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字數:2000
閱讀時長:5分鐘
在生活壓力的重壓下,很多家長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因此,當孩子犯錯時,許多家長第一想法不是去解決問題,而是打罵孩子,在警戒孩子的同時快速發洩自己的憤怒情緒。
但在教育完後,家長們立即後悔這樣對待孩子,害怕孩子會遠離自己,然而情況卻恰恰相反,沒過一會,孩子就向媽媽尋求安慰,當做什麼事都沒發生。
在網路上有一段交通路段影片:
一個父親騎著摩托車載著女兒,在經過一個十字路口時由於車子傾斜角度過大,孩子從摩托車後座上摔了下來,父親卻毫無察覺。
直到男子行駛一段路程後,才發現女兒沒了,當即停下了摩托車。而小女孩委屈的一路小跑趕上男子,結果這名男子卻反手給孩子一個巴掌,在道路上持續地辱罵孩子,小女孩只得低下頭,顫顫巍巍的不敢說話。
這名男子的行為實在可惡,他所實施的打罵教育是教育孩子的典型錯誤示範。然而孩子的委曲求全,實際上暗藏了她內心深處的不安全感。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其實有數萬個被打罵後還黏著父母的孩子,並非是因為孩子沒記性,好了傷疤忘了疼,而是另有原因。
一、為什麼孩子被“打罵”後依舊向媽媽求安慰?1. 擔心媽媽拋棄自己
孩子也非常愛自己的母親,依賴自己的母親。當他們還小的時候,沒有辦法判斷媽媽生氣的話哪句是真哪句是假。家長隨口說的:“你再這樣我就不要你了。”
會給孩子的心理增添負擔,產生恐慌情緒,害怕媽媽真的不要自己了,因此看似孩子是向媽媽尋求安慰,實際上孩子也是在撫慰自己的內心,填補空缺。
2. 孩子習慣打罵
對孩子大喊大叫是大多數父母都會犯的錯誤。當家長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孩子又犯錯誤時,他們會直接對孩子大喊大叫。
不知道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的父母,往往會對孩子造成很大的傷害。另一方面,如果父母總是對孩子進行打罵教育,孩子會養成習慣。因此,家長認為孩子“記吃不記打”,其實只是因為孩子已經習慣打罵,從而變得麻木了。
3. 感到委屈
許多孩子不是有意犯錯誤。他們犯錯誤是因為他們不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但當他犯了錯誤,被父母教導後,孩子很難過,因為他不知道自己做錯了什麼。而他們的心裡又倍感委屈,只能轉頭向媽媽求安慰。
二、這樣暴躁的父母下,孩子會養出什麼性格?1. 缺乏自信
孩子長時間的經受父母的責罵,就會認為自己一定是什麼地方做得不好,所以父母才會這樣對待他。因此,他會對他未來做的任何事情都沒有信心,心裡總認為自己沒有能力,不能做好任何事情。
即使以後走入社會,參加工作,他也要先看別人的臉色,以此判斷自己做得是否正確,這樣的孩子往往沒有足夠的信心去做一件事。
2. 交際能力差
孩子總愛模仿父母的行為,如果孩子在打罵的家庭環境中長大,在父母的影響下,他會變得易怒,情緒無法安定下來。
在與小夥伴相處時,一碰到不順心的事情,孩子首先也會仿照父母的模樣,以偏激的方式解決問題。沒有人喜歡和暴躁的人交朋友,長此以往,孩子的交際能力只會越來越差。
3. 沒有安全感
在一些家庭中,存在著“喪偶式教育”,父親常常在外工作,在家中只由媽媽照顧孩子。因為很多孩子都特別調皮,帶孩子的時間長了,媽媽也會感到心浮氣躁,所以一感到不滿就忍不住對孩子大喊大叫,對孩子的態度很強硬。孩子長期感覺不到父母的關愛,會越來越沒有安全感。
三、家長如何給予孩子足夠的安全感?1. 做安全的父母
家長想要給予孩子足夠的安全感,首先自身必須是安全的父母。只有處在一個安全和諧的家庭環境時,孩子才能逐漸建立和穩定自己的安全感。
語言暴力和行為暴力都是錯誤的溝通手段,家長與孩子溝通時使用的語言要儘量柔和講理。因為對於孩子來說,如果最信任的人都對自己暴力相向,那麼他又怎麼能從別人身上獲得安全感呢?
2. 關注孩子的需求
有的孩子不知道如何表達自己的需求,但會在生活中發出需求訊號。如果家長能及時捕捉到孩子發出的這些訊號,並滿足他們,孩子自然會感到溫暖和安全。
孩子會本能地接近那些理解自己想法、準確瞭解自己需求的人,因此能讀懂孩子需求訊號的父母往往能和孩子建立親密的親子關係。
3. 發掘孩子的優點
作為父母,我們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優秀的。每個孩子都有他的優點和缺點,很多父母常常根據孩子學習的速度以及孩子的學習成績來判斷孩子的優劣,實際上判斷一個孩子的好壞不能只看一個方面。
父母要善於發現孩子的優勢,幫助孩子取長補短,把讚美留給自己的孩子,讓孩子在表揚中發展自己的優勢和長處,從而建立自信。
結論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所謂的言傳身教不是讓孩子學會用偏激的方式去解決問題。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不要再對自己的孩子造成傷害。每個孩子都“記打”,只是在捱打後,他們還是需要來自媽媽的愛。而孩子對愛的渴求,不應該成為父母傷害孩子的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