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在我們使用新的技巧和孩子溝通時,有沒有發現這需要我們不斷地控制自己,不要回到老路上去。對於我們大多數人來說,挖苦、說教、警告、謾罵、威脅的詞語已經植入我們的語言當中,因為,我們從小耳濡目染。放棄我們熟悉的東西,並不容易。
一些家長經常告訴我們,即使參加了這樣的培訓,他們仍然在用自己不喜歡的方式和孩子說話。這讓他們很沮喪。唯一不同的是,他們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事實上,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就是進步,它是改變的開始。
我自己改變的程序就實屬不易。我會又回到老路上去:“你怎麼回事?永遠都記不住上完廁所關燈。”然後,開始自責,下決心不再那樣說話。但是,又忍不住會說出口。接著,又後悔。“看來我是學不會了……我怎麼能那麼說呢?……我知道了……我應該說:‘孩子,廁所燈還亮著呢。’或者:‘孩子,燈!’”然後,我會擔心自己再也沒機會說了。
事實上,我不必擔心,因為他們總是忘關燈。下一次的時候,我就做飯準備,對他們說:“孩子,燈。”就會有人跑過去,把燈關了。成功了!
也有很多次,當我說他們做“對”的事情的時候,好像並不管用。他們不當回事兒,甚至反抗我。這時候,我能想到的唯一辦法就是懲罰。
下面是一些家長的回答:
“如果不懲罰他們,他們就會逃避管教。”
“有時候,我很生氣,沒有別的辦法。”
“如果不懲罰,孩子怎麼知道他做錯了,以後不再做。”
“我懲罰孩子,是因為那是他唯一能理解的管教方法。”
我問家長,是否記得自己受罰時的感受,他們這樣回答:
“我經常恨我媽媽。我會認為‘她真是一個潑婦’。之後,我又會有罪惡感。”
“我會覺得:‘爸爸是對的,我很糟糕,我理應受罰。’”
“我會幻想我病得厲害,讓他們對我的所作所為後悔。”
“他們真壞。我要報復他們。只要不被他們抓住,我還去做。”
家長們討論得越多,越理解懲罰帶來的感受:敵意、仇恨、抗議、罪惡感、沒有價值感、自憐。然而,他們仍然擔心:
“如果我放棄懲罰,豈不是讓孩子來掌控一切了?”
“我擔心沒了管教他的最後一招,讓我對他無能為力。”
我理解他們的擔憂,也問過吉諾特博士:“為什麼會認為懲罰一個不聽管教的孩子是應該的?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可不可以讓他們承受行為的自然後果?”
他回答說,一個孩子應該經歷自己不當行為所帶來的自然後果,而不是受罰。讓他感到,在一個相互關心的親子關係中,是沒有懲罰的。
我接著問:“如果孩子繼續違抗你,這時候,可以懲罰嗎?”
吉諾特博士說,問題在於,懲罰並不起作用。孩子的精力分散到了如何去報復家長上面,錯失了對自己不當行為的反悔以及思考修正錯誤的機會。換句話說,懲罰孩子,我們實際上剝奪了他從內心深層對自己錯誤行為的反省過程,而這個過程又是非常重要的。
這樣的觀點(懲罰不解決問題,反而影響了孩子對自己的反思)對我來說非常新鮮。但是,新的問題又出現了,我們該用什麼來代替懲罰?
【代替懲罰的七個技巧】
1.請孩子幫忙
2.明確表達強烈不同意的立場(但不攻擊孩子的人格)
3.表明你的願望
4.提供選擇
5.告訴孩子怎樣彌補自己的失誤
6.採取行動
7.讓孩子體驗錯誤行為的自然後果
•逛超市時,孩子亂動東西:
1.請孩子幫忙「反例」
媽媽:噢,等爸爸回來,有你好受的
「請孩子幫忙」
2.明確表達強烈不同意的立場(但不攻擊孩子的人格)媽媽:你來幫我拿三個檸檬。
「反例」
媽媽:你太魯莽了。晚上不許看電視!
「明確表達強烈不同意的立場(但不攻擊孩子的人格)」
3.表明你的期望媽媽:我不喜歡你這樣!小孩在過道亂跑會干擾別人購物!
「反例:明確表達強烈的不滿」
爸爸:我的新鋸子被扔在外面,都被雨淋得生鏽了,我太生氣了!
