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末,帶著妹妹去舅舅家和侄子玩耍,起初,孩子們都興奮不已,不一會兒就不知道跑到哪去玩了,一段時間後,妹妹走過來告訴我,我再也不要和XXX一起玩了,哼!滿臉的委屈,見狀,我趕緊問妹妹發生什麼事了,妹妹告訴我說,他打人!我們要是不順從他的意見,他就發脾氣打我們,我再也不要和他一起玩了。之後,舅媽聽到妹妹的投訴,連忙去找自己的孩子興師問罪,並教育了一番,回來後,舅媽說,這孩子,怎麼就這麼調皮,動不動就亂打人,說都說不動。舅媽很擔憂,侄子長大以後會有暴力傾向。
其實舅媽的擔心有點多餘,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打人並不是個例。
很多寶媽會發現,自己的孩子平時看起來很乖的,不知道什麼時候也開始舉起他們的小拳頭,亂髮脾氣教訓人了。
為什麼孩子會這樣?總是發脾氣打人?難道這是他們的天性?對他們長大有沒有影響?父母們要這麼對待他們的這種行為?
父母應該先去了解一下孩子為什麼會這樣?孩子愛打人的原因:
心理學家溫尼科特認為,攻擊性具有兩層含義:一種是我們認為的對挫折直接或間接的反應,第二是個體活力的主要來源之一。
孩子天生有一種攻擊的活動,在嬰幼兒時期就具備了,可以說是與生俱來的。
當一個小嬰兒呱呱墜地的那一刻起,他們餓了,渴了,冷了,熱了,不舒服了,都會用吮吸、抓撓乳房、用力咬乳頭、哭泣、尖叫、用力拍打等等方式來表達攻擊性,這是小嬰兒在這個世界上生存下來必備的能力。
一般來說,孩子打人會經歷兩個個階段,分別為:(1)希望通過這種攻擊性行為引起關注的第一階段;
2-3歲的孩子,會很在乎家人的態度,當他發現自己被冷落,就會產生不安的情緒。
當孩子感受到了父母關注點不在自己身上的時候,他們就會以手部動作來引起父母的關注,例如,有的孩子性格比較要強,不喜歡媽媽誇別的孩子,當父母誇獎其他孩子的時候,孩子內心也會有不平衡,覺得父母忽視了自己,這時候可能會有一些小動作;當父母長期工作沒有給孩子及時關心的時候,孩子也會以這種方式想得到關注和愛。
(2)通過打人來表達自己內心複雜情緒的第二階段;
當孩子要面對一個陌生的環境,或者面對一些焦慮的事情,感到孤獨無助,恐懼的時候,這時候他們就會用自己的拳頭保護自己。
還有一種是孩子處於一種物權的敏感期;
孫瑞雪在《捕捉兒童敏感期》中指出:孩子2歲左右,隨著自我意識的發展,他會開始產生私有意識,會特別在乎自己對物品的的所有權,並認為什麼都是"我的"。
一旦有人破壞到屬於自己的私人物品,孩子就會做出相應的攻擊行為。
攻擊是對親密的表達很多小朋友在和其他小朋友的相處的時候,並不會覺得大人眼裡所謂的打人是一件很嚴重的事,因為他們覺得這可能是他們的一種和小朋友的相處方式,覺得打一下,大家就熟悉了,但是不曾想會招來別人的反感和指責
對於大多數男孩子,攻擊行為更是一種力量的體現男孩子通常比較好鬥,攻擊性比較強。再加上小孩子的語言發展並不充分,在與同伴相處的過程中,有時會說著說著就打起來;
孩子成長環境的影響
有些家庭父母喜歡吵架甚至打架,從不顧及孩子在不在場,他們看到大人解決問題使用拳頭,自然也會模仿。還有的孩子看了暴力的動畫片,他們便會模仿裡面的動作。
孩子成長的環境影響有些家庭父母間經常打架吵架,從不顧及孩子在不在場,孩子們看到大人解決問題使用拳頭,自然也會跟著模仿。
還有的孩子看了暴力的動畫片,他們便會模仿裡面的動作,其實他們只是覺得好玩,根本不明白自己在幹什麼。
孩子愛打人的習慣並不是一天養成的,而且這個壞習慣已經可以在童年引發緊張的人際關係,甚至是嚴重的社交障礙。這些攻擊性行為如果不能在早期及時被遏制,將會對孩子的未來產生巨大影響。
那孩子愛打人,父母怎麼做?我們做父母的對於孩子打架千萬不能因為心急處理,讓孩子傷心,錯失了最佳的教育時機。
當我們的孩子舉起他的小拳頭,我們可以這樣做:
控制我們的情緒,站在孩子的角度接納他,探究寶寶打人的原因;心理學中解決衝突的的第一位,是先接納情緒,再處理問題。
遇到孩子打人,我們首先要冷靜。千萬不要不分青紅皁白的就打孩子。
孩子打人後,比起處理方式,我們處理時的態度更重要。
在孩子情緒激動的情況下,我們先不要急著講道理,可以暫時帶孩子找個安靜的地方,輔助孩子平緩情緒。
隔離一小會,再去詢問孩子打人的原因
不聽孩子講明白打人原因,你永遠不知道孩子為何而生氣,也不會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心。
教育孩子不要打人這個問題也不會得到真正的解決。
做好移情教育,讓孩子學會將心比心科學家發現,很多習慣霸凌甚至少年犯罪的孩子,他們無法感知被他們欺辱的小孩子會有多難過,這就是從小欠缺了最基礎的移情教育。
當弄清楚孩子打人原因,將心比心的和孩子講如果說,自己這樣子被別人欺負,自己會有什麼感受呢?那自己願意這樣被別人欺負嗎?從共情的方面去引導孩子。
轉移注意力,引導孩子正確釋放情緒當寶寶情緒不好,急躁不安的時候,可以試著給他聽喜歡的音樂,和他一起玩有趣的遊戲或者是帶著他一起做運動(跳舞、拍球、打沙包等)發洩一下不良的情緒,轉移孩子注意力,在玩耍中發洩負面情緒。
家長以身作則,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這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家長在孩子面前注意文明,不崇尚暴力,家長之間要互敬互愛,同時也要杜絕"棍棒之下出孝子"的教養方式
正確的引導孩子如何解決人際衝突當孩子因為人際交往問題出現攻擊性行為時,家長可以教孩子如何道歉,如何去以和平的方式和其他小朋友相處,而不是動不動就是以暴力的方式。
一位美國兒童諮詢師曾說:"最需要愛的孩子,往往會用最不可愛的方式來討要愛。"
孩子的任何行為都是事出有因的,打人的孩子往往是孤獨的。父母的陪伴往往最為關鍵,孩子感知到父母的關注和愛以後,做事情就會明事理,不再會以暴力的方式解決問題了,父母應該讓他知道愛比拳頭更有分量!這就需要家長在孩子的成長途中發揮關鍵的作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