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紀伯倫有一段很經典的話:“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每次讀到的時候,我都很受觸動,我認為紀伯倫對子女的詮釋最為恰當。而非我們傳統觀念裡那句“孩子是我身上掉下來的肉”!

話這麼說雖然沒錯,但也正因為有這樣的觀念,才有了“哪吒削骨還父,削肉還母”這樣的悲情故事。所以我更認同紀伯倫的對於子女的詮釋。

而很多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就因為“我是你媽,都是為你好”這句話,被剝奪了很多的“權利”。造就了缺乏自理能力、大學生連衣服都不會、遇到挫折就想不開的百態。

所以,有些父母的愛是盲目的,而這種盲目的愛可能成為孩子成長路上最大的陷阱。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就不止一次的強調,父母要適當放手,給孩子權利

尤其一個孩子若從小擁有這2個“權利”,長大往往更加優秀!請問,你給過嗎?

一、吃苦的“權利”

李玫瑾教授在演講中表示,現在很多家長因為自己小時候吃苦比較多,心裡就想絕對不讓孩子吃苦,最好孩子一睜眼睛就有金鑰匙!

這句話可是說到我的心坎裡了,我之前一直不敢生孩子就是覺得自己條件不好,不能給孩子更好的生活。

但李玫瑾教授卻說,而這種從小沒吃過苦的孩子,很可能很自私,最後成了敗家子。不僅如此,缺乏吃苦經歷的孩子在意志力上更薄弱、抗挫折能力也差

李玫瑾教授孩子講座中分享了一個父親帶著兒子騎行的故事,每次騎行二十來天,這可是吃苦旅行啊!從初中開始堅持,如今他高中了,眼睛裡透出那種超越同齡人的自信

李玫瑾教授解釋道,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就是因為孩子心裡覺得,這種苦我都吃過了,我什麼都不怕了!這樣一個意志力強、不怕挫折、自信又懂感恩的孩子,未來怎麼可能不優秀

李玫瑾教授強調,現代城市的生活想要給孩子創造吃苦的條件很難!可以透過一些體力上的訓練,讓孩子達到吃苦的目的。

比如讓孩子學習游泳、長跑這類的運動,能夠鍛鍊孩子的意志力!除此之外,李玫瑾教授還強調3-6歲是孩子性格形成的關鍵期

想要培養出優秀的孩子,要從防止自私、剋制任性、防止壓抑、學會忍耐、經歷挫折這幾個方面出發。

二、獨立玩耍的“權利”

很多家長可能對於這個“權利”表示很納悶,這都要求家長多陪孩子玩,怎麼還要求孩子獨立玩耍呢?

李玫瑾教授在講座中不止一次談到“孩子學習成績好壞,與智力無關,關鍵在於專注力”。而從孩子兩歲左右開始,每天給孩子自己玩上一個小時的“權利”,有助於培養專注力。

試想一下,我們多少家長真正能讓孩子脫離視線一小時呢?孩子在那擺積木,一會媽媽讓孩子喝水,一會奶奶喂水果,這造成孩子長期處於一種被打擾的狀態很難專注下來。

李玫瑾教授強調注意力本比智力更重要!注意力是學習一切知識和技能的基礎,注意力這扇門如果不開啟孩子補課再多,知識也不會往腦子裡記。

蒲松齡曾說:“性痴,則其志凝;故書痴者文必工,藝痴者技必良。”

所以家長請給予孩子獨立玩耍的“權利”,你其實是在給孩子積累一筆巨大的財富!

李玫瑾在培養孩子專注力方面,曾表示除了每天給孩子1個小時獨立玩耍的時間,等孩子上小學以後,尤其是一二年級,寫作業時書桌上最好只有本子、鉛筆和書。

不要有多餘的東西!同時要給孩子設定時間,比如語文15分鐘完成,如果能準時完成就能得到獎勵,這都是鍛鍊孩子專注力的方法。

最後我想說,總有一天孩子會獨立成長為大人,家長們,真的要學會適當地放手!

21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為什麼有錢人,從小就讓孩子看歷史書?原來人的差距是這樣拉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