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圖片來源於網路

當下班回家後發現孩子的作業還沒有做完或者根本還沒有開始,你會對孩子說什麼?

當你走進孩子的房間,看到滿地的髒衣服、臭襪子,你會說什麼?

“你怎麼作業還沒有做完,你放學回家都在幹什麼,一天到晚只知道玩玩玩!”

“脫下來的髒衣服、髒襪子就不知道放到陽臺的洗衣機旁去嗎,我總是天天給你收拾,我就活該嗎,生了你這樣一個兒子(女兒)?”

“今天老師佈置的英語口語作業,你錄了沒有?同學群裡的好多孩子都已經上傳了,你什麼時候對作業也上點心?”

“今天老師發的還要加強的名單裡又有你,你上課都在幹什麼?為什麼總是跟不上?”

“你怎麼又不願意去上圍棋課,給你交那麼多錢上培訓課,你這樣對得起我嗎?”

”你都這麼大了,一點都不讓我省心,太讓我失望了。“

你是否有過這樣跟孩子說話的時候,年齡稍小一點的孩子當你說的時候可能只是低著心悶悶不樂,或者眼淚在眼框裡打轉。較大點的孩子可能會反駁或者摔門而出。

大多數父母都有這樣的想法:”為他付出那麼多,卻一點回報都沒有,孩子不光不體諒父母的辛苦付出,反倒變本加厲的抵抗,與我越來越疏離,都不願意跟我說話了,真是白眼狼。

“我說他,還不都是為他好嗎,想讓他做的更好,學的更好,長大了能有所成就,能生活的幸福嗎?”

是的,大多數父母都是這樣想的,有的媽媽甚至為了教育孩子做起了全職媽媽,本以為,孩子在媽媽的全情陪伴下會更快樂地成長,不想孩子卻越來越沉默,時不時的給你整點刺激,來點叛逆,讓你的血壓一不小心的就上升了。

其實可能並不是孩子不懂事,而是家長們過多的抱怨語氣,像一塊石頭,壓得孩子喘不過來氣。一份網路研究調查表明,在愛抱怨和訴苦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往往有這些表現:會察言觀色、較敏感、容易自卑、有想法不敢跟父母明說,習慣性的選擇默默承受。

而長期在這種語言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又會怎麼樣呢?他們會習慣的去抱怨,抱怨老師、抱怨同學、抱怨家長。因為情緒也是會傳染的。

如果父母在與孩子溝通的時候沒有帶著抱怨和負責的情緒,那麼又會是怎麼樣的結果呢?

“告訴媽媽,你今天都完成了哪些作業,你感覺今天的作業難度大嗎?”

“今天圍棋老師說你沒去上課,能告訴媽媽你為什麼不去嗎?是你的時間安排不過來嗎?

”今天老師表揚你了,說你各科成績都有進步,但是還可以再加強一下,這樣你就能更好的掌握這學期的知識,好嗎?

可以想像一下,如果你是這樣和孩子說的,孩子會是怎麼樣的表現,他可能會敞開心扉的跟你交流起來。

孩子有可能會說 "今天學乘法,老師說的我不太明白,其它的作業都做了,就這個不會”。

以上只是打個比喻,但是在現實交流中,我們一定是有碰到的。

養兒育女,不是負擔,也不是愛的單向傾斜,而是一個生命對另一個生命的灌溉和滋養。

當你帶著負面的情緒與孩子溝通,那孩子如何用正面的情緒去與你溝通,就算孩子與你溝通,你可能都會認為他在狡辯、撒謊等。

美國傳播學奠基人沃爾特.李普曼曾提出一個著名的問題:大多數情況下,我們是先理解,後定義,還是先定義,後理解?

如果定義先於理解,就有可能會給我們的孩子、我們的家庭、我們的生活和工作造成不可逆轉的傷痛。

回想我們與孩子的每一次溝通,是否在對話之前,我們已經假定了他的行為、他的想法,甚至事情的原因和經過?

