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在孩子成長的不同年齡階段,會出現不同的叛逆行為。

如果家長能夠理解孩子這些行為背後,隱藏的心理需求,也許很多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

每個孩子成年前會經歷3次叛逆期。如果家長沒有引導好,會讓孩子的性格發展埋下隱患。

3次叛逆期

2-3歲 寶寶叛逆期

6-8歲 兒童叛逆期

14-16歲 青春叛逆期

這三個叛逆期的共同點:孩子自我意識和獨立意識不斷髮展,渴望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

今天主要聊聊孩子的第一叛逆期。

孩子的第一個叛逆期出現在2-3歲:從嬰兒過渡到幼兒的階段。

關於2歲的孩子的特徵,美國兒科學會(AAP)這樣總結:

不斷意識到自我的存在;

認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

開始出現挑釁行為;

要求每個人都按照他的想法思考;

無法透過道理來溝通。

2歲左右孩子的世界裡:事情沒有對或錯,只有別人說的和自己說的。

為了證明自己是對的,孩子會極力否認其他人的話。

2-3歲孩子的“叛逆期”特徵如下:

1. 經常把“我的”掛嘴邊

當孩子不再喜歡跟別人分享東西,想獨自擁有的時候,就進入了物權敏感期

家長不能因為孩子出現這個變化,就給孩子貼上“自私”的標籤。

這時父母不要強迫孩子必須分享,要尊重孩子的物權意識。

“第一反抗期”的孩子是屬於單向思維。

無論父母怎麼苦口婆心的勸導,孩子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不再任由父母“擺佈”。

2.開始有秩序感——秩序敏感期

這個時期的孩子,對自己和周圍的事物有著苛刻的要求。

如果秩序感被打破,孩子就會情緒爆發。這時孩子就是進入了秩序敏感期

比如:他玩的玩具父母不能動,動了就要跟你拼命!

在《兒童行為心理學》中,曾提到兒童秩序敏感期三個階段的表現:

① 他會因為秩序被破壞就大聲哭鬧,秩序被恢復就表現平靜。

② 他會為了維護秩序而對父母說“不”。

2歲左右的孩子,大腦功能沒有發育成熟,想法多,什麼事情都想去嘗試和證明自己。

如果孩子做不好,產生了挫敗感,就會發脾氣,哭鬧。

孩子情緒崩潰時,只能透過哭鬧來宣洩心中的不滿。家長需要做的就是安撫孩子的情緒,而不是斥責孩子。

如果家長不瞭解這個年齡段孩子的心理特徵,孩子的這種正常行為就成了家長眼中的“無理取鬧”。

3.不知道如何表達自己的想法

這個階段的孩子正處於語言發展的階段。具備一定的思維,卻沒有掌握一定的詞彙量,無法準確描述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

如果家長缺乏耐心,不瞭解孩子發展的心理特徵,會曲解孩子內心的真正意圖。

4.會和父母唱反調

這時的孩子有一種:越不讓他幹什麼越想幹什麼的心理。

比如:當父母提醒孩子不要觸碰插座,會觸電。可孩子偏不聽,時不時就想用小手去抓。

記得有一期綜藝節目是演員梅婷獨自在家帶孩子。

她在廚房忙著做飯,看到女兒站在餐廳的椅子上玩耍,提醒孩子不要這樣做,很危險。

孩子還是照樣在椅子上玩,結果一不小心摔到地上,哇哇大哭。

孩子在自我意識和獨立意識增強的時期,他們只想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做,不會聽從父母的勸告。

孩子有時想嘗試某些事,其實並不是他們自己真正很喜歡,而是因為一件事越是被禁止,才越好奇,想一探究竟。

一個網友分享自己小時候的經歷:

自己小時候父母不讓看電視,但是他們越不讓她看,她就會偷著看。當父母在家的時候,她會剋制,當父母不在家或者是在睡覺的時候,她就會瘋狂地看。

如果家長不理解孩子的心理特徵,強制的控制和干預孩子的思想和行為,就容易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

2-3歲的孩子,心裡沒有形成“規矩”意識,呈現出的是最原始反應。

父母如何應對2-3歲孩子的反叛期呢?