「表明你的期望」
4.提供選擇假如他借了沒還,怎麼辦?
「提供選擇」
爸爸:你要麼借我的工具及時歸還,要麼以後再也不能借。你來決定。
如果他不改呢?
「行動」
5.告訴孩子怎樣彌補自己的失誤孩子:爸爸,你的工具箱鎖上了!
6.採取行動爸爸:現在需要用鋼絲球使勁把上面的鏽擦掉。
爸爸:用完以後,用薄布上點兒油,可以起到保護作用,以後接著用。
孩子:我現在就去做。
「懲罰」
媽媽:動手打孩子,你自找的!
「把東西拿走或者制止他」
媽媽:看來你決定坐在購物車裡
•假如孩子還不聽話,媽媽不得不離開超市,接下來該怎麼辦?第二天,不用再說教,也不用長篇大論,讓他經歷行為不當帶來的自然後果。
7.讓孩子體驗錯誤行為的自然後果當孩子屢教不改時,家長解決問題的五個步驟。孩子:媽媽,你去哪兒?
媽媽:買東西。
孩子:我也不想去!
媽媽:今天不行。
孩子:為什麼?
媽媽:你說為什麼。
孩子:因為我昨天在商店亂跑?
媽媽:你說對了。
孩子:對不起。再給我一次機會吧!
媽媽:會有很多機會的。今天我想自己去。
對於多數孩子,這幾步就足夠喚起他們的責任心了。
現在,我們討論另一個方法,來幫助家長處理孩子屢教不改的問題。
在一次講座結束後,一位母親敘述了她面臨的難題,她的兒子總是不能按時回家。她告訴我們,他總是找各種各樣的理由,也不遵守諾言。她說的時候,其他父母也發出認同的嘆息聲,看來,她的問題有些普遍。
『鮑比的故事』
我喜歡和同學放學後在操場上玩。我知道應該5:45回家,但有的時候,我忘了。昨天和前天,我回家晚了。我媽特生氣,我不想讓我媽再對我大吼大叫。那天我問同學幾點了,他告訴我6:15。我馬上不玩了,跑回家,向我媽解釋:“我真的是問時間了,但已經太晚了,我是用最快的速度跑回家的。”
當問題一再出現時,情況就會變得比先前複雜。那麼複雜的問題就需要複雜的技巧。家長輔導員、勞務談判代表、婚姻諮詢師已經總結出一套非常好的方法,來解決複雜的問題和衝突。這是我在小組裡介紹給大家的:
媽媽:我覺得正和朋友玩得高興的時候,讓你離開,對你來說不太容易。
孩子:是啊。
•第二步:說出你的感受和需求。
媽媽:但是,另一方面,你太晚的話,我也會為你擔心啊。
媽媽:那我們一起想一想,有沒有什麼辦法,我們都能接受。
孩子:“我6:30回來,你別為我擔心。”我寫下來了,還有嗎?
•第五步:挑出哪些建議你們接受,哪些不接受,哪些需要付諸行動。
媽媽:我們一起來看看,哪些想去掉?哪些想保留?
孩子:去掉“你去接我”。
後來上課的時候,每個人都來問鮑比的媽媽:“你試過那些方法了嗎?……結果怎麼樣?”
她笑著告訴我,當天晚上她就回家試了,鮑比對那些辦法很感興趣。
聽起來是不是並不難?其實,學習每一個單獨的步驟並不難,花一點時間就學會了。最難的是我們能轉變我們的態度。我們不能再把孩子當成一個“問題”來糾正,同時,也要放棄“成年人總有正確答案”的想法。不要擔心我們不夠嚴厲的話語,會被孩子們利用。
我們要堅信如果肯花時間坐下來,和孩子分享彼此的真正感受,我們會和孩子一起想出雙方都接受的解決方法。
這個方法給我們一個重要的提示,就是當我們出現衝突的時候,不要把精力用於彼此的對抗,或者擔心誰輸誰贏。我們把能量和精力放在解決問題上,尋找一種方法,讓我們的個人需求得到尊重。同時,我們也在教導孩子,他們不是受害者,也不是我們的仇敵。我們在教給他們如何參與解決問題的方法,無論是現在,還是身處困境,也無論是在家裡,還是將來複雜的社會中,這個方法都能讓孩子受用。
•懲罰孩子,實際上剝奪了他從內心深處對自己錯誤行為的反省過程。
•不要把孩子看作麻煩的製造者,要把他們當作解決問題的積極參與者。
『第二部分 注意事項、常見問題』關於懲罰的問題1.對不會說話的孩子,當他去摸不能摸的東西時,是不是可以打他的小手?
