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孩子的言行就像一面鏡子,反映著家庭和父母的精神,所以希望孩子好,首先自己要起模範作用。父母或教育者的平常性言行,對培養孩子的人格有最強的說服力。——谷口雅春

孩子從出生就透過父母與外界接觸聯絡,慢慢地自己感知世界、認識世界和麵對世界,形成自我價值觀。父母的言行施教不可謂孩子的方法論,決定著孩子的思維走向和品行養成。

韓國某社會教育學研究組織今年在首爾做了一項名為《面對行乞者,父母應該如何做?》的社會調查,模擬現實場景並記錄了183名父母真實的一言一行。發起人樸泰錫教授指出,此項調查旨在研究父母言行對孩子的影響能否起到關鍵性作用,後期還會跟進了解這些家庭變化及孩子的發展狀況。

這項“面對行乞者,孩子問父母他們怎麼了,父母的做法”的調查結果被統計為六種情形,我們來逐一分析:

第一種,父母什麼都沒說,擰著孩子離開。有的對孩子說:別過去,乞丐很髒,身上有很多蝨子,快走!然後帶著孩子快速離開。

這種屬於不管不問型,是父母情商最低low的表現。給孩子形成的觀念是:乞丐與我無關,而且有可能對我產生不好影響,我要遠離他。負面影響是讓孩子缺少社會責任感,對人缺少愛心,冷漠對待事物。

第二種,父母對孩子說:哎,騙人的,不要相信他。然後帶著孩子快速離開。

這屬於負面思維型。使孩子認為行乞者都是騙人的,不要上當。這樣固化了孩子的思想,雖然給孩子傳輸時刻保護自己的思維,但完全揭發社會陰暗面對孩子成長不利。

第三種,父母對孩子說:他是乞丐,沒錢吃穿和房子住。你要好好讀書有出息,否則你就會像他們一樣在外面乞討了。然後帶著孩子離開。

這屬於利己主義型。以乞討者的生活狀況來告誡孩子,一定要努力讀書出人頭地,才可以過上幸福的生活。乞討者的還是與我無關。

第四種,父母對孩子說:他是窮人,一無所有靠乞討過生活。你要好好讀書,將來有出息了就可以幫助他們。然後帶著孩子離開。

這屬於畫餅充飢型。雖然這種說教充滿社會責任感,可以對孩子起到正面引導作用,但面對現實卻沒做任何意義的事情,反而讓孩子有空洞感。

第五種,父母對孩子說:他可能遇到什麼困難了,給他點幫助吧。於是叫孩子遞給行乞者錢或者食物。行乞者表示感謝,互相告別,孩子開心的蹦蹦跳跳離開。

這屬於充滿愛心型。孩子親身體會到關愛他人所帶來的心情愉悅的感覺,會讓他在以後生活中願意去幫助被人。但也會產生天真的不假思索親信他人的思維,容易上當受騙。

第六種,父母對孩子說:他可能遇到什麼困難了,我們打電話給慈善部門,讓他們來幫助他吧。於是父母打電話,等相關機構人員到來將行乞者帶走後,才和孩子離開。

這屬於正確示範型,高情商父母的體現。父母尋求打電話給慈善部門,並等待人員帶走行乞者,很好表現出社會責任、關愛意識,也起到做事要有始有終的思想。遇到事情要思考尋求解決辦法,而不輕信他人,起到正確的解決辦法的示範。

資料統計表明,做出第一種反應的父母佔32.8%,做出第二種反應的父母有22.4%,第三、四種反應的父母為5.5%,第五種做法的有33.5%,5.8%選擇了第六種。

10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為了讓孩子好好吃飯,家長的正確做法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