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父母都不喜歡愛哭的孩子。愛哭的孩子;遇到困難了,會哭著找媽媽;在外面跟別的孩子發生了矛盾,會哭著回家跟爸爸媽媽告狀;被爸爸媽媽批評的時候,會哭……
總之在大多數父母的眼中,孩子愛哭完全是他們懦弱性格的外現,並認為整天遇到事就哭哭啼啼的孩子,長大後也多半沒出息。可是,事實真的這樣嗎?
從小被父母教育不能哭,孩子長大後性格沉鬱之前聽網友分享了她自己的一個例子:她說她兩三歲的性格還是比較直接的,想哭就哭,想笑就笑。
但是從三歲開始,家庭逢遭變故,她的媽媽為了讓她更有出息,開始教育她,她今後不能再動不動的哭,一旦哭一次,就打五下手心。
剛開始的時候,她幾乎每週都會因為哭挨媽媽的打,然後隨著時間的推移,被打的頻率從一週幾次,逐步變為一個月幾次,再到一年幾次,最後消失。
她說,這樣的教育,雖然讓她看起來變得越來越優秀,但是她覺得自己的心理也越來越不健康,長久壓力、委屈、難過等情緒堆積在心裡,失去了發洩的途徑,她的性格變得越來越沉鬱。
她覺得她自己活得一點都不開心,沒有了哭,她也失去了笑。誰說愛哭的孩子一定沒出息?又是誰說愛哭一定是“貶義”?
愛哭的孩子和不愛哭孩子的差距▼情緒調節能力的差距
哭並不是一種軟弱的表現,更多情況下,它只是一種情緒發洩的方式。
日本乒乓球選手福原愛,很多人都知道,她從小打乒乓球,經常一輸球就哭鼻子,可以說在乒乓球這條路上,真的很愛哭了。但是,愛哭的她,依然成為了世界級的乒乓球選手。
可見,愛哭不一定是性格的軟弱,也是孩子情緒發洩、調節的方式。相反那些從小就不愛哭的孩子,他們把負面情緒堆積在心中,不發洩出來,可能需要更久的時間才能調節好。
▼共情能力的差距
何炅在節目中,很多時候會因當下的感觸而哭泣,以此也有了“愛哭”的標籤。這種標籤難道是在反諷何老師沒出息嗎?
只要是一個有基本理解能力的人都知道,這是何老師淚點低的表現。通常而言,一個人的淚點,反映著這個人的共情能力。
孩子的愛哭,並不是只跟負面情緒有關,更是孩子心思敏感纖細、共情能力強的一種表現。那些不愛哭的孩子,他們的感受共情能力比較差,所以很少會因感受到別人的情緒而哭泣。
愛哭的孩子情商高良好的情緒調節能力能夠維持孩子健康的心理狀態、保持穩定的情緒狀態;強大的共情能力,可以讓孩子更富有同理心,會更多的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問題。這兩種能力的相互配合運用,孩子也會展現出高情商。
一個人的情商低,究其根本是由於他的情緒感知力不足。情緒感知力不足的孩子,身上像包裹了一層阻隔膜,裹住了伸向外部世界的神經。——《情緒敏感力》美國心理學家Susan David
家長不讓孩子哭,不僅僅是不讓孩子淚水外現,更是對孩子情緒表達和世界感知能力的阻礙。由此,孩子很有可能會在成長過程中出現某些方面的心理問題、情緒問題以及社交問題等。
這是家長們需要慎重思考的問題:究竟該不該改變孩子“愛哭”的性格?
不要壓抑孩子的天性在孩子的教育上,已經開始注重對孩子“天性”的教育。可見,讓孩子釋放自己的天性有多重要。美國心理學家Susan David提供了四種不壓抑孩子哭的天性的來提高情商的方式:
孩子任何的行為都有一定的原因可循,家長單純的表面阻止行為,其實是對孩子“天性”的一種壓制。如果想讓孩子健康成長,解決行為背後的原因才是根本。