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印件出問題要修改原件,孩子犯錯,家長要審思自己教育是否到位
從出生到長大,學習成長的不止是孩子,還有爸爸和媽媽。新出生寶寶到底應該吃多少?這個問題很多家長沒有弄明白,寶寶剛出生,這個時候很多產婦的乳汁不會那麼快分泌,或者分泌量非常少,這個時候,媽媽總是擔心餓著寶寶,尤其是奶奶等老人家,很容易焦慮,寶寶一旦哭,就認為是寶寶餓,急於補充奶粉,可以適當補充奶粉,但是也不要用奶瓶,用嬰兒勺子喂,以免寶寶產生奶瓶依賴,不願意吸媽媽的乳房,另外媽媽們也一定要休息好,休息好非常利於產奶。
普遍家長對孩子都缺乏耐心, 孩子處在一個對外界認知的過程, 所以家長在對於孩子的提問的時候, 要耐心講解.,雖然你說的很多他都不懂,,但是這個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隨著時間的積累以及經驗,孩子自然就慢慢懂了,不要因為孩子小就不跟他解釋為什麼。小月齡新生兒時期的簡單身體反射,6-9個月的大運動發現,1歲時的智商測試,長期在進行的語言、社交、精細運動和認知發育的評估等,現在的父母多數是獨生子女過來,無法敏銳地發現孩子的異常,也對真正科學的養育一無所知,這個時候,還能聽聽醫生一些實用的養育建議。
心理健康,傳統父母多認為精神嚴重不正常才是心裡不健康,殊不知,那些兒童抑鬱症卻被他們稱為不愛說話的乖孩子,兒童心理受到的影響大多來源於父母,父母的教育方式佔很大的比例。如果孩子做錯了某件事情, 只要事情不關乎安全或者其它特別嚴重的錯誤, 家長都沒必要對孩子吼. 如果僅僅因為小錯誤而加以嚴厲責備, 只會讓孩子越來越變得做事謹小慎微,而缺乏了大膽敢闖的勇氣沒錯,想改變孩子首先得改變自己,父母的一舉一動孩子都會記在腦子裡,裝是沒用的,孩子會把你看穿,而打孩子更是無能的表現,自己沒法用道理說服孩子,只好用拳頭說話,以理服人的前提是自己明事理,很多成年人自己都拎不清。
嬰兒的精神氣質是先天遺傳的,他們並不是一張白紙,要多去觀察了解他們的先天氣質,根據氣質的不同來形成相匹配教育方式,幾個月大的時候孩子,不管看見什麼,都往嘴裡塞,零食經常一拆好幾包,這個吃一口,那個吃一口,但其實這只是他們的口欲期,嬰兒是通過嘴巴來探索世界的,在孩子一歲左右時,要注意引導孩子識別一些新事物,並去體驗一些新,讓他們對一些新的東西保持興趣,而不要在新環境下感到害怕和焦慮,兩歲時,在恰當的時候訓練孩子入廁,對待孩子的大小便不要過於嚴厲,也不要放任自流,否則對孩子的性格和身心健康都會產生影響,可以用遊戲的方式進行引導。
孩子的求知慾在這個過程比較旺盛, 所以家長對於孩子的任何提問任何回答都要給予肯定, 讓他能不斷的激發興趣,很多家長對於孩子要求特別多, 很小就要求被多少詩詞,學會數數等等這些刻板的教學,如果要求多了,只會讓孩子厭倦,0-3歲是開發智力以及思維的最好階段,所以家長真沒必要要求孩子過得這麼累, 所謂寓教於樂, 就是我們不能刻板刻意的去教些死板的東西, 應該把知識融入玩耍的過程中,不要羨慕別人的孩子會被多少詩詞,會寫多少個數字, 因為這些東西對於孩子來說起不到任何開發作用。
一定要記住,孩子會長大、會學會更多東西、會改變的,孩子現在不會用湯匙吃飯,不要緊,以後能學會的,現在玩口水,不要緊,以後不會玩的,現在還走不穩,不要緊,以後會走穩的,只要是和技能有關的東西,尤其是和生存技能有關的東西,他們都能學會的,孩子的玩具不求多,要看重它的品質還有益處,像是能夠鍛鍊到孩子的動手能力、益智效果的、培養專注力,如拼圖、積木、串珠、橡皮泥、樂器、皮球等等。
孩子不是從父母的大道理中學習的,而是從父母的言行舉止中模仿的,記得一位教育專家舉例子,影印件出現錯誤該怎麼修改,當然是改原件,孩子身上的問題幾乎都可以在父母的身上找到根源。父母是孩子的榜樣,也不要把孩子捆綁住孩子父母的下半生,我感覺成為朋友或者類似同行者更好,孩子有孩子的人生,所謂育兒,就是做更好的自己,和子女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