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從何時開始,流行朋友間、同學間互換禮物,上到國家領導人互訪時互換禮物紀念,下至幼兒園小朋友互換自己玩膩了玩具。
果果在幼兒園時,老師也組織過孩子們之間交換禮物的活動,一般都是挑孩子不太玩了的玩具或者看過的圖書,有的時候是去買點什麼禮物拿去學校和小朋友換。
大多時候孩子能換回他自己認可的東西,價格也不會有太大的差距,反正大家都是十幾塊或者幾十塊的東西,也不會計較什麼,孩子開心就好了。
不過,有時事情也會有讓人想不到的時候。前天聽一朋友聊到他們班的家長因為孩子互換禮物的事,兩個家長在群裡吵起來了,讓大家覺得很尷尬。
原來,幼兒園老師為了慶祝元旦節來臨,要孩子們第二天上學時,每人帶一件玩具去學校,和別的同學交換禮物。老師要求家長把禮物包裝好,好讓孩子們不是針對東西本身,而是看想和誰換禮物,以此增加活動的驚喜與趣味。
老師的出發點也是對的,讓大家感受一下交換禮物的樂趣與拆禮物的驚喜,同時又可讓孩子們交朋友以增加友誼。
於是其中一個叫誠誠的孩子就要求把自己家的汽車模型玩具拿去學校,媽媽雖然有點心疼,還是同意了並且找了個紙盒包裝好讓孩子帶去學校。
下午媽媽接孩子放學時,看孩子手裡拿了一個塑膠拍掌器,邊走邊搖打著,因為這種東西很常見,誠誠媽也沒多想。坐上車後,媽媽問道:“誠誠,今天和小朋換回了什麼禮物呀?”
誠誠不太高興地搖了搖手上的“巴掌拍”,媽媽說:“別鬧了,媽媽在問你話呢!”誠誠說道:“就是這個呀!”
媽媽一愣:“寶貝,你是說你一個車模就換回一個破巴掌?”媽媽不甘心地接過誠誠手上的拍掌器,想看看是不是自己不識貨。
她仔細一看,沒錯,就是一個原本是會發光的,現在卻連光也亮不了手掌拍!更過份的是,背面竟然印著“某某培訓班”,一看就是哪個機構贈送的促銷小禮物!
媽媽一下臉都綠了,她說“兒子,你傻啊!你那車模是我花了近千元買給你的禮物,你換回一個一兩塊錢的破巴掌,太虧了吧?”兒子也感到委屈,眼裡含著淚不說話。
媽媽覺得有點被人耍的感覺,於是把“破巴掌”拍了個照片發到班級群裡,並且吐槽有的家長太不講究,對孩子的事情太敷衍了,拿個“破巴掌”去學校,換了自己孩子近千元的車模回去,認為拿這種玩具出來換東西的家長這也未免太過份了吧!
誠誠媽的這舉動馬上引起了“破巴掌”玩具媽媽的回擊,她說:“玩具都是孩子自己挑的,誰也沒有強迫誰交換,再說了,這麼小的孩子,你拿這麼貴的玩具去學校,這是在慣壞孩子。”
有的家長看到後,也表示確實有點過份了,認為這是不公平交換,會讓孩子感覺上當受騙了,但也有家長認為誠誠媽不應該讓孩子帶這麼貴的玩具去學校,會讓別人很難做。
誠誠媽認為自己是尊重孩子,才同意他帶去學校的。於是,兩位家長在群裡吵了起來。越來越多的家長被拖下水參與“口水戰”。
班主任老師也很無奈,原本是好意給孩子們搞個活動,沒想到結果搞成這樣,不知以後還要不要再搞這種活動了。
孩子交換禮物有利有弊,家長和老師要做好正確的引導。
一、幼兒園孩子交換禮物的好處:
1、學會分享
幼兒園的孩子互換禮物活動,可以讓孩子學會分享,並且體會到分享的樂趣。現在孩子都被家長看得很重,特別的一些獨生子女家庭來說,更是對孩子百依百順的。有的孩子被寵溺的霸道,不懂分享,甚至是自私的性格。
所以幼兒園的互換禮物活動,可以讓孩子們學會分享,並且從中體會到分享的樂趣。
2、懂得付出
互換禮物活動需要孩子們去準備禮物、送禮物、選擇交換的禮物、和誰交換禮物。這些過程孩子學會思考,學會取捨,學會付出才能有回報,感受到友誼。
二、互換禮物要避免的弊端
1、攀比心
互換活動的原則是公平,拋開禮物本身的意義來說,其外在的價值是公平的一個標準。
所以,班上在舉行這種互換活動時,要給一個價格區間供家長參考,大家都是這個價格區間的玩具禮物,就不存在誰吃虧誰佔便宜了,而且也可避免價格差異造成攀比心理。
2、敷衍心理
有的家長對孩子學校的活動比較麻木,特別是有二孩的家長,更是不太上心,會出現敷衍心理。這樣心理會導致行為上的不重視,有時就會敷衍了事。
孩子是敏感的,家長敷衍了事,孩子是能感受到的。家長的態度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對事情的態度。所以家長想要孩子在學校有積極的表現,自己首先要做個積極主動的家長。
總之,在面對孩子們之間的互換活動,家長不用過於計較禮物本身的貴賤問題,不用太在意價格,每個家庭的教育觀念有所區別,每個家庭的經濟條件和消費觀也有所不同。
同時家長也應該認真對待孩子的活動,並且適量地體現公平交換的原則。同時,記住,活動的目的不是佔便宜,而應是讓孩子在互換活動中學會分享,學會付出,收穫友誼,收穫快樂。
(配圖源於網路,侵聯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