的遵守規則。小朋友a言行舉止也是斯文得體,即便受了委屈也沒有大吵大鬧,和媽媽良好溝通後迅速適應了新的方案,說真的,我在心裡暗暗給這對母子點了個贊。
或許b和媽媽為自己搶到了鞦韆佔了便宜感到高興,可是她們的莽撞無理並不為旁人所苟同,而失去鞦韆的a和媽媽卻值得欣賞尊敬。搶鞦韆只是一個小事情,卻能看到了兩位媽媽的格局大小之差。
格局大小差別在哪裡?格局小的人看中的是眼前的得失,為一些瑣碎的小事斤斤計較,佔到一些小便宜便得意洋洋。而格局大的人在乎的是孩子未來的性格塑成精神結構,哪怕只是玩耍之中的一件小事,心中也自有溝壑。
而對於孩子而言,父母就是世界,一個孩子會成長為什麼樣,家庭環境的力量實在太重要了。父母的眼界格局會直接決定孩子的人生走向,父母的生活方式價值判斷就是這個世界的行為準則,成人後的孩子也會沿著這個方向越走越遠。
格局可大可小,與錢無關擁有足夠的錢是可以解決育兒問題上的瑣事,但是家長的言行舉止帶給孩子的言傳身教卻更為重要。即使沒有先天優渥的家庭條件,後天的學識見解一樣可以提高眼界格局。
這裡要說的是我高中同學m,她學習不錯,雖然不是出類拔萃的學霸,但是有著自己的興趣愛好,為人開朗溫和,她的英語很出色,花的功夫也不少。大學畢業後就考取斯坦福大學的全額獎學金攻讀碩士,現在美國一家上市公司擔任中層。在老同學圈裡大家對她的評價是這是一個很大氣的女孩。
其實她的家庭條件很一般,父母只是普通的工人,但是一家人其樂融融,父母對她的教養是要腳踏實地的努力,自尊自愛的追求夢想。她的父母並不是很出色的人,特別是母親,學識不高,但是她們的三觀卻很好,她的家庭環境也是m出色的基礎力量。
格局究竟決定於什麼?在我的理解中,為人父母的格局決定於三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現在的社會並沒有那麼美好,節奏加快物慾橫流的情況下,家長也難免心浮氣躁,從而在不知不覺中三觀狗血也難免。
而朝夕相處的孩子所看到的便是家長的價值走向,從而潛移默化,這就是為什麼一個孩子的家庭環境比求學路上所學習到的知識更為重要的道理。
試想,如果父母的三觀扭曲,那麼孩子又怎能有一個良好的判斷呢?比如搶鞦韆事件裡的小朋友b,本來只是對著家長無理取鬧,卻在家長的預設中獲取到了力量,認為可以對其他人通過攻擊搶奪自己想要的東西。這個應證了一句話,其實熊孩子都是熊家長慣出來的。
我們都會希望孩子是一個有用的人,但是天賦異稟的孩子畢竟是少數,所以選擇將自己的時間精力投入到什麼事情上去,直接決定了孩子的人生成就。人生路上的重大決定,往往都隱藏在一個小小選擇之中,而這一切,取決於他們的格局。而孩子的格局,又來自於言傳身教的父母。
換個角度來說,育兒即育己,和孩子一起成長,很多時候就是掰開了揉碎了的重建過程。格局無關金錢,無關學歷,有一個正確的三觀,一個大的格局,也許會比擇校報班給孩子更多的助力,讓孩子活出不一樣的精彩。
楊姐有話說:
前幾天看到的那件小事,一直挺震撼我,講真,即使我一直所堅持的是《不爭,也能有屬於自己的世界》,但更多是做到不爭搶,當被別人冒犯時,也未必能做到像a媽媽那樣,很佩服她。我也總在想,如果當時被推下鞦韆的是六六,我會怎麼做,最正確的處理方式,到底是什麼?今天分享出來,也是想和大家聊聊。
育兒即育己,多些思考,多些改變,和孩子一起成長,或許是我們可以為孩子做的更好的事情。
寄語:
其實每個人都渴望被看見、被理解,咱們的娃兒更是如此!讓我們更加敏銳地捕捉孩子的細微變化,多換位思考,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