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前幾天回到家,看到兒子正一本正經的坐在沙發上,扒著自己的衣服,小手往肚子那裡摸來摸去的。走進一看,果然和我想得一樣,這小夥子在扣肚臍呢!

說起摳肚臍眼兒,想必我們這代人都是一樣在父母的制止聲中長大的:不許摳,摳了會肚子疼!

那麼事實真的如此嗎?為什麼幾乎每個小朋友都喜歡對“肚臍眼”這個東西充滿好奇呢?

為什麼小朋友都愛摳肚臍眼?

對於長在自己身體上的東西,寶寶們都會有探索欲,加上肚臍眼的形狀又比較器官,於是很多寶寶都會對它充滿好奇心。

而寶寶會摳肚臍,主要有以下這幾種情況:

1.愛乾淨,看到肚臍眼裡有黑黑的東西,就想要把它摳出來。

2.扣肚臍在某種意義上和擠痘痘、掰關節一樣,都讓人有種莫名的快感。當寶寶用手摳肚臍,迷走神經受到刺激產生興奮,這種感覺類似於撓胳肢窩讓我們興奮一樣讓人忍不住。

3.發炎了出現瘙癢,寶寶控制不住。

肚臍眼連的是腸子嗎?

我們經常說:“肚臍不能摳,不然腸子會爛掉。”那麼肚臍連線的真的是腸子嗎?

其實肚臍和消化道一點關係都沒有,它原本只是胎兒連線胎盤的臍帶,在孕婦孕期,臍帶為腹中胎兒傳輸營養和排洩廢物。而當寶寶出生後,醫生剪斷臍帶,留下的部分則變成了肚臍。

所以從本質上來說,肚臍其實是一道疤痕,直徑在1-2cm左右。

為什麼每個人肚臍長得都不一樣?

經常有這樣的說法:肚臍眼的形狀是取決於產科醫生給臍帶打結的方式,跟醫生的手法有關。事實真的如此嗎?

其實,產科的同事在第一次聽到這個說法後,就向我認真解釋了肚臍眼形狀出現各不相同的原因。

產科醫生在剪斷臍帶時,並不是我們想象中貼著肚臍剪的,而是先把兩頭封住,再從中間剪斷的。過段時間再把封住的頭鬆開,這時臍帶會自己逐漸萎縮、脫落,最後癒合,最終形成獨有的肚臍形狀。

也就是說,肚臍的形狀是它自己“長”出來的。而根據統計,90%的人肚臍都是內陷的。只不過如果你的肉“長得”比較急,就會形成凸的肚臍眼啦!

肚臍眼真的很髒嗎?

我們經常看到肚臍眼裡黑黑的,那這些到底是什麼呢?

其實肚臍眼裡的汙垢是脫落的面板碎屑、汗與灰塵等的混合物,就和我們洗澡時在其他部位搓出來的泥,沒什麼差別。

美國北卡羅萊納州大學的肚臍生物多樣性專案組曾對肚臍眼裡的泥還做過一項研究,研究顯示:肚臍裡大約有1400種細菌,其中80%是無害的面板寄生細菌,還有622種是未知細菌。

肚臍眼這麼髒,能摳嗎?

雖然肚臍眼和我們的身體內部並不相連,但經常摳肚臍或用力過猛是非常容易引起破皮的。

輕者會導致臍炎,紅腫出膿,發紅、發臭等;嚴重者會引起消化道不適,如果感染擴散則會形成腹壁感染甚至敗血症。

但是肚臍這麼髒,該怎麼處理呢?Dr.X認為:“摳”是得摳的,但得有技術地“摳”。

少量的分泌物對於寶寶的肚臍眼具有一定的保護作用,可以不清理。

但如果寶寶肚臍泥有異味,或者寶寶認為肚臍裡有髒東西老是偷偷摳,寶媽們可以幫助寶寶1個月內清洗2-3次。

清理時,不能直接上手,一來大人的手指太大清理效果不佳,更重要的是指甲容易對寶寶的臍孔面板造成傷害。

具體方法可以用棉籤蘸一點身體乳或塗在寶寶的肚臍內,等待約30s後,汙垢軟化了再用棉籤蘸水輕輕擦拭、最後再擦乾。

如果平時寶寶管不住自己的手,趁家長不注意輕輕地摳了兩下也沒事兒,如果立馬呵斥、打斷,反而容易引起孩子的反叛心理。

如果發現孩子已經摳得太厲害,一定要注意消毒和清潔,避免發生面板感染。

掌握了這些,當下次小朋友再一臉無辜的跑過來直接掀開衣服指著自己的肚臍開啟“十萬個為什麼”模式的時候,我們就可以好好告訴孩子這些知識,並耐心提醒他們不要摳肚臍啦!

-Dr.X-

一個醫學博士、外科醫生和三娃奶爸

《學會看病》作者

帶給你有態度、有溫度的健康乾貨和育兒錦囊~

11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孩子摔倒不用扶?“不理會”的育兒方式要摒棄,這四種行為要摒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