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我們首先來觀察這樣一個現象:一個孩子正在牙牙學語,他的家人都對他說普通話,但是其他人都說當地方言,孩子的家人彼此交流時也都說方言。

那麼,這個孩子最後學到的會是哪一種語言習慣呢?

我們發現,這個孩子最後學會的將是普通話。按照常理推測,孩子會對接觸面積更大的知識進行學習,但現在為什麼出現了“舍大取小”現象呢?很顯然,一個正在學習說話的孩子是不能區分方言和普通話的,他也不能憑藉社會認知對兩種語言習慣進行選擇。一的答案就是,在資訊接收、識記方面,0~6歲孩子會遵循一定的避讓原則,把部分外因排斥在外。

假如是一個7歲左右的孩子遇到類似的狀況,最後的結果又是什麼呢?有資料統計,6歲以上的孩子去往另外一個城市或省份之後,他的語言習慣就會逐漸改變。比如一個北京的孩子在7歲的時候跟隨父母去了山東,那麼等到20歲左右的時候,他的語言習慣就變成了山東口音,原本的北京調雖然保留著,但早已經變味了。

那麼,這樣兩種不同的現象又存在什麼樣的關聯呢?

我們是否可以說,識記避讓原則對於孩子的引導限制是存在侷限性的?

這切其實都要從人類的神經發育說起。0~6歲的孩子,尤其是正在學說話的幼兒,他的腦部神經功能是脆弱、稚拙的,甚至在外來訊號刺激孩子視聽的時候,他的部分功能器官還在熟睡。所以,假如不是注入了特殊的關注力,很多資訊都會被神經系統過濾掉。因此,在這一時期內,儘管孩子生活的環境充滿方言,但只要家長總是用普通話和孩子交流,那麼孩子最後學習到的依舊是完整的普通話。

我們其實可以將孩子的大腦比喻成一個容器,並假設它每天能夠盛裝的水(外來資訊)是100毫升。更多時候,容器都會被無微不至的家人填滿,因此,其他生活訊號對這個孩子產生的影響也就微乎其微了。

那麼,瞭解0~6歲孩子的識記避讓原則,對於提升他們的情商指數又有何幫助呢?

前面說過,0~6歲孩子會不自覺地對外界訊號進行選擇性接收,所以,如果找出孩子“選擇”的規律,那我們也就可以有的放矢了。經過思考,我們可以得出以下幾個結論。

第一,孩子會選擇“振幅”較大的訊號進行接收。我們在一個嬰兒的後方拍手,他會轉過頭來看;在他的眼前快速奔跑,他會用眼睛追隨我們的腳步。因此,相對“安靜”的訊號不容易佔據孩子的關注空間。對0~6歲的孩子進行情商引導的時候我們需要營造出一個相對安靜的環境格局,然後由引導者扮演一個歡快的角色。

第二,孩子會關注針對他本人發出的訊號。一隻成熟的寵物狗與3~5歲的孩子在智商上是相近的,假如我們呼喊一隻小狗的名字,它就會快速跑過來;假如我們喊的是另外一個名字,它就會無動於衷。0~6歲的孩子亦是如此,進行情商教育的時候,大人最好多提孩子的名字,同時從語氣、神態上讓孩子意識到你是在和他交流。在這樣一種環境氛圍中,孩子才會全神貫注地傾聽、學習

總體而言,0~6歲孩子在學習外部知識的時候,會因為腦部發育的稚拙而選擇性地遺漏、排除一部分資訊。因此,對這一時期的孩子進行情商引導時,一定注意外部環境的干擾,做好互動。

6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知道為什麼0-6歲孩子先崇拜媽媽,然後變成崇拜爸爸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