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神經系統檢查
新生兒、嬰兒神經系統檢查的時間,應在醒覺狀態(wakefulness),非飢餓(吃奶前後1.5小時)、非吃奶時進行。幼兒和兒童的檢查,應儘量爭取其合作,一次查不完,可兩次查。
意識狀態(consciousness state)1
(1) 意識清晰(alert) 醒覺時,正常嬰兒對外界反應良好。3個月後能逗笑,6個月能認識父母和陌生人,9個月能聽懂自己的名字,1歲時對人和事有喜歡和不喜歡的表情。睡覺時,語言或疼痛刺激能引起醒覺反應。兒童有時間、地點、人物的定向力。
(2) 意識不清晰或障礙者依輕重而分:
1) 意識模糊或混濁(confusion, cloudy) 定向輕微障礙,反應遲鈍、淡漠,思維、語言不連貫,對各種刺激有反應,生理反射正常。可伴有知覺障礙,如幻覺、錯覺。或伴煩躁不安、驚恐、驚跳、顫抖等精神運動興奮,可統稱為譫妄。如有恐怖性視幻覺、暴行、憤怒或片斷妄想,可稱之為朦朧或夢樣狀態。
2) 嗜睡(drowsiness) 出現較長時間的睡眠狀態,少動,對強刺激有反應,能被喚醒,並簡單回答問題,但反應遲鈍,且很快又入睡。各種深淺反射仍存在。
3) 昏睡(lethargy) 持續深度嗜睡,難於喚醒,對強刺激的反應短暫,或僅有痛苦表情。對大聲呼喚只能簡單回答“是”或“不是”。隨意運動消失,防禦反射尚存,有瞬目反射。
4) 昏迷(coma) 又分淺昏迷、中度昏迷(又稱昏迷)、深度昏迷。
① 淺昏迷 呼之不應,隨意運動消失或偶爾輕微活動,生命徵無明顯改變,有吞嚥動作,角膜反射、瞳孔反射仍存在,對強疼痛刺激有輕微反應。
② 昏迷 對周圍事物和各種刺激均無反應,生命徵有變化,角膜反射、瞳孔反射遲鈍,肌張力下降,對強疼痛刺激無反應,大小便瀦留或失禁。
精神狀態(mental state)2
精神狀態 是否安靜、興奮、激惹、多動、緊張、焦慮。情感是否欣快、低落或淡漠。情緒是歡樂還是憂愁。認識、思維、注意力、記憶力及行為正常否。此外,面部表情、眼神、哭聲等均需注意觀察。眼球凝視或發直,高調尖叫或稱腦性尖叫常提示顱內高壓,如顱內出血、腦膜炎時。
頭顱(head and skull)3
(1) 頭顱(cranium)大小 新生兒頭顱和顱面比例相對較大,新生兒頭長與身長之比為1:4(1/5),顱面之比為3:1。頭圍(額–枕徑)足月兒平均34cm,小於31cm提示小頭畸形,大於26cm提示大頭畸形或腦積水。出生後前半年頭圍每月增長1.5cm,半歲時42cm。後半年每月增長0.5cm,1歲時46cm,小於43cm為小頭畸形,大於50cm為大頭畸形。2歲48cm,5歲50cm,15歲53cm~54cm,成人56cm~60cm。各年齡小於均值-2~3個標準差(m±2s)為小頭畸形。
(2) 頭顱形狀 一般為圓形、對稱。有難產或產傷者,可有頭顱變形,或形成產瘤(先鋒頭),產瘤可超過骨縫線,骨膜下血腫則不超過骨縫線。
(3) 囟門(fontanel) 前囟對邊中點之距離,足月兒2.5cm(2.1±1.5cm),過小或閉合過早(早於1歲)提示小頭畸形,過大或閉合延遲提示佝僂病、腦積水、呆小症。安靜時前囪平坦,前囟突出、緊張提示腦膜炎、腦炎、顱內高壓。前囟凹陷提示脫水、消瘦。後囟、側囟2月~3月內應閉合,不閉合提示腦積水、佝僂病。前後囟之間出現第三囟門,見於先天愚型。新生兒顱縫可重疊或分離。已閉合的顱縫重新分離和頭皮靜脈明顯怒張,也提示腦積水。沿矢狀縫(尤其枕部)附近有軟性囊腫膨出,提示顱裂和腦膜膨出。