孩子不會說話不意味著他不會聽或者不理解。小孩子每一分鐘都在學習。問題是,他在學什麼?家長可以選擇:重複打他的手,讓他知道,做了不該做的事情就要打手;或者像對待一個有自尊的大人一樣,給他現在和以後都有用的提示。抱走孩子(或挪走東西)的時候,可以平靜但清楚地告訴他:
“刀子不能舔,你可以舔勺子。”
“這個小瓷狗會摔碎的,毛絨狗摔不壞。”
可以多次重複這樣的提示,重複提示和重複打手所傳遞給孩子的資訊是截然不同的。
2.懲罰和承受自然結果有什麼不同?只是同樣的事情不同的表達方式嗎?
懲罰是為了教訓孩子,故意剝奪他們的時間或者追加他們的痛苦。承受自然後果是讓孩子承受自己行為所產生的自然結果。
3.我不再懲罰孩子,但我斥責他做錯事時,他會說“對不起”,可第二天,他又接著做。我該怎麼辦?
孩子用“對不起”來安撫生氣的父母。他們能很快道歉,也會很快重犯。我們要著重讓孩子意識到,他們是真誠地道歉,他們懊悔的感受應該轉換成行動。對屢教不改的孩子這樣說:
“對不起意味著採取行動。”
“對不起的意思是有所改變”
【專家關於懲罰的觀點】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一些推崇懲罰的文章出現。(“懲罰前要先解釋”,“要懲罰適度”,“用懲罰消滅犯罪”)這些建議讓處於被孩子激怒和圍攻狀態中的家長感到寬慰。但是,下面的文字來自精神健康領域的相關專家,他們對懲罰有著不同的觀點:
•懲罰是一種非常沒有效果的管教方式,常常會讓孩子的行為朝著與我們預期相反的方向發展。許多父母使用懲罰,是因為沒有人教給他們更好的管教方法。
《怎麼做父親》(How to Father)
弗特茲·道森博士著,Signet,1974
•管教可能會讓人感到無奈,但必須強調的是,“管教”的意圖是“教育”。它是一整套的指導方針,目的在於培養孩子內在的自制力、自我激勵以及主觀能動性。管教必須以相互尊重和信任為前提,才能有效。而懲罰則是用外在力量控制或強制一個人,受懲罰的人幾乎不被受到尊重。
《不必訓斥的方法》(The Case Against Spanking),布賴恩·G.吉爾馬丁博士著,1979.2Vol.8,No.2
•從過去的文獻中,可以得出結論:家長體罰孩子,並沒有制止暴力,反而助長了暴力。體罰給孩子帶來痛苦,也樹立了一個壞的榜樣。
《暴力與抗爭》,斯坦佛大學醫學院心理暴力研究委員會。
•困惑的家長錯誤地認為懲罰之後會有效果,但沒有意識到他們的管教方法根本不起作用……
懲罰只能讓孩子更逆反。
《孩子就是挑戰》,魯道夫·德瑞克斯著,M.D.Hawthorn,1964
•體罰帶給孩子的影響,沒有一樣是父母所期望的。孩子受到的懲罰,會減輕他們對錯誤行為的內疚感,他們認為“懲罰”可以抵消他們的“罪行”,可以心安理得地重複自己的錯誤。
不斷用各種行為觸發父母體罰的孩子,心裡有一個揹負罪惡的祕密:他用父母的體罰來洗清自己的罪惡。但是,體罰是孩子最不需要的!
