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刷微博,看到這麼一則訊息,俄羅斯的一名25歲的保姆,由於2歲的孩子哭鬧情緒受了影響,便將50g食鹽混合在粥裡強行給孩子喂下,最終導致兒童毒發身亡。該保姆被認定蓄意謀殺,判處14年監禁。
很多老人在這方面也都存在一定的誤區,其中流傳最廣的一種說法便是“孩子不吃鹽沒力氣”,我身邊很多人也都這樣認為,包括我婆婆。
在小錦鯉4個月大的時候她就要給孩子喂鹽,不過好再讓我制止了,我說明了原委之後,婆婆也很通情達理,再就沒堅持。
女兒8個月大的時候某次和丈夫的朋友們聚會,做東的也是好心,特意點了一道有鹽有醬油的雞蛋羹,讓我餵給孩子吃,我當時就拒絕了,“孩子一歲前不能吃鹽。”氣氛一度十分尷尬。
隨著這幾年網路的發達普及,人們的認知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年輕家長在給孩子飲食新增食鹽這件事情上也小心謹慎了很多。
不過大部分寶媽還是一知半解,也存在許多的誤區,下面咱們就來好好了解了解“鹽”到底是怎麼回事,給孩子新增鹽應該怎麼加。
鹽分每日攝入的推薦量是多少?我們都知道,我們成年人鹽分攝入過多會大幅提升高血壓的風險,對於小孩子來講,危險更甚。嬰幼兒由於五臟六腑各個器官都未發育成熟,過量的鹽分攝入會大幅增加腎臟的負擔。
所以,對於不同的年齡段,鹽分每日攝入的推薦量也略有不同。
根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中的建議,不同年齡段每日鹽分攝入推薦量如下
6個月以內,鹽分每日攝入推薦量<0.4g,此時的鹽分基本從母乳或者配方奶中攝取;
7個月-1歲,鹽分每日攝入推薦量在0.9g-1.8g之間;
2歲-4歲 ,鹽分每日攝入推薦量<3g;
4歲-7歲 ,鹽分每日攝入推薦量<4g;7
歲-65歲 ,鹽分每日攝入推薦量<6g;
65歲以上 ,鹽分每日攝入推薦量<5g。
值得注意的是,這裡的鹽分攝入量不僅僅是指額外的新增量,還要注意食物中自帶的“隱形鹽分”。
這時候有的家長可能會問了,那我給孩子做飯按照上面的標準新增鹽分是不是可以了?
當然不行,這麼做幾乎肯定會超標,原因就是我剛才提到的不能忽略食物中的“隱形鹽分”。
我們常見的很多食物其實都自帶很高的鹽分,大約有這麼幾類1、調味品
除去食鹽本身外,還有不少調味品自帶鹽分,比如雞精(100g雞精所含鹽分在48g左右)、味精(100g味精所含鹽分在21g左右)以及各種醬油包括生抽、老抽、調味醬油等等。
2、肉類&魚類加工製品
比如午餐肉,100g午餐肉含鹽分1.5g左右,幹鮑魚,100g幹鮑魚含鹽分在6g左右。
3、零食
常見的零食大多自帶鹽分,比如甘草杏(100g的甘草杏含鹽量在6.5g左右)、鹹味餅乾(100g鹹味餅乾含鹽量在1.8g左右)、薯片&薯條(每100g含鹽量在1.3g左右,有些薯條可能會更高)等等。
因此,家長在控制孩子每日鹽分的攝取量時,還應充分考慮上述食物中的含鹽量。
吃起來不鹹就是沒有鹽嗎?當然不是!嚐起來不鹹≠沒有鹽!很多食物其實鹽分並不低,但因為別的調味品比如糖分的新增把鹽分的鹹味遮蔽住了,自然也就嘗不出鹹味了。例如蛋糕、餅乾、甚至麵條等等。
只要一不留神很可能就會鹽分攝入超標。所以,不管是成人還是孩子,在吃東西的時候或者在購買食品之前,一定要詳細看清楚食物的成分。
不過,我們在看配料的時候往往不會看到有寫鹽分有多少,只會看到“鈉”的含量,我們該怎麼換算成鹽分含量呢?
牢記這個公式:1g鈉=2.5g鹽,1g鹽=400mg鈉,千萬記得看食物的配料表。
最後和大家分享幾個關於鹽的常見誤區1、孩子不吃鹽影響孩子學走路?
闢謠:孩子走路早晚和孩子的身體發育有關係,和一歲前不吃鹽沒關係!如果醫生判斷是孩子走路晚是因為肌力低或者肌張力的問題,那更不是不吃鹽的問題。
2、孩子不吃鹽會缺碘得大脖子病?
闢謠:嬰幼兒1歲之前從母乳或者配方奶中攝入的碘含量完全可以滿足孩子的日常需求,並且孩子6個月後開始吃輔食也會攝入一定的碘,1歲前擔心孩子不吃鹽缺碘完全沒必要。
3、海鹽比加工食鹽含鈉少,因此更好?
闢謠:實際上海鹽和加工食鹽的含鈉量均為40%左右,並無差異,因此沒有好壞之說。
另外,蕾切爾•約翰遜博士表示,雖然海鹽富含鎂、鉀和鈣等微量元素,但是這些營養素也可通過其他食物獲得。
4、吃鹽越少越健康?
鹽分攝入太多確實對身體會產生不良影響,不過絲毫不攝入鹽分依然對健康不利,除去一歲前的小孩子不算,之後隨著年齡增長,還是要適當攝入鹽分的。
通過食鹽攝入,人體會攝如足夠的鈉,這樣有益於維持身體的體液平衡,以及有助於神經和肌肉的健康。
總結一下,幼兒新增輔食不需要加鹽,應保持原味;各個年齡段的每日推薦攝入量時刻牢記;注意食物中所含的隱形鹽分;購買食物注意檢視配料表並做好換算。
給孩子準備原味輔食不僅是為了健康,一定程度上也能降低孩子出現挑食、偏食的機率,並且口味清淡不僅要從孩子做起,家長也應該積極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