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家長身上的很多行為習慣,往往會給孩子帶來很多影響,也可以說父母的樣子,決定孩子的未來。你想讓孩子成為什麼樣子的人,首先自己要做好成為什麼樣子的。往往有這些行為的家長最容易誤導孩子的壞習慣。下面讓我們來看一下。

1.爭吵不迴避,做錯了事不道歉

曾經知乎上面有個熱門話題:夫妻吵架,孩子的感受是什麼?其中一個印象深刻的回答是“看到爸爸媽媽經常吵得面紅耳赤,甚至在我面前出手,這麼多年,我還是經常被父母吵架的夢給驚醒”。

在孩子面前,為了一點小事、瑣事爭吵不停,甚至出手,這是讓孩子感到最恐懼的事情了,他們恐懼的不是父母會離婚,而是自己的父母是不是不愛自己了。那麼會有人問,夫妻之間難道要在孩子面前和和睦睦的,相敬如賓?

不是的!兩個人在一起時間久了,難免會有吵架的時候,但是吵架過後要看兩個人的態度,是繼續冷戰還是好好道歉。跟孩子說明,爸媽吵架是兩個人溝通上出現的問題,但是這不會改變爸爸媽媽是愛你的。

2.花錢太大方,沒原則的溺愛

養孩子需要花錢嗎?答案是當然要花錢!物質是基礎,但是教育不單單只是砸錢那麼簡單的事。我們都想給孩子吃、穿、用最好的,上最好的學校,對孩子的要求是有求必應,結果很可能會把孩子慣一身毛病。因為孩子太容易得到的東西不懂得珍惜,更不會感恩,長時間會讓他們覺得這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湖南衛視《變形計》節目有位主人公他十分叛逆,在學校裡面經常頂撞老師,回到家後對著父母也沒有好臉色,還經常問父母要錢,一旦要不到甚至發脾氣。

其實孩子變成這個樣子,和父母有很多的關係,因為平時父母經常忙於工作,很少陪伴孩子,父母也是出於補償孩子的心理,開始瘋狂的溺愛,不停地塞錢給孩子,在孩子長大後,才發現已經為時已晚了。

有一本書叫《窮爸爸、富爸爸》中寫道:“所謂的成功,就是有時間照顧好自己的孩子”。如果只是在物質上對孩子的溺愛,這是父母對教育的一種逃避。

3.說話不把門,言行不一致

父母光說不做,對孩子的有著很不好的影響,當父母一邊告訴孩子怎麼做才是對的,一邊習慣性的呈現給孩子反面的行為,這樣長期下去和孩子無法建立正確的行為和準則,價值觀也就會出現混亂。

世界上有兩種父母,一種父母是孩子一輩子的榜樣,而另一種父母是讓孩子下定決心,長大後不要活成像父母一樣。你想成為哪一種呢?

4.總是喜歡和別人比,總是不滿意

幾乎80%以上的孩子,小時候都被“別人家的孩子”比過,小時候乖不乖,讀書時候比成績,長大後比較工作,結婚後比婚姻。而孩子內心深處都渴望著被父母理解認可,愛孩子作為家長應該愛他本來的樣子。

丹.格林伯格在《讓自己過上悲慘生活》一書中曾說:“如果真的想讓自己過上悲慘的生活,就去與他人做比較吧”。

5.對孩子總是不耐煩

很多父母雖然每天在孩子身邊,但是孩子卻感受不到父母的關心和愛戴。因為父母整天就知道躺在沙發上忙著刷朋友圈,看手機。父母在孩子身邊看手機的時候,孩子也會變得急躁不安,這很容易讓孩子產生忽略感,有的孩子會認為,自己在父母的眼中已經不重要了。

對於孩子來說,父母有效的陪伴真的不長,等孩子長大以後,有了自己的家庭後,就不再需要你的陪伴了,趁著孩子還小,就多陪陪他們吧。

一個優秀孩子的背後,一定會有更加優秀的父母,如果說孩子是一顆種子,那麼家庭就是成長的土壤。

83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孩子總是喜歡“撒謊”,誠信的培養需要從小做起,家長要做好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