(4) 其他 3歲以後顱部(前囟、顳部、眼部)聽得粗糙響亮雙期血管性雜音,提示腦血管畸形。髮際低、頸短提示顱底凹陷症。
面部、五官 4
某些面容和五官異常與神經系統疾病有密切關係。如先天愚型有面部圓平,眼裂小而上斜,眼距寬,鼻樑塌,口小伸舌,耳位低下,面容愚鈍等。呆小症有眼瞼浮腫,眼裂小(但不上斜),鼻樑平而寬,鼻翼肥大,唇厚,舌大伸出口外。苯丙酮尿症有膚色淺淡,毛髮淡黃,虹膜棕黃,門齒稀疏。粘多糖病I型有面容粗笨,鼻樑寬而平,眼距遠,唇厚,舌大,耳位低下,牙小而稀,齒齦肥厚及舟狀頭等。小眼球、眼距過遠(眼眶增寬),鼻樑寬平、下陷,小鼻,顎裂,大舌,小頜,耳位低下等面部和五官畸形,是許多染色體疾病的體徵,檢查時應予注意。
腦神經檢查及定位意義5
(1 ) 嗅神經(olfactory nerve):檢查有無一側或雙側嗅覺消失、幻嗅。見於顱底骨折時。
(2 ) 視神經(optical N):有無視力障礙、視野缺陷,如全盲、偏盲、象限盲。見於視神經膠質瘤、垂體腫瘤等。
(3) 動眼神經(oculomotor N):有無眼球運動障礙、複視。上瞼下垂、眼球不能內收及瞳孔擴大提示動眼神經麻痺,見於海馬鉤回疝(小腦幕切跡疝)等。上臉下垂(ptosis)見於先天性上臉下垂、重症肌無力。玩偶眼現象即眼不隨頭轉,示中、橋腦病變或腫瘤。一側瞳孔縮小,上瞼下垂及面部不出汗,稱為霍鈉(Horner綜合徵。見於交感神經通路病變。
(4 ) 滑車神經(trochlear N):一側眼球內斜視,複視,不能向外下方斜視,難以下樓梯,提示滑車神經麻痺。
(5) 三叉神經(trigeminal N): 三叉神經區域片塊狀感覺障礙,提示三叉神經核下性病損;節段性、洋蔥皮樣感覺分離障礙(痛溫障礙、觸覺存在),提示三叉神經核性病損。咀嚼肌無力,張口時下頷偏向患側,提示三叉神經運動支病損。另有三叉神經痛和麵肌痙攣。
三叉神經痛: 臨床表現:疼痛侷限於三叉神經感覺根分佈區,多以單側牙痛或顏面、下頜、鼻旁疼痛起病;在三叉神經的一支或多支的分佈區出現刀割樣、電擊樣或燒灼樣劇烈疼痛,反覆發作,突然出現,持續數秒或數分鐘後驟停,可伴有同側流涎、流淚、面肌反射性痙攣等;疼痛區常有扳擊點,可因洗臉、刷牙、進餐、說話等機械性刺激誘發疼痛發作。
(6) 外展神經(abducent N): 外直肌癱瘓,眼球內斜視,不能外展,示外展神經麻痺。見於腦炎及腦腫瘤(但系假定位徵,false localized sign)。
(7) 面神經(facial N): 下面部肌肉癱(表現為鼻唇溝平坦、消失,不能鼓腮,露齒、吹哨、噘嘴,流涎,貯食,鼓帆),提示中樞性面癱,見於內囊病變,大腦中動脈血管病。上面部肌肉也癱瘓(表現為眼裂增大,不能合閉,瞬目少,露白,眼淚外溢,額紋消失,不能皺額、抬眉,閉眼時眼球上竄),提示周圍性面癱,見於貝爾癱(Bell’ palsy)。
