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之前在網上看過一項調查,根據該項問卷調查的結果顯示,當今社會中,有相當多的家長最初察覺孩子在發育上比其他孩子慢,是因為孩子到了應該說話的年齡,卻遲遲不肯開口說話,有一部分孩子是因為到了幼兒園之後被老師發現了告訴家長要去及時就醫的。

雖然孩子不會說話的原因有很多,但是除去本身先天性條件決定的原因外,其實大部分的原因都歸結於我們的家長。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知道,當一個幼小的生命缺少父母的陪伴時,在他幼小的心靈上就會留下陰影,哪怕孩子以後如何的優秀,但是在他心裡總是缺少了一點什麼。

很多的家長寧可花上半個小時甚至一個兩個小時去刷抖音、逛別人的朋友圈,都不願意花一些時間陪孩子玩個捉迷藏。寧可看一些對自己並無幫助的電影電視劇,也不願意陪孩子看完一本故事書。有些家長雖然一天到晚24小時陪伴著孩子,卻很少跟自己的孩子進行交流。

有心理學家研究發現,缺乏陪伴交流的孩子,在語言方面的發展是遲緩的,無論是與人交流還是自我表達都會比同齡孩子要晚一點。

這就是存在於很多家庭之中的,對孩子傷害最大的"隱性陪伴"。

簡單來說,隱性陪伴是指表面上家長和孩子一直相處,甚至是一天到晚都在一起,但是卻沒有跟孩子溝通交流,這種毫無陪伴品質的陪伴,就是"隱性陪伴"。具體表現為親子之間感情淡漠,難以溝通。

隱性陪伴對孩子的傷害是很大的,長期處於隱性陪伴的孩子容易出現性格孤僻、暴躁易怒、交流出現障礙等問題。

如果家長對孩子的陪伴出現了以下這幾種情況,那麼你對孩子的陪伴就是"隱性陪伴":玩著手機陪孩子

很多家長認為,自己陪伴孩子的時候,孩子正聚精會神地看書或者玩玩具,自己在一旁沒有事情做,看一下手機解解悶吧。

但是家長很容易就被手機內容吸引過去,長此以往,孩子就會覺得父母的陪伴都是敷衍了事的。

總是有孩子跟自己的老師抱怨,"為什麼我爸爸媽媽就知道玩手機呢?"

"每次都是自己在那裡看手機,也不陪我玩。"

這種一邊玩一邊陪孩子的行為,就是一種低品質的陪伴,當然,這是屬於"隱性陪伴"範疇的。

缺乏溝通交流的陪伴

有一些家長在陪伴孩子的時候,不工作,不玩手機,但也不陪孩子說話,就那樣乾坐著,或者是跟孩子心不在焉地說話。這樣只會讓孩子覺得這種陪伴很無聊,很無趣,孩子的天性是玩,但這樣的做法卻限制了孩子的天性,讓孩子覺得父母並不是真的要陪自己玩的,心裡難免會很失望。

鄰居家有一個孩子,四歲了還不會說話,他的爸爸每天推著孩子出來散步的時候只是自顧自的看風景或者玩手機,也不跟孩子交流。就算在家裡,夫妻兩個也基本上不和孩子多說話。

用很嚴肅的表情陪伴孩子

有一些家長認為,在孩子面前,自己必須時刻保持威嚴,而這種威嚴就是用嚴肅的表情和態度來代替。這樣孩子才會尊重自己,尊重長輩。但是換做是你的話,在面對這麼嚴肅、拘謹的氛圍下,還要怎樣開開心心地玩耍呢?這樣的陪伴讓孩子覺得嚴肅並且覺得自己受到了束縛,還不如不要陪伴呢!

所以為什麼有一些孩子有家長或者長輩在場時,都會選擇保持沉默,因為在壓抑的環境下,自身的言行像是受到了束縛,所以就更不願意交流了。但家長們卻覺得:太好了!是自己的威嚴把孩子震懾住了!但事實並非如此。

讓自己的不良情緒陪伴孩子

孩子都是一張張的白紙,遇見什麼樣的情緒,就會在白紙上留下一模一樣的痕跡。孩子都是敏感的,他們可以敏銳地察覺到身邊變化的一切。如果家長在陪伴孩子的時候,是抱著一種不良情緒的話,比如說在工作上受的氣而產生的煩躁情緒。像這樣情緒低落的陪伴,不但沒有什麼效果,反而讓孩子覺得不安。

