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曾說過這樣一句話:
“在這世上有兩件事是毋庸置疑的,第一件事,大部分父母都愛自己的孩子,第二件事,愛孩子,是母雞都會做的事。”
從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他的生命就傾注了父母無盡的愛和期盼。
但是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並不是每位父母都懂得正確教育孩子。
這世上,有四種最“可怕”的父母,以為是愛孩子,實際上是害孩子,希望你不是!
1
包辦一切的父母
是在給孩子的明天“挖坑”
“媽媽,你怎麼沒給裝作業本?”“媽媽,我今天要穿什麼衣服啊?”“媽媽,你快點餵我吃飯呀!”……
這是我們經常從孩子口中聽到的,而造成這種情況發生的,就是父母平時太嬌慣孩子了,替孩子事事包辦,讓孩子對父母太過於依賴。
這樣導致的直接結果是,孩子什麼都不會幹,也不認為應該自己來幹。
久而久之,孩子獨立性差,經受不起一點風浪,成了一個巨嬰。
曾看過一個新聞:
一位29歲的大男人,小學輟學,無所事事十幾年後,跟著父親去做苦力。
因為覺得累,他沒做幾天就放棄了,轉而去學理髮。
理髮學了半個多月,他又走了,因為覺得被師傅刁難。
後來他在酒店當了上菜員,待遇還算不錯,但因為沒有力氣幹活,又辭職了。
之後再幹過一些零碎的活,但最後回家了。
烈日酷暑下,患有糖尿病的父親出去搬磚,他就在家裡玩手機,飯也不做。
父親十分生氣,就把他趕出了家。
他很不服氣:
“我沒有能力,父母有能力,他們為什麼不能養我?”
於是氣惱地去律師,想狀告父母不養之罪。
鄰居看著都生氣,但還是說:
“也怪他娘,從小就不讓做事,弄得現在不肯做事了。”
養孩子這件事,過程錯了,結果一定錯。
其實每個孩子都有自己必須要面對的事情,如果父母非要事事代勞,那麼所有你替他走的路,日後都可能變成他爬不出的坑。
為人父母,不能陪著孩子一輩子,就不要事事躬親,而是要放手讓孩子獨立。
古語說得好:“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教會孩子生存的基本技能,孩子才能飛得高,飛得遠!
2
袒護縱容的父母
是孩子不幸的最大推手
很多父母都有這樣一種心態:“孩子還小,不懂事,大人不應該計較。”
當孩子犯了錯誤時,很輕易就原諒了孩子,以孩子年齡還小而袒護孩子。
但是,一味地袒護縱容孩子,最終會導致孩子以後的錯與惡。
溺愛是懸在孩子頭頂上的一把鋒利的刀。
所有毫無原則的袒護和縱容,都是在把孩子推向深淵。
所以,千萬不要袒護和縱容孩子,阻止孩子正確三觀的養成,謀殺孩子原本優秀的一生。
如果家長想要把孩子教育好,首先就要做到不袒護、不縱容。
在孩子犯錯的時候,明確告訴孩子的錯誤所在,及時懲罰孩子。
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學會為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孩子才會變得優秀。
3
熱衷比較的父母
養不出有自信心的孩子
是孩子們寫給父母的,裡面寫道:
“有一種奇特的生物叫‘別人家的孩子’,這種生物不玩遊戲、不聊QQ,天天就知道學習,回回年級第一……”
確實,有很多父母經常會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做比較,比不過了就鬱悶、生氣。
甚至還會對孩子發脾氣,挖苦孩子。
殊不知,這樣做其實是在傷害孩子。
曾有檔節目,叫《少年說》,有一期印象深刻。
一位樂觀開朗的女孩在上場前,感到十分不安,她說:
“等會在臺下,我媽會懟死我。”
到了天台上,聽到她抱怨媽媽總拿自己和“別人家的孩子”做比較時,媽媽的言論有理有據,令人無可抵抗。
媽媽說:
“我覺得你的性格需要打擊,不然你會飄。”
女孩說:
“我說了,我的性格不適合激將法,你們卻總是打擊我,我就會覺得自己很差。”
媽媽說:
“當你很強的時候,我覺得我要拍一下你。當你很弱的時候,我要推你一把。”
這位媽媽甚至對女兒說:
“你這麼差,學霸怎麼會和你做朋友?”
