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一個成年人來說,"忍耐"是種混跡於社會中不可缺乏的品質,俗話說得好"忍一時風平浪靜",學會忍耐對於一個人來說無論是在何種境地,都會有著不小的幫助,而在教育孩子一事上也是如此。
當下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下,多數城市的生活節奏也因此變快,人們在享受著大城市繁華的同時也揹負著龐大的生活壓力,為人父母的在壓力中更是"苦不堪言",很多時候面對工作、生活的壓力,有氣無處使的家長,面對家中的孩子總是不懂得"忍耐",將所有的壞脾氣給予了自己最愛的人,對於孩子時常表現出一副零容忍的態度,而這不僅不利於雙方親子關係,更是對孩子的成長有著巨大的影響。
寶媽做到這三"忍",教育出的孩子越自律而關於教育子女上的"忍耐",因育兒理念而備受大眾認可的李玫瑾教授就曾說過這麼一番話:如果家中孩子在12歲以上,那麼家長就需要懂得如何"示弱"。
如今其實仍有很多家長用"打是親罵是愛"為藉口,動不動對孩子實施"愛的教育",而這麼做對孩子的成長有著諸多的傷害,對此李玫瑾教授坦言:寶媽要是在這3件事上越能"忍",之後教育出來的孩子也會因此變得愈發優秀。
那麼李玫瑾教授口中的3件事是哪3件呢?第一件:忍住不幫當代年輕的家長們不難發現,日本的小學生生活都極其的自律,他們會自己穿衣、吃飯、上學,還會幫忙做家務,當然、我們拋開兩國之間存在的文化差異和教育大背景不談,他們的自律都與其父母的正確教育有著不小的關係。
在我國,多數家長因為疼惜孩子,哪怕在孩子具備動手能力的時候依然幫著孩子穿衣、穿襪、拿書包、甚至是餵飯,然而也正是因為這種種予以孩子的"幫助",讓孩子養成了習慣,惰性產生後孩子將會變得愈發懶惰,自主動手能力也無法因此得到鍛鍊,而日本的家長則是會予以孩子引導,卻不動手幫助孩子,讓孩子一步步自我嘗試,直至成功。
由此我們也可看出,想要讓孩子成為一名自律且動手能力強的人,那麼首先家長們要忍住不幫孩子,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得到更好的鍛鍊,而不是凡事都過度依賴父母。
第二件:忍住不催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不少寶媽做過最多的一件事想必就是催促了,每日催促孩子吃飯、寫作業、上學、睡覺,這些催促一開始會起到一些效果,可隨著時間的推移,寶媽們不難發現,孩子好像變得愈發的"賴"了,怎麼催促也不聽,直到發脾氣之後他們才有所動靜。
其實孩子之所以會這樣正因為寶媽的頻繁催促,使得孩子愈發磨蹭,從而慢慢出現拖延症,被催促時更是有可能在內心想著"媽媽再催一次我再做"。
無效且頻繁的催促只會讓孩子覺得煩躁,那麼怎樣才能讓孩子變得更好呢?適當的懲罰亦或是完全不催促,讓孩子自己懂得拖延的後果,只有懂得後果的嚴重性孩子才會因此對一件事感到重視,適當的提醒、引導反而比催促更有效果。
第三件:忍住脾氣家長們不妨回想一下,當發現自家孩子犯錯亦或是不聽話時,是不是總有著控制不住脾氣朝孩子大聲吼的時候。不得不說,大吼在教育孩子,糾正孩子的行為這一方面確實能起到一個臨時性的效果,但這並不是教育孩子的長久之計。
家長們可能不瞭解大吼對於孩子的傷害,此前哈佛大學的一位副教授就組合團隊進行了一次相關的研究調查,長期受到父母大吼的孩子,成長之後智力方面明顯會弱於同齡人,此外孩子的性格方面也會因此變得愈發負面,甚至還會衍生出較為嚴重的暴力傾向。
所以說,適當的管控自身情緒很是重要,在面對孩子的錯誤時,良性的溝通更能對孩子起到一個良好的教育作用,一時的情緒宣洩只會將一場雙向的教育變成一場家長單方面的輸出。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家長們只要做到這三"忍",其實已經算是成功了一半,接下來適當的培養孩子的逆商、和情商,就能讓孩子在長大之後更容易成才,逆商能夠使得孩子在面對逆境時有著更好的應對方法,面對困難時有著更好的心態,而情商則是能讓孩子在社交的過程中更加的遊刃有餘,當一個孩子具備自律、較強的動手能力、良好的情商、逆商時,將來他步入社會,想不成才都難。
最後,若是這篇文章對家長們有所啟發,家長不妨將其分享給更多有需要的人,同時芸媽會每天更新諸多的育兒知識,有興趣的家長可以點波關注予以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