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前段時間和閨蜜柯柯小聚,期間聊到了每次相聚都必然會談及的有關於孩子的話題。

柯柯說她最近發現2歲半的女兒小草莓似乎出了一些問題,幾乎每天都會去做一些早已做過很多次的事。

例如:已經看過好多遍的繪本還是會一次次拿出來翻看,且每次的重複都會津津有味;晚上睡覺前會要求講同一個故事;看過好多遍的動畫片,還是會不停的要求重複看。

像小草莓這樣的情況,相信有很多父母都會感同身受,在我們各方面能力都早已完成完整的成年人來看,孩子所做的那些重複毫無意義且浪費時間。

但對於孩子們而言他們不厭其煩的重複其實是“常同行為”對孩子的發展非但不會阻礙,反而會有著促進作用。

“常同行為”被稱為是智力體操,家長需要了解

所謂的“常同行為”其實是一個心理學上的概念,從字面上理解就是“孩子會經常進行同一個行為”。

其基本表現就像我們前面所提到的那樣:孩子會非常熱衷於某一個早已經能夠順暢背誦的故事、玩了幾十上百遍的玩具等。

對於孩子們的重複行為,世界著名幼兒教育家蒙臺梭利則是表示:孩子們如此的反覆練習就好像是給智力做體操一樣,對於孩子能力的發展會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1、“常同行為”有助於孩子建立安全感

父母們應該不難發現,在孩子回到家後,就算明明知道父母在家,但還是會一次又一次的喊“爸爸媽媽”來進行確認。

其實孩子不停的重複喊爸爸媽媽也是一種常同行為,而孩子們之所以會如此做,其更多的則是想要透過這種方式確認自己是否處於安全之中。

這樣的行為,也是因為能夠帶給孩子一定的安全感所導致的。世界著名社會心理學家馬斯洛在其所提出的“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的“安全需求”中提到:

人本身是一個追求安全的機制,人們的效應、智力、感受等器官都是尋求安全的工具。

2、“常同行為”有助於孩子學會一些技能

“常同行為”大多會出現在2-3歲左右年齡段的孩子身上。

而在此階段的孩子由於其“核心處理器”也就是大腦正處於在發育之中,因此對於很多成年人早已習以為常的動作、行為他們並無法熟練掌握。

然而有個詞叫做“熟能生巧”,孩子們透過一遍一遍不斷的對某一行為不斷重複後,便能夠逐漸學會並掌握這些技能。

3、“常同行為”有助於培養孩子的專注力

俗話說“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孩子們之所以會對某一事物一次次不停的重複,其一定是對這一事物保有強烈的興趣。

而父母們在孩子重複做某一事物時可以發現,孩子們在做這些事的同時往往會保持著高強度的專注,孩子長期處於對感興趣事物的高專注,那麼他們的專注力也會隨之逐漸得到提升。

孩子有“常同行為”並不是一件壞事,並且這種行為有助於孩子對於自身各項能力的提高,所以父母對於孩子的常同行為應學會認真對待。

父母如何正確對待孩子的“常同行為”?

1、不要過於干涉去打斷孩子

有些父母或許是怕孩子會因不斷重複某一行為而疲憊、或擔心其會因此而出現某些問題,於是便會嘗試打斷孩子。

而嘗試打斷孩子的行為,很可能會導致孩子無法形成良好的專注力及其他能力

2、學會給孩子的生活“加料”,並以此培養孩子的興趣

我們每一個人的興趣愛好都不會是單一的,孩子們其實也是如此,父母在平時的生活中要學會去給孩子“加點料”。

讓孩子接觸到更多的事物,以此來發掘孩子廣泛的興趣,然後以孩子的眾多興趣為基礎,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及培養。

兒童文學作家、教育從業者單婷婷在其所著的書《兒童微行為心理學》中提到說:在孩子所出現的每一個行為背後,都一定會存在有心理學上的解釋。

孩子們的“常同行為”並不是毫無緣由就會出現,他們可以在一次次對某一事物的重複之中學會各項在未來父母希望他們能夠擁有的能力,因此父母一定要學會正視孩子的“常同行為”。

5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寶寶冬季吃水果有講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