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總是不自覺地套入成人的觀念中,對孩子的言語、行為產生懷疑,總是擔心孩子太過“早熟”。
在熱播劇《小歡喜》中就有這樣的片段,英子因為心情鬱悶,抱著最好的朋友方一凡大哭,卻被父母認定為“早戀”。
其實,孩子的心思最單純,遠沒有父母想象的複雜,不要以成人的觀念去解讀孩子的行為。
幼兒園女兒“被求婚”,媽媽的一席話,讓孩子讀懂什麼是愛網上看到這樣一則故事,媽媽照常接幼兒園女兒放學,在路上,孩子興高采烈地告訴媽媽:自己被最喜歡的男同學求婚啦,以後要一直在一起。
媽媽開始十分詫異,但是想想這都是小孩子的玩笑,她知道孩子還不懂什麼是真正的愛情。
她告訴孩子,男同學向你求婚是表達愛的方式,就像老師喜歡你一樣,喜歡和你在一起玩耍、分享玩具,你們也可以一直是最好的朋友。
但是,求婚和結婚是長大以後的事情,你們可以有很多種表達愛的方式,比如關心朋友、分享喜歡的東西、一起做遊戲。
這位媽媽不僅沒有阻礙孩子與異性朋友相處,還教會了孩子什麼是朋友之間的愛。
幼兒園的求婚行為,代表“婚姻敏感期”到了,媽媽別瞎擔憂其實,很多家長都有聽過“我最喜歡XX,我要和她結婚”、“媽媽,我今天被求婚啦”類似的話,這時很多父母會表現出擔憂、焦慮,甚至責罵孩子。
事實上,這是孩子成長路上一定會經歷的階段,這說明孩子到了“婚姻敏感期”,常常表現為對異性更加友善。
在她的眼裡,和哪個小朋友玩得開心、喜歡和哪個小朋友分享,很可能想要和他“結婚”,這是孩子表達喜愛的一種方式。
甚至有小朋友和父母說“長大以後我要和媽媽結婚”、“我要嫁給爸爸”類似的話,這都是孩子單純地表達愛的方式,這都是婚姻敏感期的表現,家長完全沒有必要瞎擔心。
育兒專家說過:人類會經歷兩個階段的愛情,“童年的愛情”和“青春期的愛情”。其中,童年的愛情是無性狀態,僅僅是體驗和學習如何與他人相處,常常出現在3-4歲。
然而,很多父母不清楚“婚姻敏感期”,苛責孩子不可以這樣說,不可以和喜歡的異性交往。
這會讓孩子過早地意識到這個話題的敏感度,更不利於孩子形成正確的婚戀觀。作為父母,要正確引導孩子度過這一階段。
作為父母,如何讓孩子順利度過敏感期?理解孩子“童年的愛情”
進入“婚姻敏感期”的孩子,對性別、異性朋友有了一定的辨別能力,孩子也想要表達愛,父母正確地解讀孩子的行為是非常重要的,要以平靜的心態去和孩子交流。
同時,孩子提到結婚的話題,父母要正確引導,不能因為孩子年齡比較小,就去嘲笑他們的想法,更不能認為這是羞恥的事情,而是要鼓勵孩子學會表達愛。
告訴孩情感表達方式
孩子在這一階段會學習成年人的行為,會想要結婚,甚至做出拉手、抱抱、親親的舉動。家長要正確認識孩子行為的同時,要告訴孩子喜歡可以有很多表達方式,男孩和女孩有哪些行為是正常的,哪些行為是不可以的,引導孩子行為規範。
在《爸爸去哪兒》節目中嗯哼因為喜歡泡芙,就親了一下,杜江就很認真地告訴嗯哼,喜歡一個人可以有其他表達方式,但是親別人要徵求別人同意。
“婚姻敏感期”是孩子成長路上一定會經歷的過程,如何學會愛和分享也是孩子成長路上的課題,父母要尊重孩子,給予正確的引導,讓孩子順利度過敏感期,對於孩子的成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