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說法叫做“可怕的兩歲”,它可能會出現在孩子一歲六個月,也可能出現在孩子兩歲,也可能一直持續到孩子三歲之後,但是大部分時候,在孩子兩歲到三歲之間,他成了一個有著自我主見,會開始反抗父母的小暴君。
他堅決抵制父母的權威,他的反抗情緒就好像一場突然降臨的暴風雨,任何置身於孩子情感風暴的家長,都會感覺崩潰,沮喪,無奈。有些家長不明白,為什麼那麼甜美可愛的寶寶,一下子成了難纏,憤怒的“小鳥”。弄清楚這幾點,對於平穩度過可怕的兩歲,很關鍵。
一、暴君,是永不會滿足的對於剛出生的孩子來說,這個世界是嶄新的,他會探索,會好奇,也會不安和恐懼,這是人天生的情緒。但是對於已經到了學步期的孩子來說,他看待世界態度,已經和嬰兒時期不相同,因為在他看來,自己就是我萬物的主宰。
曾經,瑞士的心理學家皮亞傑用“無所不在的自我中心感”來形容學步兒的自我感受。孩子認為,自己的全宇宙的中心,一切都因他而存在,因他而改變。
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想法,那是因為從他出生開始,他所接觸到的一切,全部都是圍繞他來行動的。在他出生的頭兩年,父母和其他照顧者,都會對他有求必應。比如,他發出“餓了”的訊號,就會有人把他餵飽,他“困了”,就會有人來哄睡那樣。他覺得一切都是順理成章,這些人不過是他的“奴僕”。
而當他開始越來越大,尤其是開始自己走路,自己摸索的時候,這種感覺就更加強烈。任何他手中的東西,都是專屬於他的東西,任何他覺得不好的玩意兒,都可以被丟掉,任何他接觸的人,都會因他的開心而開心,因他的傷心而傷心。
所以,這個時候的孩子,就好像是一個小小的暴君。一點兒的不滿意,他都會大哭大鬧,並且希望透過他表達出來的強烈不滿,達到自己的目的。
很多家長在孩子的反抗中,頻繁感到受挫後,他們想的辦法,是試圖去取悅這個小暴君。但是,請記住,你永遠無法取悅一個不會滿足的人,因為暴君本身,就是貪得無厭。
記住,當你的孩子進入他情緒的風暴期時,你就要將他看做一個永不會滿足的小暴君,只有記住暴君是無法被滿足,而要透過起義才能夠徹底推翻的,才能夠讓孩子從暴君成為一個可愛的小人兒。
二、有時候,命令也是有效的溝通兩歲後的孩子,因為已經會獨立行走,他們的探索慾望很濃厚。他的手指更加靈活,語言更加豐富,他們開啟了自己對世界的認知。
可這種認識往往潛伏著危險——比如,那些有著電的插座,在他們看來可以伸著手指去戳一戳。比如,那儲水的馬桶,當不斷地按下開關,水打著璇兒被沖走,濺起水花的時候,他們會覺得很神奇和快樂。比如,掃把和拖把,似乎是有魔力的魔法棒,總能夠讓孩子愛不釋手,而玩具則被丟到一邊。
這個時候,家長往往會跳出來,想要建立自己的權威。然後,一場情緒風暴就避無可避。
很多家長已經意識到,不能夠嬌慣孩子,但是對於如何樹立權威束手無策。有耐心的家長,會一遍一遍的孩子說道理。他們會輕聲細語的說,那個危險,這個有電。但最終,換來的是孩子的屢教不改。
其實,對於一個學步兒來說,這樣的解釋實在是太過費解。甚至,他的理解能力還不足以讓他能夠聽懂一個完整的句子。
對於一些嚴格禁止孩子不可以做的事情,有時候,只需要父母語氣堅定,神色凝重的告訴他,“不可以”就好了。孩子,不需要那麼多的理由。不可以,比告訴他為什麼不可以,對於學步兒來說來的管用的多。
有些父母會擔心,只告訴不可以,是一種單向的控制,而無法糾正孩子的行為。那麼根據研究表明,兩歲孩子的錯誤行為並不是總能夠得到糾正的,等孩子再大一點,比如進入三歲,他的一些行為才有糾正的可能。這就好像萬物生長的規律。
三、良好的環境,良好的發展不得不承認,老話說的“三歲看大”,是有一定依據的。
孩子的頭三年,尤其重要。很多良好的習慣,個性以及是非觀,從小形成後,會讓孩子受益終生。
在孩子可怕的兩歲期間,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才能夠更好地幫助他度過這個時期。
良好的環境包括很多,比如說,一間專屬於孩子的活動房間,如果家中空間有限,那麼也至少要有一個小角落,是專門給孩子的。比如,親密的親子閱讀,透過有趣的機關書,發聲書等,讓孩子從小就接受閱讀,愛上閱讀。
這些,或許都是比較常見的解決辦法。不過,事實上,這個階段孩子所需要的良好環境,要更加的全面。
舉個例子,兩歲多的孩子,會突然恐懼某些東西,比如恐懼黑暗。很多父母覺得莫名其妙,畢竟之前孩子一直對關燈睡覺之類的並不抗拒。有些父母呼缺乏耐心,認為孩子小題大做,卻不知道,這是這個階段孩子的必經過程。對付恐懼最好的辦法,是父母告訴孩子,並且一遍一遍的告訴孩子,自己會一直陪伴著他,自己有能力幫助他打敗黑暗,有能力在黑暗之中保護他。看,這也是一種父母權威塑造的好方式。
有些孩子,在兩歲的時候已經會表達很多東西了。他可能會“為什麼”的問個不停。他會好奇,天空為什麼是藍色,大海為什麼那麼多海水。面對他的疑問,其實不需要父母正兒八經的回答,你可以和他說,那是因為天空穿了一件藍色的衣服,天空喜歡藍色的衣服。你也可以說,那是因為大海是愛哭的小朋友的眼淚聚集的。
這種回答,並不是要給孩子什麼科學科普的教育,而是和孩子營造一種親密的對話氛圍,從孩子的角度來說,他也不需要那麼多科學知識,他小小的腦袋還不能理解。
無論如何都請父母要意識到,即使養育得再好的孩子,也會有給父母製造麻煩的時候。這是孩子自由意志的表現,我們既要尊重,又要加之引導。愛與權威,才能夠讓孩子良好的度過這可怕的兩歲。
如果覺得有幫到您,不要忘了點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