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前幾天朋友找我聊天,諮詢關於早教機構的事情,她打算給她八個月大的女兒報一個早教機構,想要培養一下孩子與人溝通和交往的能力。
我說說實話雖然我在孩子的教育上很捨得花錢,但是對於早教和全腦開發之類的課程,絲毫不感興趣,孩子三歲前我也沒給報過任何班,就是各種陪玩兒,家裡陪完了戶外瘋,而且在戶外幾乎都是“摸爬滾打”,完全不像一個“女孩子應有的樣子”。
跟朋友深入溝通了之後,成功打消了她報早教班的興趣,朋友開玩笑說,聊天一小時,省了小1萬。
就那麼點知識,為何總是教不明白?今天接孩子放學的時候,跟Ada同學的媽媽聊天。馬上面臨寒假,她正在打聽給孩子報什麼樣的託管班,目的是假期能把功課補上去。她說自己非常傷腦筋,孩子上學後,上課不認真聽講,老師講題經常聽不懂,每次考試成績都很差。
回家後她也給輔導,總感覺輔導不明白,最令人氣憤的一次,頭天晚上讓孩子做過的卷子,第2天老師考了一模一樣的試卷,竟然比第1次做得還差。
這位媽媽非常崩潰,始終無法理解為何自己拼盡全力,孩子卻依然定在原地。
聊多了之後,明白了孩子是很多題目理解不了,所以,哪怕書上的基礎知識點記住了,做題時因為理解困難,不明白上下文何意,所以總錯,給講明白題目的意思,基礎題目還是可以做出來的。
學習跟不上的原因往往有多方面,其中對文字的理解能力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很多孩子的學習問題都是由閱讀引起的。在大語文時代,閱讀能力差,不僅會影響到語文,還會影響其他的學科。
我家孩子不喜歡閱讀怎麼辦?有很多家長吐槽,我家孩子不喜歡讀書怎麼辦?
每個人喜歡的東西都不同,我們經常會發現,不少獲國際大獎的知名繪本,興致勃勃的買回來,孩子並不是都喜歡看。但是,對於他們喜歡的書,卻可以幾遍、幾十遍地重複,甚至連續好幾年都會反覆看。
大家不妨換位思考一下,當我們看小說時,廢寢忘食看上一天也不會覺得枯燥和無聊。但是如果一本書你看不懂或者不怎麼喜歡,就很難沉浸其中。如果對於某個領域,自己完全是個門外漢,那麼讀起相關書籍就像天書一樣。
想到這裡,我相信大家就明白了,孩子不喜歡看書是因為:你買的書不是他的“菜”。閱讀不像看電視,眼睛盯著圖片或者文字過一遍,讀書的過程其實就是大腦處理資訊的過程,每個人的認知、經歷以及知識儲備不同,對文字的理解就會截然不同。
大腦神經元接觸的資訊越多,對新知識的吸收就越快,吸收、歸納、聯想和總結的能力就越強。
所以對於不喜歡讀書的孩子,父母一方面要發掘孩子的興趣點,從興趣點入手,買相應的書;另一方面,一定要買適合孩子當前年齡特點的書,循序漸進;第三是要想辦法增加孩子的資訊儲備,只有從書中得到快樂孩子才有繼續讀下去的興趣。
無論大人還是孩子,讀不懂就會越來越不喜歡,讀懂了,從中感受到樂趣,就會越來越喜歡,學習亦是如此。
父母早期為孩子創造良好的語言環境,是增加資訊儲備的最佳方式當孩子還是小嬰兒時,就可以對他進行”碎碎念“了。做什麼事兒都可以他聊天,比如說“我們現在要吃飯了,接下來該換衣服、換尿布,到聽音樂的時間了”等等,平時沒話找話,與孩子“對話”。
有人很不理解,那麼小的孩子他能聽懂嗎?著名的蒙臺梭利教育中提到一個詞彙:吸收性心智。即,剛出生的孩子到3歲左右,會像海綿一樣將周圍環境中的一切毫無選擇地全盤吸收。這是獨屬於兒童特有的無意識的記憶,3~6歲之後慢慢變成有意識的吸收。
孩子從小的語言環境越豐富,隨著年齡的增長他的理解和表達能力就會越強,吸收資訊的速度也就更快,反過來又幫助理解更多,形成良性迴圈。
從小打下的語言基礎,會成為將來孩子學習的巨大助力。
與其上早教,不如父母變“話嘮”美國著名兒科教授達娜·薩斯金德博士發現,孩子在生命的早期接觸詞彙量的多少,會直接影響到大腦構造和腦神經的發育,這與孩子未來的學習能力和對世界的認知能力息息相關。
有研究者對多名兒童做過專項研究,在他們聽父母講故事時進行腦電波掃描,結果表明,親子間互動交談越多,大腦中的語言區域越活躍,電波的振動幅度也越大。父母跟孩子多溝通交流產生的影響力,遠遠勝過價值不菲的早教班。
多與孩子進行溝通,不僅能增加孩子的資訊儲備和詞彙量。而且還能夠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讓孩子感覺到被尊重和滿足。
早教班可以上,但是不能過分誇大其作用,對孩子來說,最好的早教一定是父母,孩子各種能力的培養,都離不開與父母間的親密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