最後,女孩說不過媽媽,邊哭邊跑下了天台。
其實,父母的動機是好的,希望以此激勵孩子,讓孩子變得更加優秀。
但是在這種比較下,孩子只會變得極度自卑。
因為父母給孩子定了性,彷彿在說,無論你怎麼努力都不行。
所以,孩子會變得沒有自信,容易自暴自棄。
其實,孩子需要的是鼓勵,而不是“別人家的孩子”給予的打擊。
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他們的天分和學習能力是有區別的,各有長短。
所以不應該拿孩子跟別人家的孩子比較,而是要讓孩子跟自己比。
讓孩子跟自己比,只要孩子有進步,那麼就要及時鼓勵孩子,讓孩子建立起足夠的信心。
這才是給孩子最好的愛,對孩子最大的負責。
4
製造挫折的父母
是給孩子最毒的藥
看過這樣一段有趣的影片,影片中是郭德綱談論育兒之道:
從小大夥嬌生慣養,沒人跟他說過什麼話,65歲走大街上,誰瞪他一眼,當時就猝死。
從出生就捱打,一天8個嘴巴,這到25歲,鐵羅漢活金剛一樣,什麼都不在乎!
吃虧要趁早。
話糙理不糙,郭德綱這番話,說的就是著名的:挫折教育。
要知道,挫折在孩子的成長中,實在是太重要了。
因為殘酷的社會現實告訴我們,除非父母家財萬貫,否則無法讓孩子一輩子生活在溫室裡。
於是,很多父母都意識到挫折教育的重要性,但90%的挫折教育都被父母們用錯了。
很多父母奉行的是:偽挫折教育。
說白了,就是給孩子製造挫折。
曾看過一檔綜藝節目,叫《四大名助》,有位“虎媽”分享了自己的挫折教育。
為了鍛鍊孩子的意志力,她讓自己的弟弟帶著不知情的10歲女兒,去沙漠裡歷練三天兩夜。
這位“虎媽”出發時,還囑咐她弟弟:“要狠狠地虐她。”
後來女兒哭著對媽媽說:
“今後,我在遇到困難的時候,永遠不會因為那三天兩夜的痛苦而變得堅強,我只會記得你是怎麼虐待我的。”
“偽挫折教育”,不僅達不到鍛鍊孩子抵抗挫折的能力,還會讓孩子懷疑自己,處於痛苦之中。
有句話說得好:
“不以孩子意願為先的挫折,其實都是折磨。”
沒有考慮孩子的承受能力,一味地強迫孩子承受所謂的“挫折”,這無異於家暴。
孩子的生活中不缺少挫折,那些在大人看來是“小事兒”,對於孩子來說卻是難以逾越的障礙。
所以,不要再給孩子製造挫折了。
真正的挫折教育,不是要家長制造挫折,而是能夠和孩子一同面對挫折。
正如一句話所說:“越挫越勇的底氣,不是訓練出來的,而是父母給予的愛與支援。”
當孩子遇到挫折的時候,父母給予足夠的愛和支撐,孩子才能變得更強。
我們要讓孩子深信,不管他遇到什麼事,父母都會是他堅強的後盾、溫暖的港灣。
如此,孩子方能汲取無盡的能量勇往直前。
父母都愛自己的孩子,時刻關心自己的孩子,這是人之常情。
但請各位家長記住:父母不要以愛的名義,而害了孩子。
為人父母對孩子最大的負責,就是正確教導孩子,讓孩子成為一個完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