(8) 位聽神經(stato-acustic N):包括聽神經(auditory N)即耳蝸神經(cochlear N),前庭神經(vestibular N), 檢查有無耳鳴,耳聾(傳導性、神經感音性、混合性),眩暈,眼震及平衡障礙,氨基糖苷類抗生素可致聽神經損害,因此6歲以下兒童慎用。我國先天性聽力障礙發生率6‰。
(9 ) 舌咽神經(glossopharyngeal N): 咽顎部感覺消失,咽反射消失,運動障礙,舌後1/3味覺消失,提示舌咽神經麻痺。
(10) 迷走神經(vagus N): 一側軟顎不能上提,懸雍垂偏向健側,咽顎反射消失,咽部積痰,吞嚥困難,鼻孔嗆水,聲嘶,鼻音,聲帶麻痺,提示迷走神經麻痺。通常Ⅸ舌咽與Ⅹ迷走神經同時受累。見於感染性多發性神經根神經炎(GBS)等。
(11) 副神經(accessory N):點頭樣痙攣(見於嬰兒痙攣)、痙攣性點頭或斜頸,提示副神經剌激性病損。頭向健側轉動困難,肩下垂,聳肩困難,上肢不能舉過水平線,提示副神經麻痺。
(12) 舌下神經(hypoglossal N): 頦舌肌癱瘓,伸舌時舌偏向病側,提示核下性病損;舌偏向健側,提示核上性病損,是內囊病變腦性偏癱的一部分。
(13) 多數腦神經同時受損: 第3、4、6、7對腦神經合併受累,常見於化膿性腦膜炎,結核性腦膜炎等。
脊柱(spinal column)6
注意有無畸形,如頸短,胸腰段脊柱前突,後突、側突,腰骶脊柱裂,脊膜膨出。腰骶部面板隱窩,色素沉著或一撮毛,常提示皮毛竇,與脊膜腔相通時,易反覆發生化膿性腦脊髓膜炎。
面板(skin)7
神經和面板均由外胚層發育而來,某些面板病變與神經疾患有一定關係,如神經面板綜合徵。面部纖維血管瘤,色素脫失斑和軀幹鯊魚斑提示結節性硬化。面板咖啡牛奶褐色斑(café au lait, coffee with milk)提示神經纖維瘤,結節性硬化等。面部血管瘤可能與腦膜血管瘤同時存在,提示腦面血管瘤病。
皮紋:手掌、腳掌皮紋特別是指紋,由先天遺傳而來,終身不變。某些神經性疾患和染色體疾病有特殊的皮紋,可用以幫助診斷。正常人通貫掌橫紋陽性率在2%~5%以內,先天愚型半數有通貫手。atd角正常平均45°),80%的先天愚型患兒atd角增大至60°~75°,病人大坶趾球部80%有脛側弓形紋(脛弓),而正常人多為尺側箕形紋(正箕)。貓叫綜合徵可有通貫手,atd角增大,鬥形紋和弓形紋增多。
運動功能8
(1) 姿勢,體位(posture) 足月新生兒安靜仰臥時,四肢呈屈曲狀態,股部略外展。未成熟兒由於肌張力低,呈青蛙腿狀姿勢,即上肢輕屈外展放於頭旁,下肢完全外展。角弓反張提示腦膜刺激嚴重。上肢屈曲、內收,前臂緊貼於前胸部,下肢強直性伸直,為去皮質姿勢。四肢強直性伸直為去大腦強直。下肢外旋、足外緣著床者,稱Kennedy足外旋徵,示下肢癱瘓。
(2) 步態(gaits) 觀察立位是否能站立,站穩,有無傾倒或跌倒。行走時能否正常進退、走直線、走圓圈、走跟—趾步伐。行走時步子的大小、速度如何,兩上肢擺動協調否。
異常步態有:
1) 偏癱步態(hemiplegic g) 腦性痙攣性偏癱病人走路時,下肢伸直、足下垂,抬高骨盆,以髖關節為軸心而呈劃圈步態,見於腦性癱瘓、內囊病損恢復期,常有上肢屈曲、不擺動。
2) 剪刀步態(scissors g) 痙攣性四肢癱或雙下肢硬癱病人走路時,雙下肢痙攣性伸直,膝關節靠近,跟腱攣縮,足尖向下著地,致雙下肢呈剪刀樣交叉狀,步行困難,或稱痙攣步態。見於腦性癱瘓痙攣型和脊髓性痙攣性截癱。