1. 接納理解孩子

首先父母要調整心態,理解孩子並非是故意跟大人做對,挑戰家長的權威。這只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個心理表現。

一些父母習慣用簡單粗暴的給孩子下命令。孩子在耳濡目染下,也會模仿家長的情緒和行為。

就像家長如果經常用大喊大叫的方式和孩子交流,孩子慢慢也會用這種方式迴應父母和身邊人。

當父母想讓孩子做什麼事情時,可以用語氣平和的姿態和孩子交流,耐心引導孩子怎麼去做。

如果遇到孩子哭鬧,父母按照下面的方式安撫只會適得其反:

“這有啥大不了的,別哭了!”

“丟了再買一個不就行了。”

“哭什麼哭,就知道哭。”

父母自身需要調整心態和教育方式,不用打壓,強迫的方式逼迫孩子順從。

2.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兩歲左右的孩子已經開始形成自我意識。

他們想按照自己的意願去行動,想自己做主,想去自己想去的地方,父母不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要求和命令孩子。

在允許的空間內:鼓勵孩子探索,自己做決定,自己動手。

比如,可以讓孩子自己選擇穿什麼衣服,吃什麼飯,自己動手吃飯穿衣。慢慢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3.堅持底線,讓孩子自主選擇

有的家庭崇尚民主教育,凡事都和孩子商量。

但這個方法用在2-3歲的孩子身上,反而不合適。

這個年紀的孩子,心裡不知道什麼叫民主。如果家長和孩子商量,那孩子就會迴應不!

但是如果家長給孩子2個選項,讓孩子自己“二選一”,結果會大不一樣。

比如帶孩子出去玩,可以這樣跟孩子說:“寶寶,今天去公園玩,你要穿紅色的衣服還是黃色的衣服呀?”

適當讓孩子做選擇,孩子會感受到一種被尊重、自己做主的感覺,更利於培養孩子的自主性。

對於原則性的事情,家長還是要堅守底線。

當孩子因為自己的某種要求或願望沒有得到滿足,而哭鬧不止時,家長千萬不能一時心軟而繳械投降。

父母要溫柔而堅定地堅持自己的原則,不要對孩子的無理取鬧給予積極迴應。

比如逛商場,孩子看見一個玩具後非買不可,而家裡已經有個類似的玩具。

如果你說不買,他就撒潑打滾,用撕心裂肺的哭喊來抗議,心軟的父母可能就無奈的買了。

面對孩子提出不合理要求時,父母不應該遷就,而是要告訴他:不合理的要求,我不會滿足你,只有你確實需要,我才會滿足你。

一旦讓孩子在自己哭鬧和大人滿足要求之間建立關聯,孩子認為只要哭鬧可以達成目的。

那麼哭鬧就成了孩子獲取自我需求的一種手段。

給孩子設定底線,讓孩子懂得規則。是每個家長都應該有的意識。

一味的溺愛和無底線的滿足孩子,只會讓孩子養成不好的習慣,“慣子如殺子”。

4.鼓勵孩子正確表達自己的情緒

面對2-3歲孩子陰晴不定的情緒變化,如亂髮脾氣,亂扔玩具、咬人、打人或對爸爸媽媽的語言攻擊等行為。

家長首先需要穩定自己的情緒,要明白孩子情緒失控,並不是他們真實的想法。

父母需要幫助孩子化解負面情緒,正確引導孩子表達自己的情感。

很多時候孩子哭鬧,是表達不出來自己的真實想法急哭的!

家長要做的就是適時給孩子一些引導和提示,幫助孩子表達自己的內心想法。

育兒沒有捷徑,與各位父母共勉!

10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你後悔成為母親嗎?”早知道當媽這麼難,我連婚都不想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