《魔法歲月》,塞爾瑪·H.弗萊伯格(Selma H.Fraiberg)著,Scribners,1959
研究表明,約有五分之一的家長遭受過孩子的暴力。青春期的孩子可能會因為父母朝他們扔東西、身體推搡或者攻擊性的語言,就以強烈的方式反擊……明顯的證據表明:孩子對父母實施暴力,正是小時候從父母那裡學來的。
《新聞日報》(Newsday,1978.8.15)
『第三部分 更多關於“解決問題”的建議』【解決問題前】
為了能讓“解決問題”的過程進展順利,我們需要對自己做一些“心理暗示”:
•我要儘可能地接納和傾聽孩子。我會盡可能地得到一些以前忽略的資訊和感受。
•我要避免武斷、評價、說教。我不去試圖勸說。
•我會考慮任何新想法,不管是不是現實。
重點在於“尊重”——對孩子、對我們自己,以及對我們在集思廣益的時候出現的各種可能性。
【關於“解決問題”每個步驟的注意事項】
在開始之前,先問一下自己:“我現在還在氣頭上嗎?我現在足夠冷靜嗎?”(在氣頭上的時候,不要開始“解決問題”。)然後,看一下孩子的情緒:“你現在方便討論這件事嗎?”如果孩子回答“是”,接著:
不要急於完成這一步。你的態度應該是“這次我是真的想搞清楚你的感受。”只有當孩子覺得被傾聽、被理解的時候,他才能考慮你的感受。
2.說出你的感受和需求。(我的感受是……)
這一部分要簡短清晰。如果你不停地說你的擔心、憤怒和鬱悶,孩子就很難聽下去。
有可能的話,讓孩子先說幾個想法。罪關鍵的是,對任何一個想法都要避免評價和論斷。當你說出“這個主意不好”的時候,整個過程就前功盡棄。要接納所有的想法。往往最不受歡迎的想法,會引發我們想出最好的、最有效的解決辦法。關聯的一句話是,“我們把所有的想法都寫下來。”寫本身並不重要,但把想法寫下來,會讓說出想法的人感到被尊重。(有時會聽到孩子說:“我媽媽特聰明,她能把我所有的想法都寫下來。”)
4.挑出哪些建議你們接受,哪些不接受,哪些要付諸行動。
注意不要說貶低的話。(“這是個愚蠢的主意”)而是描述你個人的反應:
“這個讓我感覺不舒服,因為……”或者“這個我好像可以做到。”
5.追蹤執行。
找到一個可執行的解決辦法,會讓我們很欣喜。同時,制定詳細的執行計劃也是非常重要的。我們有必要加上:
“把計劃變為行動,我們還需要做什麼?”
“誰來負責這個?”
“我們什麼時候可以完成?”
6.不允許孩子指責你的任何觀點。
孩子:是啊。這不可能。因為你總是……你從來不……
這種情況出現時,家長堅定的態度很重要。
【關於“解決問題”的常見問題】
1.我和孩子制定的計劃執行一段時間後,貫徹不下去了,怎麼辦?
這是考驗我們的決心的時候。我們可以選擇回到原來的說教和懲罰,也可以選擇再做計劃。
我們都知道沒有一種方法是永遠見效的。他4歲時適合用的方法,不一定適合5歲的時候;冬天適合的方法,不一定適合春天。生活是一個不斷需要調整的過程,重要的是讓孩子覺得他是在參與解決問題,而不是在製造問題。
2.每次都需要用到“解決問題”的每一個步驟嗎?
不。任何一步都可以幫助我們解決問題。指出需求上的衝突可以很快找到解決辦法。例如:
媽媽:現在有個問題:你想讓我帶你買球鞋,我想收拾衣服,做飯。
孩子:你準備走的時候,我來收拾衣服,等我們買鞋回來,我幫你做飯。
媽媽:我看可以。
3.用了所有的步驟以後,還沒有達成共識,怎麼辦?
這是有可能的,但也沒損失什麼。通過討論問題,使我們了解對方的需求和感受,這也往往是我們在解決難題時所期望的。有時候,我們只是需要時間去思考。讓事情再滲一滲,就可以找到辦法了。
4.如果孩子不願意和我坐下來“解決問題”,怎麼辦?
有一些孩子不喜歡這個方法。對於大一點的孩子,把同樣的思路寫在便條上,也一樣有效。
親愛的的約翰:
我想聽一聽關於……的問題,你是怎麼想的。你是不是(想、需要、覺得……),我(想、需要、覺得……),請告訴我你有什麼解決辦法,能讓我們都接受。
愛你的爸爸
5.這個方法對大一點的孩子,是不是不太好用?
這個方法對小一點的孩子很有用。但是在後面,你可以看到“解決問題”的技巧在各個年齡段孩子的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