3) 小腦步態(cerebellar g) 雙側小腦病變病人走路時,雙下肢分開,左右搖擺不定,不能走直線,有如醉漢,稱蹣跚步態,同時有上身和頭部搖晃。見於遺傳性小腦共濟失調症、小腦共濟失調綜合徵等。單側小腦半球病變時,肢體向病側傾斜,見於單側小腦半球腫瘤。
4) 慌張步態(festinating或推進性步態,propulsive g) 蒼白球—舊紋狀體病變病人走路時,起步困難,步行後先慢後快,越來越快向前衝,停步和轉換方向也困難,同時軀幹、四肢彎曲,軀幹搖晃不穩。見於帕金森(Parkinson)綜合徵(震顫麻痺)。
5) 前庭迷路病變步態(vertigo-labyrinthic g) 此種病人不能站立和平衡,易傾倒,單足站立和走路更困難。同時有眼震、頭傾斜、噁心、嘔吐。見於耳性眩暈病(梅尼埃爾病,Meniere病)。
6) 深感覺性共濟失調步態(tabetic g) 脊髓後索病變病人走路時,雙下肢分開,腳基增寬,兩目注視雙腳,閉目後難立而傾倒,行走緩慢,常足跟先著地,同時軀幹前傾和搖晃。見於脊髓後索變性或聯合變性及梅毒脊髓癆。
7) 跨閾步態(stepping g) 周圍神經疾患病人走路時,提腿高,放腿時用力拍地。足尖下垂,見於脊髓灰質炎,多發性周圍性神經炎,周圍性癱瘓、腓總神經麻痺及注射麻痺時。
8) 鴨步(waddling g) 骨盆帶肌營養不良病人走路時,骨盆左右搖擺,有如鴨子走步,上樓梯特別困難。腰椎常有前突。後期有特殊起床起立姿勢,稱Gower徵(見本章第六節)。見於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症。
9) 癔症步態(hysteria g) 病人並無癱瘓,但不能站立和走路,或走路形態奇特,呈奇形拖步,搖而不倒,倒而不傷。各種神經體徵均陰性,但可有肌強直、木僵狀態,睡“空”枕袋以及Hoover徵陽性(病人臥時,檢查者將兩手輕握病人小腿下部,然後用力下壓一側下肢,但另一下肢不能上舉,正常人則能上舉,如病入一側下肢癱瘓,囑抬高健肢,檢查者仍能感到癱肢有壓力感)。
10) 舞蹈樣步態(choreiform g) 以步態類似舞蹈而得名,如風溼病小舞蹈症。
(3) 運動(movement, motor) 嬰兒的運動發育規律是由上而下,由近而遠,由泛化到集中,由不協調到協調。程式是:二(月)抬(頭),四翻(身),六會坐,七滾八爬周(歲)會走。運動發育遲緩常提示大腦發育不全或腦性癱瘓。未成熟兒的活動可較少,足月兒四肢可不自主地亂動,偶有驚跳,短暫震顫。新生兒動作呈不規則不協調的蠕蟲樣。如出現呼吸暫停,眼球上翻或凝視、直視,面部和手足侷限性抽動,則為抽搐,新生兒很少有癲癇全身性大發作。將小手巾蒙於嬰兒臉上,即使新生兒也能將其弄開(蒙面徵),半歲仍不能者,提示大腦發育不全。注意小兒自動運動有無缺少或過多,有無不自主運動,如抽搐、抽動、舞蹈症、手足徐動、震顫、肌陣孿、扭轉痙攣以及共濟失調等。
(4) 肌容積(muscular volume) 觀察或觸控肌容積正常否,兩側是否對稱,有無肌萎縮(atrophy)或肥大(hypertrophy),有無先天性半側肌肥大或半側肌萎縮。
(5) 肌力(muscular strength) 肌力是肢體主動伸屈的力量。使關節處於中間位置阻抗檢查之。
