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症兒童除了語言發育遲緩和社交障礙外,另一明顯特徵就是自我刺激行為,如搖晃身體、原地轉圈、來回跑等。大量研究以及例項告訴我們,大部分的孤獨症兒童都有或輕或重的自我刺激行為,很多家長對於孩子的自我刺激行為感到苦惱。
嚴重的自我刺激行為已經影響到了孩子日常生活和學習,導致大多數孤獨症兒童的家長對於孩子的一些“異常行為”會過於關注,但其實有一些所謂的“異常行為”並不屬於自我刺激行為。
因此家長需要長期觀察並記錄某些疑似行為出現的前提、時間、地點、頻率等,才能確定該行為是不是“自我刺激行為”。
什麼是自我刺激行為?自我刺激行為是指孤獨症兒童在沒有特定環境誘因的情況下,反覆不斷髮生的一種重複性刻板行為。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有可能發生,該行為的發生主要是為了滿足感官刺激,如視覺、聽覺、觸覺等。
自我刺激的種類1.與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和本體覺都直接相關,而且形式多樣,軀體動作是其主要形式。包括搖晃身體、拍手、旋轉、來回奔跑、長時間盯著旋轉的車輪、注視手部、長時間凝視發光旋轉的物體、斜視等。
2.利用物體進行感官刺激。比如反覆拍打紙張、旋轉物體、轉車輪、喜歡敲敲打打等。
3.儀式化行為和強迫行為。比如排列物體、握持物體、穿相同的衣服、走相同的路線、反覆談論某一話題、堅決不讓物體移動等。
其實,正常孩子身上也存在著自我刺激,但是往往表現隱蔽,而且他們有自我控制能力,所以常常不會對他們的學習與健康產生影響。而孤獨症兒童缺乏服從指令,自然學習和自我管理能力,並且他們的感官接受能力不一樣,所以他們的這種自我刺激行為常常會嚴重影響孩子注意力的集中和整合重要資訊的能力,從而也嚴重干擾了孩子的學習。有的還嚴重影響了孩子的健康,而且讓孩子看起來行為怪異,易受歧視,這也成了很多家長和老師頭疼的問題。那麼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怎樣處理孩子的這種行為呢?
有效糾正自我刺激行為的方法1.轉移注意力
當孩子進行自我刺激時,我們可以立馬阻止行為的繼續,來儘量減少行為受到強化的時間、頻率和強度,同時可以給孩子其他感興趣的事做來轉移孩子的注意力。當孩子表現出恰當行為時要對他適當強化,恰當行為持續的時間越長,強化力度越大。
2.截斷
即採取一定措施,使得某特定行為發生時自身不再接受到該種特定刺激。比如孩子喜歡黏膩的感覺而玩口水,那麼我們可以給孩子帶上手套,這樣孩子就感覺不到那種刺激了。但是這種方法比較侷限,只有在明確自我刺激的刺激原因時才有可能使用,而且大部分截斷方法會對肢體有限制,所以並不常用 。
3.尋找替代行為
我們可以挖掘能產生類似刺激的適當活動來滿足孩子的刺激需求。比如孩子喜歡看光線的變化,可以給孩子看萬花筒或玩有豐富視覺變化的電腦遊戲。孩子喜歡黏膩的感覺,可以給孩子玩肥皂水或者橡皮泥。孩子總是固執地排列物體,可以引導孩子用這些物體搭建房子或者擺成其他有趣的圖案,也可以引導孩子學習關於物品分類的知識。每次引導成功立即表揚獎勵孩子,強化他的行為。
4.競爭
每個孩子都有多種多樣自己喜歡的玩具或活動,所以我們可以引導孩子玩他喜歡的活動,而這些活動並不能提供與自我刺激行為相同或類似的強化,但是它能夠提供孩子其他喜歡的強化。在競爭干預中新活動需要有足夠的吸引力才能與自我刺激行為產生的刺激比拼,所以為了促進新活動的吸引力,我們不能只依靠一種活動來競爭,一定要根據孩子的喜好多開發幾種新活動。
5.增強認知理解能力
認知因素在行為的習得和改變過程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透過增強兒童對自我不良行為的認知有利於改變其不良行為。首先我們需要幫助孩子提高認知,建立自我管理能力,然後才能讓孩子透過自我管理來控制自我刺激。主要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提高孩子認識到行為發生的能力;二是提高孩子在行為發生時的自我控制能力。當孩子出現自我刺激行為時,家長或老師及時對其說“不可以這樣做”,讓孩子認識到這種行為是不恰當的,從而減少自我刺激的產生。但是這種方法對孩子的認知和控制能力有一定要求,需要孩子有主動的意識和動力去停止,所以適合認知理解能力較好的孩子。
6.加強體育鍛煉
研究表明,體育運動能有效減少自我刺激行為,對孤獨症兒童進行體育鍛煉能夠增強他們的感官刺激,從而減少他們為尋求感官刺激而產生的自我刺激行為。所以平時家長可引導孩子多參加一些體能活動,比如踢球、跑步等。既可以幫助減少自我刺激行為,也有利於親子關係。
總之,減少孩子的自我刺激行為是一個很重要但也極具挑戰性的任務,我們在干預之前要弄清孩子行為發生的原因和目的,不要盲目干預,以免孩子產生新的問題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