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美國心理學家戈爾曼(Goleman)於1995年出版了一本暢銷書《EQ》,此書被引入中國後,在媒體的大力宣傳下,情緒智力在我國形成了一股熱潮。大家彷彿都知道這個名詞,但對於其真正的含義卻不見得能瞭解清楚。

人人都在談論情商的重要性,到底什麼是EQ?

今天,我們跟隨美國俄勒岡大學教育心理學博士、華語世界傑出的親子教育專家鍾思嘉教授,一同來探討情商對於孩子的重要意義,以及如何培養孩子的情商。

EQ在英文中原是Emotional Intelligence(情緒智力),後來演變為Emotional Quotient(情緒商數,簡稱情商)。EQ是相對於傳統上我們所知道的IQ而言的。EQ主要包括三項內容:

1.正確地識別、評價和表達自己情緒的能力

2.識別他人情緒的能力

3.調節情緒的能力

其實,EQ這個名詞的內容與過去我們所知道的“瞭解自我、人際溝通、情緒管理、同理心、創造力”等能力都有關。換言之,EQ其實正是我們所謂的為人處世的能力。

美國一些研究者發現,許多智力高的人在長大成人後,並未如預期的那樣,在事業上有很高的成就,反而一些智力中等的人卻有著很高的成就。探究其原因,我們得知,一個孩子若在成長中懂得換位思考,學會與別人和諧相處;從事一些活動或工作不輕言放棄,有著堅持下去的毅力等,那麼他在將來長大後,很可能就會有很好的人際關係和事業成就。同時,一個人的個性若是穩定、不急躁、自信,亦能有助於其在未來獲得成功。

戈爾曼綜合許多有關智商與成就的研究後發現,智商對人生成就的影響力至多隻佔20%,其餘80%是由其他因素所致。因此,僅以智商來預測一個人的成就是狹隘偏頗的。一個人能否有所成就,關鍵在於:面對人生挫折和困難時,是否有足夠的韌性和彈性?自我反省的能力夠不夠敏銳?瞭解別人、與人合作的意願如何?諸如此類的種種能力才是人們工作、生活、學習的動力,才是讓生活更加美好的源泉。

對於成年人而言,EQ能力基本成形,不是不能改變,只是不那麼容易,需要很大的決心和努力。但對於孩子而言,如能從小慢慢地培養,其EQ的提升卻是大有可為的。

無論EQ、人格特質、社會智力、人際智力、自我管理能力……都說明一件事:多重視孩子除了功課以外的能力吧!如果父母真是為孩子未來著想,此刻該重視的應是讓孩子擁有一個健康的身心,而不是讓孩子成為一個讀書機器或考試高手

父母幫助孩子提升情商(EQ),應從孩子還小的時候就開始做起,比如給孩子提供培養穩定情緒和發展各種能力的家庭環境,尤其是父母本身的情緒和個性不能急躁,不能沒耐性、沒信心,因為父母是孩子最早、最直接的學習模仿物件。

父母的言行具有直接影響力

場景

五歲的女兒跑到父親的身邊,抬起頭看著父親說:“爸爸,我們來玩過家家好不好?”父親回答說:“好。”女兒提議:“我來演你,你演媽媽。”父親覺得有趣,也爽快地答應了。

女兒說:“那好,開始了啊。”說著跑到客廳中間,皺著眉頭說:“阿珠,你是怎麼搞的?客廳這麼亂,怎麼不收拾……”女兒肉肉的小手指著父親,說出一連串的指責,像極了平日父親抱怨母親時的模樣。父親一臉尷尬,“我哪有這樣……”

母親在一旁看了不禁哈哈大笑,對孩子的父親說道:“你看看,這下你知道你平時在家裡是什麼樣子了吧!”父親面有愧色,若有所思……

上面這個場景是從一位媽媽口中說出來的,讓當時在場的人都粲然一笑,有人說這個小女孩聰明伶俐,有人若有所思:“做父母的真得多注意自己的言行才是!”沒錯,孩子天生就是觀察家,不僅很會觀察大人的行為,而且還會不知不覺地學習、模仿。

