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寶寶才是完美寶寶?
在搖籃裡不哭也不鬧,能安靜睡一整夜,小睡時間很長?
吃東西不吐出來,並且能一個人開心地玩耍?
對外界刺激不敏感,無論在哪張床上,都能安心入睡?
規律性地排便,何時何地,完全聽你指揮?
需要吃奶的時候,就全神貫注地吃奶,不會考慮其他任何事情?
相信大多數父母都曾渴望擁有上述的“完美嬰兒”,但現實又如何呢?
現實是,寶寶在搖籃裡不睡覺、平時大吵大鬧,甚至連續啼哭一小時,好不容易睡著了,任何風吹草動都會瞬間驚醒,不停亂動,想把任何東西都塞進嘴裡,讓家長沒有片刻安寧……
面對這種令人抓狂的現實,很多父母不僅理想幻滅了,更被擊的頭破血流…….於是,一些“鬥士”選擇與孩子對抗到底,強迫他們服從命令,甚至叫他們壞孩子。
孩子真的壞嗎?真的像很多父母說的那樣,生下來就是為了折磨父母的?
不是的。所謂“壞”,是站在成年人角度的道德判斷,但是孩子心中的道德與成年並不一樣。根據皮亞傑的兒童認知發展理論, 0-3歲的兒童屬於前道德階段,這個時間,他們最典型的特徵正是以自我為中心,毫無道德觀念。遇到不順心的事就會用發脾氣、哭鬧、摔東西來表達。
不過,相信這個理論不少家長也知道,但他們還是無法說服自己。因為他們心中總有一個“別人家孩子”。
“能做的我都做了啊,我盡力了,但還是養不好孩子……”
“但是,別人家孩子就很乖巧聽話呀,偏偏我家孩子這麼不省心…….”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先請家長們“放下”別人家孩子,因為生活是自己的,孩子也是自己的,就算我們再羨慕別人,也沒辦法變成他們,況且,我們不確定,我們真的瞭解別人家的孩子……
這個理由說服不了你?下面還有一個更令人信(xing)服的理由。
每個孩子天生都有一種處理感官資訊並對其周圍世界作出迴應的獨特方式。
通俗點說,從生理層面講,每個孩子天生都不同,他們有各自的性情,比如說有的孩子就是不安靜。
BBC曾製作過一部三集紀錄片,叫做《寶寶的神奇世界》。
他對小丑無動於衷
她對小丑笑了
這個實驗結論是——所有這些寶寶對不同實驗和不同事物的反應,都有一致性——淡定的始終淡定,興奮的始終興奮,並且他們的反應都可以歸結到心理學上的三種基本性情,也就是成人的三種氣質:興奮型、冷靜型和警惕型。
當然,這些氣質還可以進行進一步的細分,比如說翟斯和湯馬斯就發現性情的九個方面會共同描述一個孩子的個人風格。
這九種性情包括:
活躍水平——一個孩子運動活動的水平,以及活躍期和不活躍期所佔的比例。
規律性——生理功能的可預見性(或不可預見性),比如飢餓、睡眠以及排便。
初始反應(接近還是退縮)——孩子對一種新情形或性刺激的反應方式。
適應能力——一個孩子隨著時間的推移,對一種新環境如何作出反應。
感覺閾限——每個孩子對感官輸入(觸覺、味覺、視覺、嗅覺、聽覺)敏感度不一樣。心理素質——成長過程中以怎樣的心態面對生活。
反應強度——對發生在周圍的事情會做出不同的反應
分心程度——一個外界刺激干擾孩子當前行為以及他願意轉移注意力的方式。
毅力和注意力的持續時間——不間斷進行一項活動的時間長度。
總而言之,性情是漫長曆史長河中,人類進化出的具體模式——這就是孩子長大後形成不同的個性的內在基礎,也是我們每個人成長為不同個體的基礎。
這個世界上沒有兩個一摸一樣的孩子。也沒有哪一種性情就一定比另一種好,孩子們只是不同,因此,也需要不同對待。
千萬記住,沒人能把天生不同的寶寶裝到同一個模子裡,批次化生產。
除非他想製造機器人。
那麼,既然寶寶無法被強迫“完美”,對於不聽話的寶寶又該怎麼辦呢。
我們不妨聽聽家庭教育暢銷書《正面管教》裡的建議。
1、首先要理解孩子。理解孩子的性情、特點。
2、理解並不意味著聳聳肩說:“哦,好吧,這個孩子就是這樣子。”
而是讓你在牢記孩子獨一無二的性情同時,透過耐心、鼓勵以及和善而堅定的教育來幫助他培養可接受的行為和技能。
比如,一個注意力持續時間短的孩子,仍然需要學著接受一些安排好的事情。提供有限制的選擇,是尊重這個孩子的需要以及“情形需要”。
3、在跟孩子的相處過程中,實時做出調整,與孩子建立一種更好的契合。
一個孩子的性情能主動影響其父母、其他家庭成員、玩伴和老師的心態和行為,並反過來幫助塑造他們對孩子行為發展的影響。
關鍵在於找到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