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要吃飯,我要吃肯德基,嗚嗚哇哇......”
“好,不哭了,只要你不哭,我們就去吃肯德基......”
生活中這種情形基本每天都在上演,孩子一哭鬧,他想要的一切都滿足.天上的星星我也摘給你!
“肯德基、星星....”作為孩子停止哭泣的工具,這就是“賄賂”.
賄賂有兩種情況。
一是在正確行為發生以前就給獎勵。
經典語句:“那就看一集,看完馬上去做作業,好嗎?”
二是在問題行為發生後,為了制止問題行為而承諾給獎勵。
經典語句:“不哭了不哭了,媽媽給你買!”
賄賂為什麼可怕?
從父母的角度看,賄賂削弱了父母的權威性。
看了一集動畫片,收不住,想再看一集,這是人類的天性。
然而扼殺天性中的懶惰與自私,是父母的責任。
當父母放棄了“先苦後甜”的原則,而放任孩子時,孩子並不會感激父母,他只會更崇尚享樂;
當父母為了解決一時的鬧心而妥協時,孩子知道主動權在他手裡,他能用賣萌或大哭控制父母,得到自己想要的。
從人格塑造的角度看,賄賂扭曲了承諾的意義。
承諾本該是通過對未來的憧憬而做出對當下行為的約束,它能增強我們的責任感與自我管理。
無論是孩子承諾“看完動畫片後就寫作業”,還是媽媽承諾“不哭了就買”,都將承諾的效用即時化,讓它成為變現的工具,彷彿承諾就是為了在當下得到某種東西。
賄賂和強化的區別在哪裡?
給予獎勵的時間點
同樣是給老師送禮,如果是在孩子畢業以後送,那一定是單純地對老師的付出表達感謝;如果是在孩子入學以前送,就有賄賂的意思。
在正確行為之前給予的獎勵都是賄賂,那麼在正確行為之前的承諾也是賄賂呢?
不是。
●假設老闆說:“你這個月要是每天都按時來,月底發200的全勤獎。”
這不是賄賂,而是一份口頭合同。
老闆通過強調正確行為後的強化物,調動員工的積極性。
●假設老闆在月初給員工先發了200,再說:“這個月別遲到哈。”
這就是賄賂。
2. 承諾獎勵的原因
在問題行為發生後的承諾是為了停止問題行為。
在沒有問題行為時的承諾是為了激發正確行為。
有網友總結的好:
賄賂是為了行賄者好,而強化是為了接受者好。
如果你是在為了自己的面子、為了自己的省心省力、為了自己的清靜,那你可能會做出不利於孩子的決定哦。
並不是所有“你如果…,我就…”的話語都是錯的,當然我們有更好的表達方式。
例如:
“你把菜端到廚房去,然後我們開飯。”
“作業做完了嗎?做完了好出去玩。”
“先把玩具收好,再去吃零食。”
我們從概念上探討“賄賂”到底是什麼。
白皮書上是沒有這個定義的,因為它的本質太簡單了,無法和強化相提並論。
賄賂就是強化的一種,只不過它強化的是問題行為。
強化(Reinforce)和懲罰(Punish)都是在行為的未來發生頻率改變之後,對該變化過程的統稱。
也就是說,不知道未來的變化,我們根本不能定義一個東西是強化物(Reinforcer)還是懲罰物(Punisher)。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在記錄行為的三要素是ABC而不是ABR/ABP。
如果在未來行為的發生頻率下降,那麼緊跟這個行為的後果就是懲罰物。
比如說一個學生很勤奮,每次超額完成作業,老師都不斷表揚、以資鼓勵。
然而正在叛逆期的同學們非常鄙視“老師的寵兒”,這個學生便刻意怠慢,開始少做作業或不做。
這種情況下,老師的表揚是懲罰物,而不是強化物。
為什麼說賄賂是強化的一種?
孩子告訴媽媽想吃冰淇淋,媽媽不買。
孩子生氣躺地上,媽媽哄他:“快起來,媽媽給你買。”
那麼下次孩子再想吃冰淇淋,就不會好好告訴媽媽,而是直接往地上躺。
躺地板的行為增多,說明得到了強化。
所以說,父母們一定要堅守底線。
你哭任你哭,服軟算我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