模仿是孩子進行觀察學習的重要一環,是孩子適應環境的重要技能,孩子的模仿行為無處不在,從簡單到複雜,從動作到言語,從日常活動到社會行為。兩歲左右的孩子就能夠透過模仿來獲得重要的個人和社會技能了。因此,父母可要留心了,自己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會成為孩子效仿的物件。

孩子的眼睛就像照相機,不斷記錄下生活的點滴,在心裡漸漸勾勒出父母的形象,這個形象也成為他長大後建立其他人際關係的“底板”。家長的道德修養、言行舉止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

我們常常認為,育兒是一個教育孩子的過程,其實更多的是家長教育自己。與孩子相處的點點滴滴,無不映照出我們自己的人格。

我們雖不是道德楷模,不是禮儀專家,難免有瑕疵,難免有疏忽。但為了孩子,父母要努力變成更好的自己。家長不希望孩子做的事,自己也別做。在把問題歸結到孩子身上之前,家長先要反省自身的言行。讓孩子親眼看到父母自身具備的愛心、修養、友善、責任……做孩子的榜樣,這是你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尊重鼓勵孩子發展不同個性

場景

你看看哥哥,你怎麼就不能像他那樣用功!你妹妹各方面都表現得很出色呢,你多學著點!我們小時候,父母就經常用家中一個孩子的表現和成就來刺激另一個孩子的學習,即使獨生子女家庭,父母口中也總有個“別人家的孩子”。

我曾教過一位學生,她的姐姐和她從小學、初中到高中都在同一個學校,她不僅在家裡備受打擊,在學校也是如此。那些曾教過她姐姐的老師在看到她的名字時,都會說:“某某人是不是你姐姐?她非常優秀哦!”甚至有的老師會說:“加油!你可別丟你姐姐的臉!”原因就是:她有一個德智體美勞樣樣出色、大她兩歲的姐姐。她說,儘管自己不服輸,但總覺得成長在姐姐的陰影下。

透過平日帶領父母效能系統訓練課程或團體的經驗累積,我立即想到有關的教育理念和原則,就是“家庭星座”。所謂“家庭星座”,即比喻家庭中的結構猶如銀河系中的星星一樣,有各自的位置,保持相對的平衡。家庭的排行會影響兄弟姐妹的性格和行為。

例如,除了先天具有的能力原因之外,我們發現,有的哥哥姐姐語文能力好,弟弟妹妹則可能從文藝、運動等方面尋求發展。在個性上也有類似情況,兩個孩子中很可能就會出現一個外向、一個內向,或者一個好動、一個好靜的現象。

這裡只做簡單的舉例,其實家中不同的孩子都有其相異的個性和能力的複雜發展。例如,孩子從出生到成長過程中,很自然地就會學習到:你在這個位置,那我就在別的位置,我的表現要與你不同。

於是,如果大孩子在某方面的才能已經獲得父母的注意力和肯定,那麼小一點的孩子則會從其他方面去獲得自己在家中的歸屬感。簡而言之,每個孩子都試圖在家中尋求自己的一席之地。因此,他們根本不需要父母來刺激他們向自己的兄弟姐妹學習。

有時,父母的過度刺激反而更易造成他們抗拒,讓他們刻意在另一個孩子表現好的地方落後、退步。為人父母者,可別忽略孩子之間這種悄然達成的默契!

提升容忍力,讓孩子不再“玻璃心”

場景

朋友的孩子名叫小慈,今年五歲,很愛哭。哥哥坐了她的小椅子她就哭,找不到心愛的洋娃娃她也會哭,搭好的積木城堡倒了還是哭……每天為了各種芝麻小事要哭上好幾回。“這孩子就是經不起任何挫折,整天被她哭得心煩氣躁,搞得我也變得神經兮兮的。”朋友既焦慮又無奈地說。

記得有一次在這個朋友家做客,飯後,小慈因為要求買一套漫畫書,父母沒有立即答應她,馬上就不高興了,跑回自己的房間裡大哭起來。做母親的幾度不忍,想到房間去安慰她,卻因為我在場而不好意思起身離開。過了一會兒,小慈的哭聲停止了,朋友開始擔心:“怎麼不哭了?會不會發生什麼事?”我寬慰她說:“沒事的。”朋友終究還是忍不住偷偷去瞧了瞧孩子的狀況。果然不出所料,小慈一看到母親的身影又哭了起來。事後,我問朋友,“你去房間時,小慈在做什麼?”她說小慈正在靜靜地塗填色書。

