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傳統意義上的教育,通常以同年為一個單位來分級。一個班級裡的孩子,年齡相仿。
因為年齡相仿的孩子,認知能力也相仿,老師向孩子教授知識時,大家才能同時跟上老師的步伐,習得知識。
但這真的是我們最好的選擇嗎?
在歐美,尤其是德國、英國、美國等國,混齡班的普及率非常大,不僅0-6的幼兒有混齡班,個別學校甚至出現0-12歲的混齡編班。
在德國,譬如一個班裡,可能會有十歲的孩子,也可能會有三歲的孩子。
雖然看上去很難管理,但在混齡幼兒園,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活動時間也不同。但其實這樣的搭配也更好地分佈了老師的職責。
從入學的第一天起,混齡環境的優勢就已經顯現出來了。
傳統的入學模式,一個新班,所有孩子要在很短的時間內全部進入班級。
大家都沒上過幼兒園,從來沒有跟家人分開過。
三四十個孩子哭成一片,這畫面簡直都不敢想啊。
好不容易大家都平靜下來了,突然一個孩子小聲地念叨了一句「媽媽」,於是大家再次哭成一片……
所以混齡非但不是問題,反而具有一些得天獨厚的優勢。
緩解入學分離焦慮
面對想媽媽的新孩子,大孩子們會遞上紙巾,還會安慰他們:“不用怕,媽媽下午會來接你的。”
面對不願意進教室的孩子,大孩子會走出來告訴他們:“沒關係,哥哥(姐姐)帶你進去玩。”
想家的新孩子進入班級後,看到班級裡的其他孩子平和、快樂、專注地做著自己的事情。這種氛圍對他們來說也是一種正向的鼓勵。
避免競爭,專注自我
一個班級裡的孩子都是同齡人,就有了去競爭的藉口。
上學時,考試都是要排名次的,據說現在不讓排名次了,但前段時間聽一個朋友說起自己孩子上小學的情況——班主任會經常在家長群裡表揚某些同學表現得好,而這給其他的家長帶來了壓力。
家長的壓力,最後都會轉化到孩子身上去。
學校裡的競爭從未消失過,只是換湯不換藥而已。
有句話叫做「競爭意識會削弱競爭力」。
意思是,你越想贏別人,就越會去注重怎樣贏得競爭本身,而忽略了自身能力的發展。
相反,如果你不去管別人做得怎麼樣,只專注於自己,則能夠最大程度地發展自己的能力。這個時候,你自然能夠贏過別人。
一個六歲的孩子,他怎麼好意思去跟三歲的孩子比呢?真實的社會,有接受幫助,有提供幫助,有合作混齡環境最核心的好處,還在於它的真實性。
因為在真實的社會中,你不可能永遠只跟同齡人打交道。
混齡環境,並不是要模擬出真實的社會,而是說真實的社會本來就應該是這樣。
在3-6歲的三年迴圈中,小孩子會接受很多來自大孩子的幫助。但他們不僅僅是在接受幫助,他們也會去觀察大孩子所做的事情,向他們學習。
大孩子會經常向小孩子提供幫助,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的領導力在形成。另外,通過幫助小孩子,大孩子也鞏固了自己所掌握的知識和技能。
教會孩子交流、合作
當然了,混齡環境中孩子之間的互動並不僅限於大孩子幫小孩子、小孩子被大孩子幫助。孩子們也需要跟同齡人交流、合作。
最為關鍵的是,無論是接受(請求)幫助、提供幫助、還是合作,所有的行為都不是由成人來主導的,而是孩子自發的。
社交技巧的發展,就在這個小社會中形成了。未來的主人翁兒童之家,對於孩子們來說,是真正意義上的「家」。
在這裡,他們承擔起照顧彼此的責任,也承擔起照顧環境的責任。
他們在這裡學習、工作、生活。
他們是這個混齡小社會的主人,他們是自己身體和思想的主人。
在這裡生活的每一天,都幫助他們一步步邁向未來的那個自己,讓他們成為未來的主人翁。所以老師可能什麼都不用教,孩子們自己也跟著會了。
對於這種制度,家長們最擔心的莫過於霸凌的潛在威脅。
但事實證明,大孩子在混齡環境中有很多天然的機會鍛鍊領導力和照顧弱者,這對發展孩子的社交能力、情商和同理心都非常有幫助。小孩子也不自覺地跟隨大孩子的腳步,向大孩子看齊。
混齡班級就像一個小社會,低年級的“弱者”和高年級的“強者”要學會與彼此相處。在力量不均的人際交往中,如何利用自己的優勢和特點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是每個人的必修課,越早開始越好。
所以說,混齡班級恰好提供了這樣一個模擬真實社會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