美國著名腦科學家丹尼爾.西格爾博士做過一個實驗,為我們演繹了情緒是如何影響我們的行為和決策:

他邀請了一批年齡不同、職業不同的人,將他們聚集在一個房間,遙控器一按,一段視訊開始播放,伴隨的是平緩而柔美的音樂。在這愉悅輕鬆的氣氛中,觀眾們看到了茂密的森林,穿過森林,是一條綠蔥蔥的鄉間小路,小路的盡頭是藍色的大海。看著珠海藍天,聽著舒緩美妙的音樂,觀眾們微笑著露出平靜而祥和的笑容。

第一段視訊播完後,丹尼爾博士開始了播放第二段視訊。同樣的森林,同樣的小路,同樣的大海,但奇怪的是,此次的配樂完全不同,用的是電影《大白鯊》的主題曲。這一次,觀眾們瞪大了雙眼,有的人甚至微微張開了嘴巴,露出了驚恐的表情,還有的人身體儘量往後傾,好像馬上要奪門而出。原來,這陰森懸疑的音樂讓大家感到危機四伏。穿過森林、走過小路、來到海邊,每走一步,都讓人屏住呼吸,好像離大白鯊越來越近,它彷彿隨時都會張開血盆大口。

不同的背景音樂產生的不同感受,讓觀眾產生不同的情緒,就算是面對同一情形,我們也看到了他們的不同反應。

僅僅是背景音樂就會影響我們的情緒變化,甚至影響我們的潛意識。所以當你用不同的情緒與孩子溝通交流的時候,孩子的感受是不同的,而你得到的迴應也是不同的。

父母自身的行為,對孩子有重大影響。

不要單純的以為你的負面情緒只是屬於你,你與孩子的日常生活相處中,已經無形的讓她被動的接受,久而久之的你會發現他與你說話的語氣方式怎麼會這樣讓你難以接受。

曾經我也總是帶著抱怨的情緒去與孩子溝通,剛開始他給我的迴應是極力的說服我,慢慢的他開始低頭不語,到後來他把我趕出了他的房間,重重的把門關上鎖起來。

他的笑容越來越少,也基本不與我說學習之外的事情了,我們的溝通交流越來越少。

而且他的這種改變不光對我,他在與家庭的其它成員交流的時候也發生了變化。我與他的溝通和相處的方式,已經讓他延續到了身邊的其它人。這讓我警醒,如果繼續延續這種模式,這樣對他的影響是不可預估的,有可能會導致性格的裂變,影響他的溝通能力和人際關係。

我開始嘗試去理解他,每次有問題時主動去問他是怎麼回事,聽他訴說,給他解惑。聽老師說孩子在學校的表現好時第一時間給他肯定,在家作業完成及時又正確率高及時給予表揚。開始像小時候每天給他講睡覺故事一樣給他讀書聽,跟他說一句晚安,給他一個晚安的吻。

很長一段時間沒有叫他起床的我,堅持每天早上定鬧鐘比他早起,來到他床邊叫他起床,給他一個擁抱。現在我們的相處模式迴歸正途了,這讓我很高興。我很享受孩子與我的親近。雖說在輔導作業的時候偶爾會有不悅,但是他也能理解我,他說知道媽媽這是在督促他的學習。

父母樂觀,孩子就Sunny;

父母肯定孩子,孩子就對生活和未來充滿希望;

民國才女林微因,中國近現代傑出的建築師、詩人和作家。

林徽因的祖父是林孝恂,進士出身,父親林長民畢業於日本早稻田大學,擅詩文,工書法,曾任北洋政府司法總長等職;

出生在書香門第的林微因童年並不幸福,她的母親不被丈夫重視,父親再娶後,她和母親基本上都是與她的祖父母居住在一起。母親經常在她面前抱怨,抱怨自己命不好也抱怨丈夫的不是。在母親陰影下長大的林徽因很受影響,在自己的童年總是三緘其口。提起她的母親,她說:“我自己的媽媽把我趕進了地獄,這搞得我筋疲力盡並深受傷害。”

童年時母親的抱怨,久久困擾著林徽因,即使她已經功成名就,也會沉溺於過去的不幸福中。讓她帶著一絲憂鬱的神韻。

父母的情緒,不僅決定著孩子此時是否快樂,還會深深影響孩子成年後的人生格調。

不抱怨,終於心懷美好,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改變與孩子的溝通方式,孩子才會更優秀,生活才會更美好。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一個刻板行為背後的一大串干預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