肌力分6度:
0°:肌肉無任何收縮運動(完全癱瘓)。
Ⅰ°:肌肉關節無活動,可見或觸到肌肉或肌腱輕微收縮,或指、趾活動(接近於完全癱瘓)。
Ⅱ°:在不受地心吸力影響時,能有輕度收縮,但不能對抗地心吸力,平臥時腕或踝關節可活動(重度癱瘓)。
Ⅲ°:可以對抗地心吸力而動作,但不能對抗阻力,平臥時肘、膝關節有伸屈活動,但不能提舉(輕度癱瘓)。
Ⅳ°:能對抗地心吸力和外加阻力而動作,平臥時肘、膝關節有伸屈活動,並能提舉,但肌力減弱(接近正常)。
Ⅴ°:肢體活動與肌力均完全正常(正常)。
肢體重癱時出現抬起後快速落下(墜落試驗落鞭徵)。上肢輕癱時,伸臂易下落,手臂與前臂夾角加大,平舉雙手時,小指外展,拇指對掌和數指困難(Barre's sign)。下肢輕癱時,仰臥屈膝體位,雙膝易外倒,伸直下肢後,抬舉無力,下壓力增強,足輕度外展,癱側變寬(Heibronnor徵)。俯臥屈膝體位時小腿易迅速下落。腹肌癱瘓時,腹部下陷,兩脅腹外側變寬。頸肌癱瘓時則垂頭或頭後仰。膈肌癱瘓時,用雙手限制胸部肋間肌活動,仍無腹式呼吸且呼吸窘迫。肋間肌癱瘓時,用雙手限制上腹部腹式呼吸,仍無胸式呼吸且呼吸窘迫。
(6) 肌張力(muscular tone) 即肢體被動伸屈的力量,檢查時囑病人放鬆肌肉。肌張力能反映大腦發育成熟的程度,而腦發育的成熟程度與胎齡密切相關。透過肌張力的檢查可估計胎齡。胎齡32周以前的未成熟兒肌張力甚低,呈大腿外展的蛙樣姿勢,足跟能觸及耳部,膝關節屈曲所形成的胭窩角>110°,手觸對側肩部時,肘超過身體中線,伸直臂、腿時不能迅速彈回,頭常後垂。眙齡38周以上的足月兒,四肢屈肌張力較高,國窩角小於90°,足跟不能觸耳,手觸肩時肘不超過中線,伸直臂、腿時能迅速彈回,頭能豎直幾秒鐘。將雙手放於新生兒兩腋下提起身體時,足月兒的頭能豎直,下肢屈曲,此為正常垂直懸掛反應,如軀體下滑,四肢鬆弛無力,亦提示肌張力明顯降低。
3個月以上嬰兒屈肌張力逐漸下降。肌張力過低,提示窒息、缺氧缺血性腦病、大腦發育不全、先天愚型、肌營養不良、重症肌無力、小腦疾患、周圍神經炎,脊髓灰質炎、周圍性癱瘓、週期性癱瘓和代謝性疾病等。肌張力過高,折刀樣痙攣性強直提示中樞性癱瘓。鉛管樣或齒輪樣強直,提示錐體外系病損。雙下肢內收肌角小於90°,示肌張力增高,見於痙攣型腦癱。
(7) 共濟運動(coordination) 共濟失調(ataxia)協調運動障礙)分為大腦型,小腦型、前庭迷路型及深感覺障礙型。檢查方法有:①指鼻試驗或鼻—指—鼻試驗。②跟膝脛試驗 病兒平臥,抬高一支腿,用足跟在對側膝蓋沿脛前向下劃至踝部。③對指試驗 拇指對各指。④輪替運動 手腕快速旋前旋後運動或交叉拍腿。小腦半球病損易出現上述共濟失調。小腦蚓部病損易出現閉目難立(Romberg's sign),此徵還可出現於前庭迷路病變、脊髓癆時。深感覺障礙型共濟失調於閉眼時更明顯。
感覺(sensation)9
嬰兒可用大頭針查痛覺,觀察面部表情和肢體運動,同時可借脊髓肢體回縮反射確定有無肌肉癱瘓。年長兒合作才能作感覺檢查。
(1) 淺感覺 包括痛覺、溫度覺、觸覺。
(2) 深感覺 包括位置覺、震動覺、運動覺等本體感覺。
(3) 皮層感覺 包括面板定位覺,兩點辨別覺,對點單感,實體辨別覺(即大小、形狀、質量辨別覺)。
