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我今天想吃炸雞!"我剛開啟冰箱,孩子就從房間衝出來,向我大聲地說道。然後,孩子說完之後,又縮排房間裡。
我愣了愣,我把冰箱關上。我想了一想,我似乎沒有做過炸雞,所以,我根本就不知道要怎麼做炸雞。
於是,我進了孩子的房間。此時,孩子正在看他的漫畫書。孩子看到我進門,並沒有喊我的名字,他只是淡淡地看了我一眼。
我走到孩子身邊,溫柔地摸著孩子的頭問:"寶貝,你想吃什麼樣的炸雞?"
孩子說:"不用太麻煩,就像電視廣告說的那樣就好了。"
看到孩子露出一副不耐煩的表情,我就趕緊出去了。孩子的意思應該是說,讓我直接出去外面買現成的炸雞吧。但是,我擔心外面的炸雞不安全。所以,我決定自己做炸雞。
我上網查了查如何做炸雞,然後我就出門買了相關的材料。回家之後,我就按著網上的步驟一步步地做炸雞。
做炸雞的過程還算是比較順利的,唯一不順利的一點就是,就是我在做炸雞的過程,油不小心見濺到我的手上,我的手上長了一個水泡。為了能讓孩子早一點吃上飯,我就沒有心思去處理傷口,我直接把所有的菜都做完了。
我把所有的菜做完放在桌上,然後,我朝孩子的房間大聲地喊了一聲:"寶貝,可以吃飯了。"
孩子一臉不悅地做到椅子上,說:"你做的也太慢了吧!"孩子拿起炸雞吃了幾口,說:"這個炸雞沒有我上次在外面吃的好。"然後,孩子只是吃了幾口,就沒有再碰那一盤我辛辛苦苦做出來的炸雞。
我又夾了一塊炸雞放到孩子的碗裡,我說:"外面的炸雞不健康,這個炸雞是我自己做的,比外面的健康多了!你再多吃一點吧!"
沒想到,孩子說出了一句傷人的話:"我又沒叫你做,你可以直接去外面買就行啦!"
我感覺到很委屈,除了這次的炸雞時間,還有很多其他的事情,我經常感覺到委屈和失望,為什麼我付出了這麼多,孩子卻絲毫不領情。
後來,我才知道,這是一種與"艾柏林悖論"有關的現象。
如果父母懂得"艾柏林悖論",就能避免陷入"付出越多孩子越不領情"的現象,反而還能讓孩子對父母保持一顆感恩之心。
"艾柏林悖論"的由來"艾柏林悖論"的其實是由一個故事引申出來的:
一個炎熱的夏日,得克薩斯有對夫婦和妻子的父母在一起玩骨牌。
這時候岳父說:"我們去艾伯林吃個飯吧。"妻子說:"聽起來不錯啊。"丈夫心裡有些打鼓,天太熱,為什麼跑那麼遠去吃飯?可是他怕說出來顯得不合群, 於是說:"我沒問題,看你媽媽願意不願意了。"
他的岳母說:"我當然願意了。"於是大家沿著塵土四起的土路,揮汗如雨地趕了過去。到了那個餐廳,發現食物極其難吃。
回到家,所有人都累壞了。
岳父假作客氣地說:"還不錯啊,是不是?"