陪伴都是需要父母專注的事情,一切毫不在意的陪伴,對於孩子來說等同於沒有,缺乏交流溝通的孩子,在發育上都要比同齡孩子慢,這就需要家長時刻注意了。

如果你想要避免"隱性陪伴",就要用正確的方式來陪伴孩子,不妨來嘗試一下這些做法:首先是最重要的一點,放下所有的一切,全身心投入到陪伴孩子之中。

家長白天工作,晚上回到家還要承擔家務、放鬆自己,這確實很花費時間,但並不意味著在陪伴孩子這件事情上你就可以敷衍了事。

高品質的陪伴可以讓孩子健康茁壯地成長,研究表明,如果你能夠全身心地陪伴孩子20分鐘,效果勝過於全天24小時的陪伴。

如果你的孩子不開口說話,怎麼辦?不如放下手機,放下一切,全身心地跟孩子說說話,那麼孩子的語言能力將會得到很大的提高。

其次,多和孩子互動,並且跟孩子一起做遊戲

小孩子的天性就是玩,在陪伴孩子的時候不要只顧著自己玩手機,要多陪孩子玩遊戲。像老人們帶出來的孩子,普遍的說話比較晚、性格也比較孤僻。這樣說並不是因為我說老人們帶孩子不夠好,主要是因為老人們喜歡安靜,相對於年輕的父母來說,老人們沒有那麼多的精力去陪孩子玩遊戲,都會讓孩子自己玩。

所以父母下班之後陪孩子時,可以選擇陪孩子畫畫、搭積木、玩黏土甚至可以一起讀一讀繪本。家長要儘量加入孩子的遊戲,讓孩子通過遊戲學到更多的知識和能力,比如說語言交流和表達能力。

記得以前小的時候,最喜歡跟爸爸媽媽玩過家家,一會扮演廚師,一會扮演病人,爸爸媽媽那時候也很配合。

所以到後來上了一年級,都會跟一起玩的小朋友分配任務,"你扮演醫生""你是護士""我來當病人""你們要給我打針。"

第三,父母要保證和孩子有親密的接觸

為什麼這麼說呢?舉個例子吧,當自己的父母很嚴肅的時候,孩子是不願意靠近的。所以,父母在陪伴孩子的時候,一定要溫柔、親切,時刻注意和孩子要有肢體上的親密接觸。

最簡單的是,讓孩子坐在自己腿上,一起看繪本,講故事,或者一起聊聊天,說說在幼兒園發生的事情,對某一個事情的看法。就像小時候,媽媽經常會抱著我們給我們講故事一樣,語言柔和,態度親切,動作也很溫和。

最後一點,父母要學會重視和孩子相處時的情緒和態度

上面也有說過,孩子都是十分敏感和脆弱的,父母的態度和情緒的變化,他們都會熟記於心。如果你整天孩子待在一塊兒,卻顯得心不在焉,經常性地敷衍對孩子的陪伴,那麼這也不利於孩子的健康。

就像很多家長一樣,明明最需要自己的父母跟孩子多交流溝通的,但卻選擇了心不在焉地,有一句沒一句地跟孩子聊天,或者抱著手機,實際上跟孩子交流次數很少,所以孩子的語言能力得不到發展,以致於出現了孩子三歲了也不開口說話。

孩子說話的訴求和渴望父母陪伴的心得不到滿足,不僅語言能力得不到很好的發展,就連孩子的性格也會變得越來越孤僻。

我們都知道,孩子各項能力的發展都是有一個關鍵期的,語言能力也不例外,普通孩子的語言能力發展關鍵期是在六歲。當你的孩子過了六歲還沒有出現有意義的語言,那麼之後的的需要開發難度會大大的提高,缺乏交流的孩子,語言能力自然是發展較慢的,家長千萬不要讓"隱性陪伴"去毀掉了你的孩子。

孩子的成長是需要父母的陪伴的,但是對於那些無效的陪伴,我們要跟它們說"不"。

所以陪伴孩子,千萬不要"隱性陪伴",一定在跟孩子相處的時候放下手機,放下工作,用正確的態度和情緒對待孩子,陪孩子一起做遊戲,一定要全心全意地陪伴,哪怕你跟孩子相處的時間,只有短暫的20分鐘,那也要好過"隱性陪伴"的24小時。

如果你的孩子還不開口說話,家長不如好好檢查一下自己平時的陪伴是否符合"隱性陪伴"標準,如果符合的話,那麼你就要注意了,因為你,正在破壞你孩子的能力發展。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孩子總是發脾氣亂“打人”?是成長的訊號,家長懂“接納”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