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的兒子小寶非常好動,安安靜靜坐上10分鐘都十分困難。幼兒園的老師也不勝其煩,經常告狀說她家兒子難以管束。更頭痛的是,孩子明年就要上小學,老朋友覺得以兒子現在的狀態,進了小學一定是場大災難,但卻也沒有什麼好的辦法。
有一次,小Bora我家。我找了本故事書,讓他挑一個喜歡的,我給他講故事聽。果然,沒講兩分鐘,小寶的手就開始閒不住了,玩起我的衣服來。讀到五分鐘的時候,他已經跑到沙發上去了,拿起他媽的手機搗鼓起來。
我問他:“小寶,你不要聽故事了嗎?”
小寶搖搖頭。
我轉過臉來問朋友:“你在家裡也是這樣給他講故事的?”
朋友想了想,說:“一開始我也覺得這樣不太好,不讓他玩兒。但是後來發現孩子的語感很好,能一邊玩一邊聽故事。我覺得既然他都聽進去了,也就不要求他正兒八經地坐著聽了。”
原因找到了。孩子的專注力有時是被父母消滅的。
我遇到過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問題。在教育的過程中,我們常常把所有注意力都放在孩子的智力和技巧啟蒙上面。我們希望孩子認字、做算術、游泳、彈鋼琴,但只要孩子為我們呈現一個良好的結果,我們便會心滿意足。
但是,幼兒的啟蒙教育不是高考衝刺,更不是職業技能培訓,除了孩子技術的提高,我們更要關注的是孩子學習的過程和狀態。這才是孩子未來成功的關鍵。
就像小寶的媽媽,在親子閱讀的過程中,她始終在追求孩子聽懂故事這個結果。卻忽略了,這個階段的孩子是不應該同時做兩件事的——他們首先要學會專注地做完一件事,這才是孩子專注力的來源。
小寶在親子閱讀的過程中學到了知識,卻培養起了極壞的學習習慣。
01
家中的注意力殺手無處不在
其實注意力是天生的,野生動物遇到響動都會立刻警醒起來朝著響動發出的方向看。我們人類更是不例外,不用別人教我們天生就具備這個能力。除了極少部分天生就有行為能力缺陷的孩子以外,大部分孩子專注能力的差異,主要還是來自教養環境。
老朋友給我說起另一件事。小寶小的時候,他們夫妻兩工作忙,就把孩子託付給爺爺奶奶,而爺爺奶奶非常溺愛孩子。小寶到三歲的時候,奶奶還喂孩子吃飯。那時候小寶也不好好吃飯,常常一邊吃一邊玩,奶奶就拿著飯碗跟在孩子屁股後面。小寶玩累了,就往他嘴巴里塞一口。
以至於一直到小寶上幼兒園,他還沒有學會基本的用餐禮儀。
我想有的時候,我們對於孩子真的是焦慮過度了。我們常常為孩子操各種心,甚至恨不得幫他們包辦一切。但無形中,卻剝奪了孩子自己成長的機會。也謀殺了孩子的專注力。
記得有一次帶孩子去參加一個繪畫公開課。旁邊有個媽媽陪一個小女孩畫畫。
小女孩剛開啟畫紙,媽媽就開始在一旁嘮叨:“寶寶,你今天準備畫什麼呀。”
“我要畫一棵大樹。”然後小女孩拿了一支紅色的彩筆。
“哎呀,寶寶,樹幹是棕色的,樹葉是綠色的。你拿紅色的做什麼呀?”
“我要先畫個太陽。”
小女孩剛畫完一個太陽,媽媽又開始說:“寶寶,讓媽媽摸摸有沒有出汗。哎呀,有點熱了,先把外衣脫下來。”
等小女孩畫完樹幹,媽媽又來了:“寶寶,口渴不渴,喝點水吧。”孩子搖搖頭表示不喝,媽媽不高興了:“你都一天沒喝水了,這樣對身體不好。先來喝一口。”說著把水送到孩子嘴邊,小女孩情願地喝了一口。
在孩子作畫的半個多小時裡面,這位媽媽的聲音幾乎沒有中斷過。
“寶寶你畫得真好看!”
“寶寶,你現在畫的是什麼呀?”
“寶寶,這個顏色不好看!”
……
每一次媽媽聲音的出現,都是對孩子注意力的一次干擾。干擾越多,孩子越無法集中注意力。長此以往,孩子能夠培養起專注力那那才是奇蹟。其實,我明白,這位媽媽的所有行為都是出於對於孩子的愛,但是這愛,卻毀了孩子的好習慣。
02
很多時候,袖手旁觀才是真正的愛
記得有一次去幼兒園接孩子,大班和中班的孩子要早十五分鐘放學。一個媽媽領著一個男孩出來的時候,我發現孩子的鞋帶散了。孩子自己也發現了:“媽媽,我的鞋帶散了。”
“昨天教過你了,你還記得怎麼系嗎?”
“嗯,我自己試試。”
說著,孩子自己開始擺弄起來。不過,顯然還很生疏,老是弄錯,過了五分鐘還沒繫好。這個媽媽真是好耐性,換做別人早就上去幫孩子了。這個媽媽卻在旁邊一聲不吭,只在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做一下指導。
孩子也很專注,翻來覆去嘗試,一點沒有急躁的樣子。一直到小班的孩子快放學的時候,小男孩才歪歪扭扭地把鞋帶繫好。媽媽說了一聲真棒,就開開心心地牽著孩子走了。
有時候,培養孩子的專注力,考驗的卻是大人的心性。
以前有一位專家向我介紹過一個培養孩子專注力的小遊戲:拿一大把各種顏色的豆子或者珠子,紅的、綠的、黃的,先讓孩子把紅色的挑出來,再換綠色的、黃色的。從一歲半開始可以開始讓孩子玩這個遊戲,很多孩子快到兩歲的時候,就已經可以集中注意力半個小時以上了。
但是,這個專家告訴我,大部分父母堅持陪孩子玩一個月就放棄了,能堅持三個月以上的只是鳳毛麟角。很多時候,我們不是輸給了孩子的專注力,而是輸給了自己的堅持。
因此,培養孩子的注意力,說起來不難,做起來不易。環境塑造孩子的性格。讓我們做父母的,從少一點嘮叨,少一點包辦開始吧。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