孩子是很弱小的,自身的能力和資源都比不過大人,但是他們有一件很有震懾力的武器,那就是情緒。好戲上場要有觀眾,如果父母給他不必要的注意,甚至被孩子的情緒要挾,反而會強化孩子的做法,讓戲繼續唱下去。

我們很早就在談論挫折教育,最近還出現了“逆商”這個說法,前些年還有家長會把孩子送去“艱苦磨鍊營”之類的地方,想要鍛鍊孩子挫折容忍力。其實從小到大,孩子遭遇的挫折太多了,冰激凌掉地上了、餅乾碎了這些大人眼中根本不算事的事情,對孩子來說就是挫折,根本不用特地去創設挫折情境。

孩子遇到挫折情緒不佳,家長要做的不是去替他解決問題,而是理解他的感受,和他一起想辦法,鼓勵孩子嘗試解決問題。雖然家長經驗閱歷比孩子多,但家長不是萬能的,要讓孩子知道沒有人是完美的,爸爸媽媽同樣會遇到挫折,讓孩子體會到挫折並不可怕。沒有人生來就是贏家,也沒有人生來就是失敗者。

讓孩子慢慢接受一些小風小雨的不順心、不如意,進而在成長中學會經得起大風大浪。我們也要相信,孩子懂得如何自處。別害怕孩子哭,也別怕孩子不開心,只要他不傷害自己、不傷害他人、不毀壞財物,作為一個有血有肉的人,體驗一下情緒沒什麼不好。回想一下,成長不都是在擦乾眼淚,重新審視挫折,找到自己的應對方法之後產生的嗎?

鍾思嘉教授

美國俄勒岡大學教育心理學博士,臺灣資深心理諮詢與家庭教育專家,華語世界傑出的親子教育專家,曾任臺灣政治大學心理學教授、心理學系主任、理學院院長,現任浙江師範大學教師教育學院特聘專家,具有30餘年心理學教學、實踐和研究經驗。主要出版家庭教育著作有《兒童時間管理訓練手冊》(暢銷200,000冊)《父母效能培訓手冊》《單親父母成功教子方案》等。

父母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上,理應是孩子最親的人。只有先把自己“調到”和孩子同一頻道,建立穩定的情感聯結,孩子才能更好地“接收”父母的教導。

所以,培養情商(EQ)這個人生議題,父母應和孩子在同一條船上別擔心,只要用心出發,多多練習,在實踐過程中一起努力,父母和孩子就都能從中獲益,成為從容淡定的情商高手。

相信這本《別讓孩子輸在情商》能夠幫助你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做孩子情商的鏡子,和孩子一起成為情商高手!

推薦閱讀

《別讓孩子輸在情商》

內容簡介:

情商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豐富的情感是孩子身上最重要的非智力因素。情商高的孩子更自信、更樂觀,富有同理心,具備自我激勵的能力,能很快從挫折中奮起,也更容易獲得成功。而家庭是培養孩子情商最好的學校,有高情商的父母,才有高情商的孩子。本書作者鍾思嘉博士從多年親子教育和心理學研究的個案入手,幫助父母糾正自身的不良情緒和習慣,並提供了一整套管理孩子情緒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幫助父母教給孩子受用一生的情緒調整能力,和孩子一起成為情商高手,讓你的孩子更受歡迎,成就美好的人生。

作者簡介:

鍾思嘉,美國俄勒岡大學教育心理學博士,臺灣資深心理諮詢與家庭教育專家,華語世界傑出的親子教育專家,曾任臺灣政治大學心理學教授、心理學系主任、理學院院長,現任浙江師範大學教師教育學院特聘專家,具有30餘年心理學教學、實踐和研究經驗。主要出版家庭教育著作有《兒童時間管理訓練手冊》(暢銷200,000冊)《父母效能培訓手冊》《單親父母成功教子方案》等。

黃蕊,哈爾濱工程大學應用心理學碩士,豆豆媽媽工作室諮詢師,美國禪繞認證教師(CZT-Asia 8)。師從鍾思嘉教授,合著有《焦點解決短程諮詢實務》《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自主與自助手冊》

8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便秘會影響寶寶的智力發育?孩子便秘,你知道的可能都是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