(4) 感覺障礙的(paresthesia)型別 有感覺減低或遲鈍,感覺缺失或喪失,感覺過敏,感覺過度,感覺分離,感覺倒錯,感覺異常(如麻木、灼熱)以及各種疼痛等。
(5) 感覺障礙的分型 根據系統感覺檢查的結果而定出型別:周圍型、節段型、傳導束型。
反射(reflexes)10
反射是神經系統的基本活動方式。反射活動的結構基礎是反射弧:內、外、本體感受器個感覺性傳入神經→中樞(脊髓、腦幹、皮質內)→傳出神經→效應器(如肌肉、腺體)。反射弧中斷則反射消失。由於每一反射都有它特定的節段反射中樞,故雙側(尤其一側)反射增強、消失或減弱,都有神經定位意義(如上、下級運動元癱瘓的定位)。記錄方法:喪失(-或0),減弱㈩,活躍(++),增強或亢進(+++),輕微陣攣(++++),持續陣攣(+++++)。
(1) 深腱反射(deep tendon reflex, DTRs) 為肌腱、肌膜的牽張反射。
2) 下肢(lower ext,L2~S2)。
深反射亢進者由於伸肌持續牽張,引起節律性收縮,形成陣攣,如臏陣孿、踝陣攣,多為錐體系病損所致。
(3) 病理反射(pathologic R) 是錐體束損害可靠的證據。2歲前出現大多不一定具病理意義,但恆定性單側出現仍有意義。
1)下肢伸肌組病理反射
① 巴賓斯基徵(Babinski sign) 最常出現,也最可靠。用鈍針自足跟外緣向前划向前掌內緣,陽性者有強直性姆趾背屈和其餘四.趾扇形扇開,有時還有小腿屈曲現象。間或自動Babinski徵。背屈反應為運動區(4區)損害的結果(同時還有肌張力下降),散開反應是運動前區(6區)損害的結果(同時還有肌張力增高),4,6區同時受損才出現典型Babinski徵。Babinski等位徵有以下幾種:② Chaddock徵 ③ Oppenheim徵 ④ Gordon徵 ⑤ ⑥ Schaeffer徵,諸徵陽性者,有拇趾強直性背屈,否則為陰性。
2) 下肢屈肌組病理反射 ① Rossolimo徵 ② Mendel-Bechtersw徵 。
3) 上肢屈肌組病理反射 ① Hoffmann徵 ② 屈指反射
4) 頭面部(腦幹)病理反射 吸吮反射,Chvostek徵和口輪匝肌反射(叩人中穴處引起口輪匝肌收縮)等某些原始反射,在新生兒期是正常現象。年長後仍存在,提示皮質腦幹束損害。 ① 掌頦反射 ② 下頜反射 。
腦膜刺激徵等(signs of meningeal irritation )11
腦、脊膜炎症和受刺激時,出現前囟突出、緊張和頸強直(anterior fontanell buldging & neck stiffness, nuchal rigidity)。① 克尼格( Kernig)徵 ② 布魯律斯基徵(Brudzinski sign) ③吻膝徵(kiss knees sign)。見於腦膜炎早期和恢復後期。
④ Lasegue徵 坐骨神經或股神經痛時,直腿上抬時,沿坐骨神經或股神經分佈區域出現疼痛和放射痛。頸肩臂神經痛時,囑病兒雙上肢水平外展,檢查者強力使上肢旋後,出現疼痛,稱上肢lasegue徵。
植物(vegetative, autonomic)神經系統功能檢查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