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媽媽在諮詢我孩子說話晚的問題,有的是媽媽太著急了,寶寶很正常,但是有的是真的晚,而媽媽又覺得沒事。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關於發育遲緩的問題。
j在教科書裡生長和發育是密不可分的,一般都會一起談生長髮育遲緩。之前我們講過生長的評估,講過生長曲線的使用,孩子的身高體重又是很容易被父母或者其他照顧者發現出異常。而且更多家長關注的就是高矮胖瘦的變化。
但是,隨著大家的生活水平的提高,社會電子化,老人帶孩子的普遍化,讓更多的家長忽略了,一樣重要的神經心理行為的發育。
神經心理行為發育各位家長肯定就要問什麼是神經心理行為發育呢?
很多的測評方法把神經心理行為發育分成了:
一、運動能力
1、大運動:包括抬頭、翻身、坐、爬、站、走、跑等。
2、精細運動:手指尖的動作,捏小球,翻書、畫畫等
二、語言能力
聽聲-發聲-叫爸爸媽媽-疊詞-3個字等
三、個人-社會交往能力
四、適應能力
五、智力
我們為什麼說這些能力的發育像身體的體格發育同樣重要呢?從診斷上來說,我們把3歲以下的發育遲緩的孩子診斷為“精神運動發育遲滯”或者“精神發育遲滯”,而把3歲以上的存在智力障礙、並伴有適應行為缺陷的孩子診斷為“智力低下”。還有很多細分的診斷比如:自閉症(是廣泛性發育障礙的代表性疾病)
其實根據很多的病例總結,我們會看到孩子早期的發育遲緩,沒有被早發現,早干預,隨著年齡的增長影響了智力的發展,或者出現學習能力的障礙。
就拿我們最容易發現卻也最容易忽視的語言能力發展來說,一個孩子的語言發育遲緩可以影響到他的社會交往,進入小學後出現閱讀能力甚至寫作能力的發展,這些能力會干擾到各個學科學習。
還有運動能力的發育遲緩,比如沒有爬過的孩子,可能出現的就是注意力不集中,隨之而來的也是學習能力的障礙。
我們怎樣才能及早發現孩子的發育遲緩呢?1、體檢
我們國家的婦幼系統要求1歲以內嬰幼兒每月一次體檢。(一般是與預防接種同時進行)。1歲-2歲半年一次。2歲以上是1年一次。
婦幼體檢除了身高體重頭圍的(體格)測量。還會運用‘’DDST-丹佛發展篩選測驗”透過測驗孩子的大運動、語言、精細動作—適應性和個人—社會行為等四大行為領域。初步篩查發育情況。
有的家長說沒有檢查過,其實這個檢查很多基層醫生都是透過詢問家長孩子的情況來完成測評的。
當測評完成後,結果出現了遲緩的可能,保健醫生會指導家長著重訓練某些能力,如果屬於異常情況,醫生會要求家長到醫院進一步檢查。
下圖就是北京婦幼保健系統使用的"DDST "篩查表,就附在我們的婦幼保健手冊中:
2、觀察
很多家長反映,他們所居住的地方沒有婦幼體檢,還有到了2歲以後體檢次數少,我們怎麼來及時發現問題呢?
今天給大家介紹《0-6歲兒童發展里程碑》是教育部與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合作專案“早期兒童養育與發展”的宣傳資料。
這裡包含了0-6歲兒童發育發展過程中所需要獲得的能力,出現警示的情況就可以及早就醫。
這段文字非常重要,希望家長們一定要閱讀,並且理解其中的意思。同時再次提醒各位家長:圖中出現發展警示的情況,就要帶孩子及早就醫。
原因探究有些家長還想了解一下引起發育遲緩的原因是什麼?
能夠解釋的原因
一、遺傳
二、也是非常普遍的原因就是帶養方式
現在老年人帶娃最為普遍,包辦,代辦情況很嚴重,給大家幾個問題來思考一下,看看家裡是否存在這些問題:
1、是不是你家的寶寶很早就看電視、看手機看PAD,而且時間很長。
2、是不是老人全程代養,有過度限制,比如什麼都不讓碰,什麼都不讓玩,什麼人都不讓接觸,哪裡都不讓去。
3、是不是過度的照顧,該自己乾的事情都不讓自己幹。
4、是不是父母陪伴的時候少,即使陪伴也是互動少,各看各手機。
5、是不是戶外運動很少。只在家裡或者室內活動。
6、是不是新增輔食過晚,流食(粥、麵條),吃的比較多,飲食特別精細,缺少啃咬、咀嚼的機會。而且還有長時間的餵食習慣。
如果存在上述這些問題,說明孩子的問題出現在帶養方式上。
孩子們的早期發育有極大的可塑性,發育問題及早發現,及早干預,康復的效果也就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