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過小區,遇到鄰居家的寶寶在嬰兒車裡大哭,寶媽剛要去抱,卻被身邊的阿姨攔住:“孩子哭了不要立即抱,等孩子不哭才抱,這樣可以鍛鍊孩子的獨立性,以後不會經常哭鬧”;
而寶媽則認為:“孩子這麼小,要趕緊抱起來哄哄,看看是不是尿不溼沒粘好……”。
這種情況,相信寶爸寶媽們都經歷過,當孩子哭鬧的時候,我們究竟應該怎麼辦才好?
針對這一現象,美國的心理學家約翰·華生提出“哭了不抱,不哭就抱”的哭聲免疫法。這種方法改變了美國兒童的養育實踐,整整一代兒童,包括他自己的孩子都在這種養育方式中長大。
這種方法因為見效快,讓媽媽省心省力而備受寶媽們的青睞,而隨之而來的問題也隨著孩子的成長而漸漸凸顯出來。
被哭聲免疫法修整長大的孩子,後來輕則睡眠淺、缺乏安全感、觸覺敏感、與家人的關係冷淡,重則影響孩子的性格和人格發展。即使是創始者約翰·華生的兩個孩子也因為缺愛、感情無法溝通而多次自殺,聽起來真的有點諷刺,不免讓正在堅持哭聲免疫法的家長有點後怕。
難道這種教育方式真的一點都可不取嗎?其實不是,只是需要注意適用這種方法的年齡段。
兩歲之前
重在給予孩子足夠的安全感
心理學家埃裡克森認為,想讓孩子有個積極樂觀的性格,在嬰兒早期要給足孩子安全感,因此0-1歲是寶寶形成安全感和良好觸覺能力、懂得愛的關鍵階段。
在兩歲之前,孩子還不會用語言準確描述自己的感受,哭是他與外界溝通的唯一手段。
當孩子哭的時候,家長應該儘快抱起來,這樣才能給孩子最大的安全感。
嬰幼兒時期經常得到父母愛撫、擁抱的孩子,長大後不但不會過度依賴父母,反而會有更健康的心理狀態,更強的社交能力。
兩歲之後
可以適度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兩歲以後的孩子對父母的依賴減少,這是自我意識覺醒的表現。除了不舒服、餓肚子等原因之外,有時候會出現無端哭鬧。
這時,我們已經和孩子建立了信任,所以當孩子哭鬧的時候,首先排除確實不舒服的原因,如果是無端哭鬧,我們可以適當晾他們一會,但是晾的時候需要有底線,那就是不能離開孩子的視線。
如果無法分辨出孩子哭鬧的原因,心理學家卡蘿拉·舒斯特認為:孩子哭的時候,最先需要處理的是家長自己的情緒。不要對孩子說:不準哭,再哭不要你了。
你要做的是走到孩子身邊,抱抱他,用行動告訴他:無論發生什麼,爸爸媽媽都會愛你。當孩子慢慢停止哭泣,就可以和孩子聊聊哭泣的原因。這樣既可以更加了解孩子的需求,也能為以後他們獨立解決問題做好鋪墊。
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不要讓“一刀切”的教育方式造成孩子安全感的缺失,進而影響孩子的一輩子。走近自己的孩子,從了解孩子的心聲開始,從讀懂孩子的哭鬧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