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我不會”

“我不行”

“我做不到”

孩子產生畏難情緒怎麼辦?

遇到困難時,下意識地退縮或依賴別人,這種心理稱為“畏難”。面對自己沒有把握的事,大人都會不由自主地產生畏難的情緒,更何況是尚未成年的孩子呢?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卡爾·皮克哈特說過:缺乏能力感的孩子,會過於擔心或害怕令他人失望,不能客觀地評價自己的能力,造成他們難以在學業、事業上取得成績。

那麼,究竟是什麼偷走了孩子的能力感?

想一想,身為家長的我們,是不是曾對孩子說過這樣的話:

“這有什麼難的,你怎麼連這都做不好?”

“別人家的孩子超過你那麼多都還在學,你有什麼臉玩?”

”你怎麼這麼笨,連這麼簡單的題都不會做!”

……

面對自己不擅長的事,孩子會害怕、焦慮,感到無所適從。但是很多時候,爸爸媽媽非但不能感同身受,幫助他們緩解畏難情緒,還會不停地冷嘲熱諷,逼迫他們迎難而上。

其實,真正讓孩子缺乏自信、知難而退的,不是所謂的“困難”,而是父母的態度。父母越是強硬,孩子內心就越恐懼,進而對戰勝困難徹底喪失信心。

情商小劇場

01

一位媽媽心血來潮,買了精美的樂高玩具,送給六歲的女兒做生日禮物。

女兒開始的時候滿心歡喜,可後來因為太難拼了,所以就不想玩了。看著女兒打退堂鼓的模樣,媽媽有些著急了:“這有什麼難的,不就是按照圖紙搭嗎?腦筋不動是會生鏽的。”

沒想到,女兒聽了這話,情緒一下子失控了,把已經拼好的積木”啪“地往地上摔,哭喊著:“那你來拼啊!嗚嗚嗚……壞媽媽!”

情商總結:

孩子拼樂高遇到瓶頸,挫敗感已經很強了,媽媽不僅無法同理她的心聲,還以大人的視角再去打擊一番。這隻會讓孩子內心更加牴觸、反感,產生消極抵抗的情緒。

02

另一位媽媽說,自己八歲的兒子每次做數學作業,總是慢慢吞吞的。有一次,兩個小時過去了,練習冊上依然空空如也。她氣不打一處來,責問道:“為什麼每次做數學都拖拖拉拉?故意的是不是?!”

兒子委屈極了,囁嚅地說:“上面的題,我都不會,想你能教教我。”

“那你為什麼不早點說,非要拖這麼久?”

“因為,我害怕……”

媽媽聽後,整個人愣住了。

情商總結:

孩子年紀尚小,學習能力不比成人強。很多難題,他們不會做,又沒人教,絞盡腦汁也解決不了眼前的問題,才會忍不住逃避、拖延。一個勁兒地催促、責怪,只會加劇他們的畏難心理。

“教育孩子,要慢點,再慢一點。”孩子的成長就是不斷犯錯,並不斷改正錯誤的過程。在此期間,爸爸媽媽們也要儘可能慢一些,多一點耐心,少一份苛責。

在成功發明燈泡之前,愛迪生足足失敗了1600次。有人挖苦他說,已經失敗那麼多次,放棄吧。

愛迪生聽後一笑了之,“不,我已經成功發現,有1600種不適合做燈絲的材料了。”

正如他所說,“失敗也是我需要的,它和成功一樣,對我而言價值連城。”或許這樣的心態,才是幫助孩子克服畏難情緒的良藥。

如何讓孩子擺脫「畏難情緒」?

1

讓孩子“輸得起”

失敗是成功之母,本著一顆寵辱不驚的平常心,爭之必然、失之坦然。然而,一些家長過分在意得失成敗,並將這份焦慮感傳遞到孩子身上。

孩子之所以會產生畏難情緒,是因為他們打心底裡害怕犯錯,擔心自己失敗後遭到責罵和嘲諷。只有當孩子明白,失敗是正常的、有價值的時候,他們才會鼓起勇氣地直面和挑戰困難。

2

將「大目標」拆解為「小任務」

很多時候,我們覺得目標遙不可及,是因為它高高在上,令我們無從下手,對於孩子來說也是一樣的。這份無形的壓迫感,會讓他們本能地產生牴觸情緒。

面對空泛的大目標,爸爸媽媽不妨可以適當降低難度或者拆解任務,讓孩子盡力而為、逐個擊破。這樣做不僅可以疏導孩子的情緒,還能在一定程度上培養孩子的目標感與計劃性。

3

不要吝嗇對孩子的誇獎

孩子得到父母的認可,會油然而生一種成就感。為了擁有這份被肯定的感覺,本來認為自己很難做到的事情,他們儘自己最大努力,進而提升挫折抵抗力。

同時,父母在誇獎孩子的時候,要更多強調孩子的具體過程和行為細節,而非結果。只有這樣,孩子才能明確認識到自己做得好的地方,並有意識去保持。

下一次,當孩子說“我不會”、“我不行”、“我做不到”的時候,記得告訴孩子——

“爸爸媽媽永遠愛你,會一直陪伴在他的身邊。無論將來遇上什麼事,爸爸媽媽會是他永久的避風港,遇上任何困難都可以向父母求助,以此來達成孩子對父母的依賴和信任感。”

可以說,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情感紐帶越親密,孩子面對困難時的底氣才越足。身後站著無條件支援自己的雙親,孩子才能更加自信大膽地踏上人生的征程。

9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公益講座 | 一週線上講座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