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父母因為孩子每天早上出門磨蹭而生氣。
那天還看到一個媽媽早上給娃穿襪子的影片,簡直就是很多家庭的縮影。
媽媽為了提高效率,過來給孩子穿襪子,可是三四歲的孩子正處於一個渴望獨立自主的敏感期,以及秩序的敏感期,所以孩子吵著要自己穿。
然後媽媽看著寶寶慢慢騰騰的穿襪子,急的不行,想要過去幫孩子。
然後兩人說好,一人穿一隻。
好不容易等到娃把套好往上兜,媽媽迫不及待的穿另一隻,瞬間穿好。這下娃不幹了:“等我這隻穿好了你再穿!”
媽媽無奈,脫下自己給娃穿好的那隻。
結果娃穿終於穿好自己動手的那隻,但此時的她玩心又起,跳起來跑遠了。
媽媽過去追,她還開心的鬧起來:“媽媽你來追我呀!”
……
這大概就是很多家長每天早上送娃上學的日常了。從起床穿衣,到洗漱吃飯,再到背書包出家門,娃和爸媽的節奏,永遠不在一個頻率上。
然後我就看到,有個幼兒園為了幫助孩子養成生活好習慣,舉辦了一個特別有意義的比賽。
比賽專案有很多項,參賽的同學要依次完成疊衣服、穿鞋子、收拾玩具、整理書本、背上書包等專案,用時最短的同學獲得勝利。
為了這個比賽,孩子們都充分練習,看影片中的這位小朋友,動作就非常流暢,快速完成了這幾項難關。
看的出來,幼兒園舉辦這個技能大賽的目的,就是為了培養孩子們的動手能力,同時讓孩子們養成節約時間的好習慣。
要說還是學校有辦法,一個大賽,就讓孩子們主動學習生活技能,而且養成不拖拉的習慣了。
那為什麼幼兒園來做這件事就特別有效呢?很多父母都很重視孩子習慣的培養,但是卻發現,想要養成一個習慣,太難了,很多在堅持的過程中把自己和孩子逼瘋,還有很多沒有堅持到最後就放棄了。
這時候,學校的作用就體現了出來。
在學校裡,大家集體做一件事,對孩子來說是快樂的,老師的言行,老師鼓勵什麼,孩子們就會去追隨什麼,主動的接受,並且積極的參與。
所以同樣是一句話,爸爸媽媽說孩子不一定聽,但是老師一旦表揚孩子做的棒,那當大家都會以他的行為為榜樣,形成模範效應。
以前的家長,把孩子送到學校,最大的願望就是讓老師教給孩子自己不會教的東西。
對於幼兒園來說,認字學數其實不是最重要的,畢竟政策一直在推動學齡前的孩子超前教授小學知識,所以在幼兒園,孩子能夠學會一些生活技能,學會理解社會規則,在遊戲中鍛鍊孩子的思維和身體機能,這就足夠了。
而家長們看到孩子身上變得有規矩,變得懂事明理,他們也就滿意了。
幼兒園教學的主要手段中,做手工、做遊戲比較常見,但是,體、勞兩部分則顯得不夠重視。
我國幼兒園的教育的任務是:實行保育與教育相結合的原則,對幼兒實施體、智、德、美諸方面全面發展的教育,促進其身心和諧發展。
在孩子智力發展的關鍵時期,語言、感知覺等發展的敏感期,除了學習知識,其他潛力的開發也至關重要。
讓孩子們進行生活技能比拼大賽,更為重要的一個意義是:培養孩子的行為控制力。
不能管理自己的行為,就不能很好的建立自我意識。改變孩子的拖拉、沒有條理的習慣,有助於幫助孩子逐漸自知,我是誰,我在幹什麼,我的目的是什麼,從而讓孩子逐漸變成一個有自己思想和主見的人。
另外,用比賽的形式來進行,也有重要意義。比賽可以激發孩子的動力,在訓練過程中可以鍛鍊孩子的技能和心理素質,而整個比賽,有助於孩子更好的梳理規則意識。姚明一直致力於在中小學中推廣籃球教育,有一次採訪就問他為什麼要在孩子們中間推廣籃球。姚明的回答讓人沒想到,他覺得這樣做最大的好處是,讓孩子從小就梳理規則意識。
在體育比賽中,不同的專案有不同的規則,而且經過發展,規則已經具體到幾乎可以囊括任何情況的評判標準。別看幼兒園的生活技能大賽難度係數不夠高,但是這樣一個完整的比賽體系,怎麼樣才算穿好了鞋子,怎麼樣才算收好了玩具,這些細節,可以幫助孩子更好的適應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