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牛從小就很愛布娃娃一類的收集,也很會用碎布頭縫製東西,只要是每次出去,看到有賣布娃娃的地方,都要停下來看一會兒,然後跟媽媽撒嬌買下布娃娃。家裡更是堆積了一床頭,不知牛牛突發奇想還是心血來潮,把布娃娃的裙子要挨個剪下來,媽媽就很生氣的指責了一頓:“買布娃娃不要錢啊,真是敗家子一個。”牛牛根本聽不懂話裡的意思,只知道媽媽肯定生氣了,孩子是很敏感的。其實牛牛是想把裙子剪下來,自己縫個更大的裙子給娃娃穿,顯然小孩子單純和創造力的天性,媽媽也沒有懂,也沒有尊重。很多時候,父母是不懂孩子的,而一旦父母發威的時候,孩子並不知道自己哪裡錯了,只是覺得自己錯了。楊瑾老師說:“在一個家庭裡,孩子是最敏感,最脆弱的人。”因為他們看事情的角度不一樣,所以有了不同的判斷。
不同的位置不同的想法,孩子有自己的視角,作為父母,應該學會站在孩子的視角去看看,不一樣的世界。北歐的兒童研究者曾提出“要關注兒童的視角”,孩子的位置,有孩子的世界。
一、孩子有哪些自身考慮問題的視角?1、孩子有自己的願望。
在孩子的內心裡,他們會構造自己美好的願望和憧憬,有時你會發現孩子拿著畫筆在本子上畫出的凌亂的線條,父母表示看不懂,可事實上當你去問孩子,這是什麼時,孩子會一本正經的告訴你,這是小草、這是太陽、這是媽媽和爸爸。在孩子心裡,希望爸爸媽媽永遠生活在一起。也許父母覺得這就是個垃圾,會自作主張把它扔了,可是孩子看到後一定會哭的很傷心。
2、孩子有自己的喜好。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喜好,也許你看不懂但並不表示不存在。孩子的喜好也是真正切切的存在的,大人看到的是多面化,孩子看到的是單一面,比如特別簡單的一個例子,超市裡放了一排蘋果,有紅色的,有青色的,孩子就選那個青色的,他喜歡青色,你給他買那個紅色好吃的蘋果反而會恨你,即便大人知道青色的不好吃。這就是孩子的世界。
3、孩子有自己的感受體驗。
孩子的情緒和大人的情緒是不同的,在大人看來生氣的事情,在孩子看來就是很簡單了。帶孩子的都知道,別人家的孩子誰要是拍了一下自己孩子,父母就會特別生氣,事實上你回頭問孩子,孩子一點都沒有生氣,孩子只是覺得一起拍著玩有意思而已。更多時候父母會把成人的感官情緒感受轉移到孩子身上。
有一句話說:“當孩子情緒波動時,愚蠢的父母責備孩子,聰明的父母關愛孩子。”看問題的視角不同,處理的方式也就不同。愚蠢的父母形成了情緒條件反射,用責備對抗孩子情緒,聰明的父母知道情緒波動不是孩子的意思。
二、孩子考慮問題和家長有何不同?1、情緒不同。
在大人的情緒認識上,和孩子對情緒的認識是有差別的。孩子玩泥巴覺得很有趣,很開心,可是大人通常會認為把手臉和衣服弄髒了而生氣。其實孩子玩泥巴並不是他不知道乾淨,只是他想體驗泥巴帶來的樂趣而已。
2、認知不同。
其實大人的一些認知很多時候是帶著有色眼鏡的,沒有孩子的認知純粹。就拿路上遇見無家可歸的要飯的人,孩子會覺得老爺爺好可憐,可能會順手把自己手裡吃的就給出去了,可是大人常常覺得老人髒兮兮的,渾身散發難聞的味道,會阻止孩子和老爺爺接近,迅速離開。
3、價值不同。
大人對事物的價值更傾向於自我享受,比如:家裡花盆裡的花,大人看來這是用來欣賞的,不能摘掉破壞了花的美感;孩子會認為花這麼美,要摘掉一個拿去放在本子裡,壓成標本。
只有理解孩子,才能從孩子的視角看世界,這也就需要父母要學會移情式理解,達到和孩子的共情,了解孩子的想法。
三、父母如何理解孩子?1、尊重孩子。
懂得尊重自己的人,也會懂得尊重別人,這包括尊重自己的孩子在內。很多父母專制主義,不尊重孩子的人格,也不講家庭民主。這些都導致了孩子學習與人生的壞結果。所以父母只要尊重孩子不一樣的想法、感受等,才能從孩子的視角去觀察,才能更懂孩子。
2、好好說話。
很多父母看到孩子的不好的行為,就企圖用發脾氣制止。卻不知道給自己時間去了解孩子內心真實的想法和感受,用大小的視角去批評、指責孩子是愚蠢的,不但達不到目的還會適得其反。和孩子好好說話,才能達到溝通的效果,了解孩子的世界。
3、建立信任。
家長要善於細心的觀察孩子,從孩子的一舉一動和隻言片語中去發現孩子的世界,在觀察中和孩子建立起信任,這很關鍵,這樣才不會產生用大人的角度判斷孩子。
這個世界每個人之間的想法都不同,只有放下架子去理解了孩子的內心思想,和孩子合二為一,孩子的生活才有意義,教育才不會是紙上談兵。凡會學習者,學習得法,則事半功倍;凡不得法者,則事倍功半。教育也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