這時,其他人終於爆發了。
岳母說她其實想待在家裡,可是看其餘三人興致這麼高,就不想掃興。丈夫也說他不想去,是為了取悅其他人才去的。妻子也說自己是違心答應的。
這時候老岳父說,他哪裡是真想去啊,是怕大家悶,隨便提議一下的,沒想到大家興致都那麼高,讓他騎虎難下了。
就這樣,四個人都覺得自己是為了別人,捨棄了自己的喜好,結果卻是個個都不開心。
這就是"艾柏林悖論"的最初由來。
"艾柏林悖論"能夠讓孩子懷有一顆感恩的心在生活中,父母會時常陷入到"艾柏林悖論"中。父母疼愛孩子,在不知不知覺中對孩子付出了很多的物質和精神上的關愛。
其實,父母在付出的時候,他們也沒有抱有"一定"要得到回報的心理。但是,如果孩子對於父母的付出沒有一點點諒解,甚至是一點點領情的話,父母會覺得很傷心和失望。
到最後,父母可能覺得自己付出,或者犧牲了那麼多,結果孩子卻沒有表現出父母期待出的樣子。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係,都會在各自的"自以為是"中走向幻滅。
如果父母明白了"艾柏林悖論",那麼父母會走出"一味付出"的怪圈,而是"選擇性地付出",即在孩子需要的時候,父母才出手相助。當孩子完全不需要孩子幫忙時,父母應該給孩子一些獨立的空間。
不知道父母有沒有留心觀察過這樣一個現象:在家中,經常是媽媽做飯,孩
子以及孩子的爸爸都對媽媽的做法習以為然。久而久之,爸爸和孩子會把做飯當成媽媽理所當然的事情。
如果某一天,媽媽沒有做飯,那麼爸爸和孩子就很有可能埋怨媽媽;但是,如果某一天,孩子的爸爸下廚做飯,孩子,甚至是媽媽可能會覺得很驚喜和意外。
從這裡,我們就可以看出兩者之間的差別。
一旦父母習慣性地對孩子付出,孩子也將慢慢地將這種付出當成一件理所當然的事情。有時,孩子可能會反感這種付出,甚至把這種付出當成一種負擔。
這時,父母就不能理解孩子的行為。相反,他們只會責怪孩子不懂事,不懂得感恩。
如果父母是選擇性地付出,也就是在孩子需要、或者身陷"困境"的時候,對孩子進行一些幫助以及指導。對於孩子來說,這無疑是一種"雪中送炭"的行為。
此時,父母的角色就相當於一個關鍵時刻出場人物,是能夠將孩子帶出"困境"的"大英雄"。孩子會更加感激父母,更能體驗付出的良苦用心,也會更加依賴父母。
有時候,父母的愛太過於氾濫了。如果父母在孩子不需要,或者沒有必要的場合給孩子提供了很多幫助,這種情況就相當於"錦上添花"。一個成功的人,"錦上添花"就相當於一種"拍馬屁"的行為,這是一種"惹人厭"的行為。
利用"艾柏林悖論"要謹慎父母透過上文的講解,已經知道了"艾柏林悖論"的核心是"選擇性地付出"。實際上,父母在對孩子運用"艾柏林悖論"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開誠公佈
有時候,父母可以清楚地明白孩子需要什麼,這時,父母就可以給孩子一些有建設性的方法,讓孩子順利地解決問題。
但是,有時候,父母並不知道孩子需要什麼,在這種時候,父母可以直接詢問孩子的想法,即"開誠公佈"。讓孩子述說自己的要求,煩惱,父母再根據孩子的意見,幫助孩子一起解決。
2、杜絕打著"為你好"的旗號
很多父母給孩子做很多了事情,幾乎將孩子的所有的事情都安排地面面俱到,結果卻得不到孩子的諒解。當孩子拒絕某些事情的時候,父母最喜歡將"我這麼做是為你好"掛在嘴邊。
"我都是為了你好",其實是父母自私的一種掩飾。
前段時間很的一個新聞說:某個名校的男生在畢業之後,拉黑了父母,幾十年沒有和父母見過面。就是因為父母管得太嚴了,限制了這個男生的自由以及思想。最終,才釀成了這樣的悲劇。
每一個人的愛都是無價且珍貴的,父母對於孩子的愛也是如此。如果父母的愛在孩子的面前表現地過於卑微,孩子就很容易變得高傲,從而無視父母的愛。
所以,父母不要對孩子打著"為你好"的旗號,不要讓孩子對父母產生厭煩的感受。否則,孩子可能會更加不能體諒父母的付出。
"父母和孩子生來就有一顆完整的心,父母習慣地將他們的心削一半給孩子,這剩下殘缺的一半,這不叫愛;這時,孩子應該將他的另外一半削下來給父母,讓父母的和孩子的長在一起,這,才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